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晶艳
幼小衔接工作不仅与幼儿园或者小学相关,家长在幼小衔接工作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家长的观念不同行为则不同,引导他们科学认识幼小衔接非常关键。若家长能拥有科学合理的观念和教育行为,就能够为孩子的幼小衔接提供有益的支持。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过渡期。幼小衔接的顺利进行需要幼儿园、小学、家庭乃至社会的合力。通常幼儿园和小学都会非常重视这方面的工作,从多方面做准备和引导,相比而言,社会的最小核心单元——“家庭”往往是差异最大、对孩子影响最深远的一个方面,家长在幼小衔接工作中的观念和行为,对孩子是否能够顺利度过幼小衔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观念影响人的行为,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家长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其教育行为,家长认识上的误区不免会带来行为上的偏差。
家长认识误区的具体表现有的家长认为, 孩子马上就要上小学了,每天学习任务紧,于是希望孩子在幼儿园里能够开开心心,免得上了小学以后没有时间玩耍;有的家长则反对幼儿园大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认为孩子在幼儿园整天玩,上了小学以后肯定不能很快地适应小学紧张的学习生活,希望老师多教教孩子认字、写字、做算术题,为小学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还有的家长则完全听从幼儿园的安排,认为自己也不懂怎么教育孩子,听幼儿园的安排就可以了。
误区背后可能会带来的影响从家长的态度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少家长把幼小衔接简单等同于知识上的衔接,担心孩子没有学到什么东西,有的家长还选择到幼儿园去申诉,要求幼儿园提升教学内容的难度,如果幼儿园不答应,就在离园后给孩子报补习班。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在上小学前多进行识字、书写、算术等方面的训练,提前学一些一年级的内容,就会比别的孩子学习能力更强,就是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对于孩子而言,在刚进入小学的时候,學习上会感觉到比别的孩子轻松不少,于是为自己的“聪明”而欢喜,然而一切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最初,由于教师讲的内容孩子已经提前学过了,孩子就会觉得上课没意思, 找小伙伴聊天、做小动作等行为便逐渐多起来,上课不注意听讲的坏习惯也逐渐形成了,以至于之后老师讲的新内容就顺着耳旁飘过了。不听讲的坏习惯养成之后,学习上后劲不足的问题将越来越凸显,等不良的学习习惯养成之后再来调整就是事倍功半了。究竟应该如何预防这种不良倾向的发生呢?这需要家长全面而科学的认识幼小衔接。
需要提醒家长朋友的是,幼小衔接并不是绝对的知识上的衔接,幼小衔接的存在是由幼儿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以及幼儿园与小学教育间的差异共同决定的。
幼儿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规律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每个阶段都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以思维发展的特点为例,幼儿在学前阶段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上小学之后则是以逻辑思维的发展为主。然而,幼儿的发展过程又是连续的、渐进的,在某一个时期,幼儿的这两种思维特点可能同时存在,互换主次,这个时期也称之为过渡期。可即使是同一所幼儿园、同一个班级的孩子,甚至是同一个家庭里的孩子,其发展的速度也是不一样的。
幼儿园与小学是根据幼儿不同发展特点而设立的、具有不同教育任务的教育机构,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考虑到幼儿本身发展的连续性特点,幼儿园和小学都会积极开展幼小衔接工作,但不论怎样进行衔接都不能与每一个孩子的发展程度严丝合缝,所以家长的参与就显得特别必要,家长要全面了解幼儿园与小学多方面的差异。
全面认识幼小衔接家长最关注的是幼儿园到小学教育内容上的变化,希望孩子的头脑中多做一些知识储备,以应对明显增重的学习任务,避免输在起跑线上。而从孩子终身发展的角度来看,幼小衔接不能单纯地考虑为完成幼儿园到小学过渡的短期目标, 而应该以幼儿的长远发展为师生互动关系、对学生的要求、环境变化等诸多方面,这都是孩子需要面对的,家长不宜单纯从知识层面,更应从心理、身体、社会性等方面全面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幼小衔接的关键时期。
全面认识了幼小衔接后,家长可以从幼儿的心理层面、能力层面、物质层面等方面支持孩子做好幼小衔接。
心理层面的准备家长首先应该关注幼儿心理层面的准备,激发他们对小学的向往。当孩子们看见小区的大哥哥大姐姐们戴上红领巾、背上小书包排着长队从小学的校园里走出来的时候,从孩子们眼神里露出的往往是羡慕的神情,小学对于他们而言是一个神秘的地方。
小学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呢?如果孩子产生了这样的好奇,家长可以带孩子去附近的小学多次进行参观, 让孩子切身感受小学的环境和氛围,或者让孩子与邻居家的小哥哥、小姐姐一起玩儿,让孩子学会与大孩子的相处方式。家长可为孩子提供了解小学的机会,帮助孩子逐步揭开小学的神秘面纱,了解未来要去的小学,从而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能力层面的准备能力层面的准备可不是指能写会算,而是指幼儿能适应小学学习生活所需要做的各方面的准备。
如: 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基本的劳动能力;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能够按时独立完成作业并会自查的学习习惯;能够遵守课堂秩序和要求的自控能力等。
基本的劳动能力在幼儿园阶段的大部分时间里,幼儿形成了通过求助大人满足自己需要的行为模式, 老师和家长就如同空降部队一样,常常能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出现。而到了大班之后,会整理好自己的书包、会自己削铅笔、会看管好自己的物品是孩子需要学会的基本的劳动能力,家长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提供训练的机会。
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幼儿园里虽然有统一的作息时间,但是如果幼儿因为起晚了或身体不适不来幼儿园,或者因为情绪不好而迟到或者是要跟爸爸妈妈一起参加某些活动需要早退,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老师一般都不会不允许,有的时候还要特别关注这些孩子的情绪和健康状况。然而进入小学以后,作息时间的执行将要更加严格一些,除非特殊情况,小学生是要严格遵守学校的作息制度的,这样才能保证学习的连续性。
独立完成作业并会自查的学习习惯 在幼儿园阶段,幼儿的作业很少,而且作业中的大部分任务都是亲子共同完成。大班开始,家长要逐渐让孩子明确作业是自己的事情,需要学会独立完成作业并学会自查。
如果在初期遇到困难,家长可以尝试在陪伴孩子时专注于做自己的工作,给孩子营造一种独立完成自己事情的氛围。
学会遵守课堂秩序并提高自控力幼儿园阶段,由于幼儿的身体发展水平和自控能力不足若在活动中幼儿需要上厕所或者饮水,都是会被允许的,这也是很正常的。但是在上了小学之后,课堂秩序是孩子需要了解的最基本的要求,不可以随意下座位,有问题需要解决要尽量在课间十分钟完成,这对孩子的自控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在这方面遇到了困難,家长可以通过一些生活中的事情训练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并鼓励孩子的进步。
物质层面的准备很多孩子会因为上小学会有新书包、新的文具而对上小学充满期待,这其实不是一件坏事。不过最担心的是孩子的新鲜劲一过,就开始不爱惜自己的学习用具了。那么家长如何利用这个契机呢?
家长可以在去选购学习用具的时候,邀请孩子全程参与,并且由孩子亲手为这些学习用具“买单”,这既尊重了孩子的喜好,也让孩子明确地感受到这些学习用具的获得过程,从而懂得爱惜。在孩子自主选择的过程中,当然也不是完全放任的,也需要家长拿捏好这个度,才能避免铺张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