孙凌杰
摘 要 在智能化的推动下,智能制造广泛的应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智能制造类企业在转变原有制造方式的同时也转变了对人才的需求。现今,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是企业需要的核心人才,高校作为人才培育的重要基地,应当积极转变培养方案,满足企业需求。本文通过探索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发现现有培养方式存在办学条件、教学理念和课程体系方面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改进策略。本文倡议高校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培育人才,做好双元育人机制,完善高校人才培育体系。
关键词 智能制造 复合型人才 校企合作
智能制造在智能化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十分的重要,它是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核心竞争力,是中国提出来中国制造战略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目前,智能制造已经广泛的应用于我国的制造行业,是我国传统制造行业转型的重要方向,主要囊括了我国的机械行业、电力行业、交通运输行业以及网络与信息化建设行业等。智能制造的提出和应用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提高了人们生活的便捷程度。在智能制造的影响下,我国出现了很多智慧工厂,并在政策和税收上都大力的支持智慧工厂的开办。智能制造与普通制造不同,除了生产出来的产品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外,它对人才的要求也不同。智能制造由于其业务涉及范围广、工作技能型要求多以及工作难度高,所以普通的员工难以达到智能制造的工作要求。智能制造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需要能够融合多个领域知识的人才,才能够达到智能制造的工作要求,尤其是具有电气专业知识、自动化软件专业知识、机器人专业知识以及视觉设计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更受到智能制造企业的欢迎。高校是我国技能型人才培育的重要场所。在智能制造的影响下,高校传统开设的学科培训已经难以达到智能制造复合人才培养的要求,而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单靠学校来培养也难以达到社会需求人才的要求。因此,学校要转变人才培养方式,重视智能制造相关专业学科知识的培养,并积极主动联动企业,达到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做好理论与实践的双元育人机制,促进我国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的培育,从而促进我国高校和智能制造业的发展。
1培育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的必要性研究
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是社会发展需求下对人才的新需求。本文采用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培育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的必要性进行探索性研究。从实地访谈的结果来分析,本文主要针对智能制造类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深入的访谈,得出我国智能制造业想要保持生机与活力,就必须不断的吸附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不仅仅能够提高工作的安全性,还能够创新工作模式,探索出智能制造新功能,提高企业的市场占用率。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分析,本文主要针对学校相关专业的师生进行问卷访谈。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在就业市场上独居优势。他们的优势不仅仅来自于他们本身就掌握的技能,还来自于就业的可选择性和广泛性。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能够自主的选择合适的企业,像电气设备、企业自动化生产、智能家居以及智能交通等等多类企业。
目前,我国十分重视智能化的发展,并企图将智能制造代替传统的制造业,减少企业成本和办公风险。培育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企业需求和就业率两个方面。从社会需求分析,企业受到国家政策的鼓励,积极的探索转型的方法,对于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求贤若渴。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而是要具备专业技能的同时能够兼容管理能力和操作能力的人才。因此,企业呼吁要培育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的培育,以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从就业率来分析,就业率是高校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也是高校吸引优质生源的主要引力。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的就业范围广,就业率很高,是高校开设专业学科的主要方向。高校通过培养方案的调整和管理,培育出社会需求的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价值。
2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专业办学条件
高校开办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专业需要达到一定的条件,而我国现有的教育资源制约了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开办,主要体现在办学经验、办学经费、师资力量以及实训基地三个方面。从办学经验来分析,智能制造是在智能化现代才提出来的专业研究方向,高校开办相关专业没有可以借鉴和学习的办学经验,高校难以把控该类专业的开办。从办学经费来分析,智能制造类的专业属于高新科技类的专业,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采购专业的设备,而高校没有足够的资金采购设备,当地政府也没有余钱帮助高校购买设备。没有专业的设备辅助教学,智能制造只能是纸上谈兵,难以发挥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价值。从师资力量来分析,由于智能制造属于新型行业,高校在这一专业上的教师资源是短缺的,并且很多教师没有工作的激情和热情,难以跟随社会智能化发展的潮流,知识的传递出现了严重的滞后性。从实训基地来分析,在现有的实训基地的数量上和地域分布上都难以满足全国高校智能制造的人才培养需求。实训基地的不足使得学生对于本专业的认知不清晰,不能够真正掌握技能操作,应用能力降低,不能够达到企业人才的要求。
2.2教学理念与课程体系
