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洁
党员是一面旗,引领一队人;党员是一盏灯,照亮一片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后,医疗战线上的党员迅速站上武汉最前线,冲在疫情第一线。而在上海,每一寸,也都是生命的战场。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人民健康落在行动上,担在肩膀上,是医护人员的初心与使命,他们集结“战疫”一线,驰援“战贫”一线,坚守临床一线,他们中的党员更是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用自身的热发出最亮的光。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冯运在接受《新民周刊》记者采访时指出,危难时刻见信仰,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各个岗位上的党员们,无愧于自己的坚守,他们如同一束束微光,汇聚成最耀眼的光芒。
2020春节前夕,新冠疫情汹汹而来,党旗在疫情防控一线高高飘扬。全国医疗队逆行集结武汉,在上海派出的首批援鄂医疗队中,66岁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带头人周新,不仅是医疗队中年龄最大的白衣战士,也是党龄最长的逆行者。
凭借着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加上此前抗击SARS和甲型H1N1流感战斗中的信心,他在武汉金银潭医院救治病人的工作中,发挥了“定海神针”的作用。在武汉金银潭医院的66天,周新教授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身先士卒,抢着做最危险的操作。“争分夺秒的时候根本想不到害怕,患者无声无息躺在病床上,但滴答的仪器声就是警报、是他们在求救。”
救死扶伤是医者使命,但在一切未知的疫情初期,作为上海首批医疗队领队,市一副院长郑军华肩上的担子有多重可想而知。“我们是尖刀排,必须打突击战,队伍需要磨合,只有靠党建来促进组织建设。事实上,我率领的这支队伍,冲在最前面的大多是共产党员。”坚定的信仰给人以无尽力量,郑军华的这支援鄂医疗队伍,去武汉时有59名党员和1名预备党员,但回程时,有8名入党积极分子要求火线入党,还有40多位同志写了入党申请书。
2月18日,市一再次派出一支156位医护人员组成的整建制医疗队,副院长刘军担任市一支援雷神山医院医疗队领队。短短一小时,156人的队伍就满员集结完毕,刘军深情回忆:“党员同志争当突击能手、救护先锋,主动请缨、踊跃参战,坚定冲锋在疫情防控和救治第一线,带头成为‘最美逆行者。”“抵达雷神山后,我们建立健全临时党支部,确保认识统一、步调一致。”
医疗队唯一的90后医生孟祥栋出征武汉时,父母仍不知情。他说:“这是一次人生的锤炼,能真正触摸到人生价值。”作为心外科医生,他这次在雷神山主要照料的是新冠肺炎的轻症患者,其中七成是老年患者。这位年轻的外科医生在一线摸索出了两大心理沟通技巧,帮助患者缓解心情。
在疫情一线,除了医生们为病人保驾护航,护理队员在新冠肺炎病人救治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除夕夜,急诊危重病科男护师张明明随首批援鄂医疗队出征。临行前,他的妻子还有两个月即将生产。“大学时站在党旗下的入党誓词我仍记忆犹新,在这场与新冠状病毒的前线战役,我责无旁贷。”
作为第一批支援上海公卫中心的护士,急诊危重病科护士俞佳琦深刻感受到了身边党员同道冲在第一线的那一份无畏,“越是在艰难的时刻,他们的奉献精神越是让我感到钦佩,坚定了我入党的决心”。2月1日,在身边“战友”的鼓励下,她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被批准火线入党。两次进入公卫的她内心铿锵:“党员不仅仅是一个身份,是一份使命和担当,更是一种迎难而上的责任”,俞佳琦用行动诠释着这两个字的含义。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拥有优质医疗资源的上海,主动担当“健康扶贫”的攻坚任务。一批又一批医生接力出征,投身健康扶贫第一线,为当地医疗冲锋陷阵。市一的党员医生们就是其中一员,他们坚守在西藏、云南、摩洛哥……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践行“健康中国”使命。
驰援武汉雷神山和上海临床公共卫生中心的18位火线入党新党员在党委书记冯运同志领誓下宣读入党誓词 。
两次援滇的妇产科医生缪懿,有着大家都钦佩的韧劲和活力,她把当地的孕产妇管理流程从无到有建立起来,还把微创技术带到了妇科诊疗的各个方面。
多年来,市一始终秉持把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带到基层的理念,向对口帮扶地区源源不断输送着优秀的人才、先进的技术、专业的经验,而在对口支援的医生队伍中,党员们充分发挥着先鋒模范作用——苟利国家,不问前程。
肾内科主任袁伟杰工作三十余年。袁伟杰的父母是国家三线水电建设者,他从小生活在四川崇山峻岭中的多个小县城里。年少时的经历让他心系偏远地区的医疗服务,他主导科室先后与长三角267家医院构建肾脏病专科联盟,深入开展与云南、贵州、四川、江西、安徽等地区医院的学科帮带工作。
塞塔特哈桑二世医院,平均一个月的分娩量900左右。手术台一侧是“缺人”、缺药材、缺医疗器械,一侧却是产妇“生”的等待,想尽办法“凑合”一台手术是妇产科医生邵嘉申在当地每天都要上演的生死时速。“在中国驻摩洛哥大使馆看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宣读中国援外医生的入队誓言。那一刻,脚踩异国他乡的土地,我知道自己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援非医生。为摩洛哥人民解除病痛,也为祖国的“一带一路”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心力。”回忆起过去两年的援摩经历,他感慨万千。