高校进行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育的时候,容易受到固有模式和固有理念的影响,使得人才培养流于表面。通过深入的调查,我们不难发现高校中开设的智能制造相关专业的课程都是学术研究方向的,而技能研究的课程少,且知识体系比较落后,导致毕业的学生难以融入现代社会智能制造行业中。对于很多高校来说,教学理念依旧停留在理论教学方面,把实践教学的部分扔给了社会。然而受到这样教学理念影响下的学生,尤其是智能制造類应用型比较强专业下的学生,难以达到社会的要求,满足企业的需求,降低了学生的市场竞争力。高校的课程体系中有关应用类课程开设较少,并且课程体系的设计一旦成形就难以更新。但是社会智能化的发展十分的快,导致高校很多智能制造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都十分的滞后。
3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改进对策
3.1校企合作贯穿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是一种能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教学方式,也能够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市场相衔接,提高教学知识的时效性,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与社会的融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方式被广泛的应用于高校应用型学科的教学中,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因此,高校在进行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育的时候,要充分的掌握和运用校企合作的教学方式,主要做好平台搭建、教学管理以及成效考核三个方面。从平台搭建上来分析,高校采用校企合作的教学方式,就要积极主动的与相关企业达成一致的人才培养协议,搭建好校企合作的平台,让学生能够有机会在学習的过程中接触智能制造的最前沿。从教学管理来分析,高校要将校企合作的理念和培养方式设计进入学生的培养方案中,让学生有计划的进行校企合作,提高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学校在进行校企合作教学培养的时候,需要配备专门的教师辅助学生适应企业的工作,实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价值。从成效考核来分析,由于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十分具有难度,而且缺乏可以借鉴的经验,所以高校要定期对校企合作教学方式的成效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反馈的信息,及时的做好教学培养计划的调整,让学生切实能够学有所得,成长成为社会需要的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
3.2引导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智能制造作为高科技密集型产业,融合了丰富的现代化理论、智能化理论、机器人理论以及制造管理理论等等。这些丰富的理论都是高校教学培养的重要理论支撑。高校必须在教学中加入理论学习部分,使得学生能够彻底的明白智能制造的工作原理和理论支撑。但是仅仅依靠理论学习来培育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显然是不可取的,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时候,除了理论的学习,还要注重理论的实践。比如高校教师在讲解了智能制造的某一方面的知识,学生可以借用学校的实验室或者实训基地来实现从理论到实践这一过程。此外,高校引导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能够有效的激发学习的激情和兴趣。智能制造不同于其他学科,虽然它培育出来的复合型人才是社会紧缺的人才,但是它的难度更大,要求的钻研能力更高,理论和实践都比较复杂等等方面,成为学生望而却步的原因。在高校引导的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下,学生更容易激发学习的激情和兴趣。受到学习激情和兴趣的影响,学生学习智能制造专业知识才能更有成效,未来也才能将其在学习学到的才能服务于社会。
3.3新技术的应用辅助教学
智能制造是一个高科技密集的行业,技术的更新换代十分的快捷。高校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要采用新技术来辅助教学。目前,高校可以采用的新技术主要体现在人工智能领域和虚拟技术领域。智能制造的本质就是采用一系列编程控制机器人服务于产品制造。高校在培育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育过程中运用新技术辅助教学,能够拓宽学生的见识,提高学生对智能制造的认知,加强对书本的理解。此外,新技术的应用能够使得高校的教育与社会智能化发展程度紧密相连,使得高校能够培育出符合当前社会需求的人才。
4结语
智能制造在国家和社会的推动下成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智能制造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企业的发展。目前,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仍然是我国社会需要的紧缺型人才,是我国高校重点培育的人才。但是我国高校在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些问题。本文通过深入的研究,提出通过校企合作、理论与实践融合以及新技术的应用三个方面来完善我国高校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的培育模式,丰富我国高校人才培育方式和手段,从而能够为社会源源不断输入高能力、高素养的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促进我国智能制造行业的发展,提高我国的竞争力。
19年度教课规划课题:“基于德国IHK标准现代学徒制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号为:20198SCG158;台州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度校级课题:“基于德国IHK 标准的双元制本土化的机电一体化”,项目号为:xkg20181206。
参考文献
[1] 李靓,马雪荣.智能制造领域技术转移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探索[J].人力资源,2019(22):16-17.
[2] 于冠军.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花炮科技与市场,2019(04):197.
[3] 张旭,杜跃.智能制造类专业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9,6(90):7-8.
[4] 段慧珍,赵欣,周华.基于智能制造的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机制专业为例[J].南方农机,2019,50(19):144-145.
[5] 浦毅.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9(16):48-52.
[6] 凌玲.“互联网+”跨界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以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02):64-6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