2008年,护士潘莺歌在去学校参加答辩的路上接到了医院的紧急会议电话——汶川发生大地震,她作为医疗急救团队的一员必须立即出发。现在,潘莺歌已经成了科室的带教老师,她常常对学生说,护士职业看似不起眼,却一样能为医疗事业做出重要的贡献。
在重大疑难疾病面前,老百姓有没有药吃,吃不吃得起药,或者有没有办法治,治不治得起——是摆在实现健康中国梦征程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市一医院作为一家大型公立性研究型医院,把临床研究的创新成果扎扎实实地“写”在人民群众的健康上,让更多人从中获益,是医院做临床研究的初心和使命。
市一免疫与微生态相关疾病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宏林长期从事银屑病的免疫学机制与治疗新靶点的研究。其带领的团队攻坚克难,从头创新、自主研发治疗银屑病小分子外用软膏。在他看来,“创新不能停留在写论文,还应该把研究成果转化成产品,为临床治疗服务。把科研创新书写在临床一线”。
新浜社区,位于上海市与浙江省的交界处,是离松江城区最远的社区之一。市一妇产中心“托福一生”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就在这里展开,为100多名新浜女性做了一次宫颈癌的健康知识普及和免费筛查。在妇产中心主任邬素芳看来,健康管理一个社区都不能少。她所在的妇产科团队不仅当好了松江地区妇产科的“守门人”,更是辐射周边青浦、嘉兴乃至整个上海西南远郊地区,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为更多居民提供最前沿的妇科检测手段。
一双鬼手,一颗初心。2016年,宋滇文脱下军装,来到市一骨科。在宋滇文的个人网站里写满了患者的感谢信。作为松江区骨科专委会主任委员,他积极响应并落实医疗服务进社区的号召,组织开展了“骨动松江”社区义诊系列活动,迄今为止已开展2个多年头,风雨无阻地走遍了松江区几乎所有乡镇社区。他走到哪里,“人民医生为人民”的福祉就带到哪里。
2018年11月5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开幕。市一承担了核心参会人员特殊保障和面上医疗保障任务,以党员骨干为核心的医疗队进行了数次演习,为进博会保驾护航。
进博会期间,消化科主任万荣接到了一个紧急电话,一名外宾因为异物卡喉,必须立即手术。因患者用餐饮酒,不宜麻醉,也不宜催吐。面对如此棘手的难题,万荣凭借多年经验成功取出了异物。
从“依病诊治”到“量体裁衣”,针灸科医生寿蓥始终为患者秉持着的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的中医初心。一位鼻炎患者曾找到寿蓥求医,经过诊断,患者属于痰湿体质,病灶不在呼吸道,而在中焦,寿蓥为这名患者制定了针灸配合减肥、戒烟的治疗方案,只用了五六个疗程,病情就有了很大的改善。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第19、20批援滇医疗队员。
今年,市一努力打造无痛医院-舒适化医疗,麻醉科作为主导科室承担了大量的工作。麻醉科医生张建海介绍,病人住院全程镇痛管理。给患者带来了更好的就医体验。目前,镇痛管理在髋部骨折的老年病人治疗上已经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在医院,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江辰晨是骨二科护士,2017年《人间世》摄制组进驻市一医院骨科拍摄,江辰晨对小患者安仔的记忆尤为深刻,“安仔的父母承诺把他的视网膜捐献给医院,这是患者家属对我们工作的一种认可,也让我对护士这份工作有了更深的感情”。
南丁格爾曾说过:“护士必须有一颗同情心和一双愿意工作的手。”血透室护士长陈蕾对此有着真切的感受。血透患者比较特殊,病人确诊并得到医生制定的治疗方案后,在接下来的十多年甚至几十年时间里,患者都要准时到医院接受血透治疗,患者与护士之间的联系可能比亲人还密切,陈蕾总是竭尽所能地帮助患者。
一家医院的运转需要各个职能科室的助力,在这些看不见的岗位上,无数人默默奉献着自己,用不平凡的坚守诠释着初心和信念。
设备管理的工作琐碎而繁杂,每当设备出现问题或其他紧急情况时,高级技师王正勇总是第一个赶到现场排除故障。2019年3月,“王正勇首席技师工作室”成立,他说,工作室的成立主要是为了培养年轻人,更好地为医院发展服务。
事实上,即使已经离开了工作岗位,党员也始终铭记初心。2018年8月市一医院院志办成立之后,退休已有10个年头的刘文强回到了老单位。为了查阅资料,刘文强和同事们踏遍角角落落,还采访了不少“老公济”们。刘文强说,撰写院志就是在传承医院文化,给后辈树立榜样,牢记公济人的初心和使命。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行程万里,不忘初心。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冯运认为,只有拿出破釜沉舟的决心、“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勇气、“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胆魄,关键时刻“站得出”,危难关头“豁得出”,砥砺复兴之志,永葆赤子之心,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无数党员微光,必定能汇聚起坚不可摧的耀眼光芒,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