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醒 樊崇玲
摘 要 从公共健康的角度出发,探究城市公园在城市健康策略中的重要作用。立足现状,从公园体系构建的层面统筹考虑重庆公园的布局和规划,提出基于公众健康需求的山城公园体系提升策略:1)优化格局,确保公园健康服务的普惠公平;2)加强联系,构建密切联系的公园健康网络体系;3)补充完善,营造多样化的健康功能体系;4)友好全龄,创建高品质的绿色健康空间;5)人工智能,助力公园智慧健康服务系统。
关键词 公众健康需求;公园体系;重庆
公园绿地作为城市的主要自然空间,除了具有生态、美化、防灾、游憩等功能外,还与公共健康密切关联,在公众健康所包含的生理健康、精神健康、社会健康三个维度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从公共健康的角度出发,探究城市公园在城市健康策略中的重要作用。
1 城市公园与公共健康的关系
1)城市公园通过自然环境的绿视率、微气候、植物挥发物和负离子等直接促进人群健康;2)城市公园通过引导人们亲近自然环境,缓解精神压力、消除疲劳;3)公园环境能积极引导体育活动呈现规律性地发生,成为市民开展体育活动的绿色载体,满足市民体育健身和休闲娱乐等健康活动需求,以体育活动为媒介,间接促进人体生理健康;4)城市公园绿地还能为市民提供社会交往活动场所,促进个体的社会情感联系,有效减少孤独感,提升幸福感。
总体来说,公园绿地在城市健康方面的影响可以概括为改善环境质量,提升功能舒适性,促进居民的社会交往,提供积极的身心健康体验,支持有益健康的行为等等。布局合理、设施完备的公园绿地是市民潜在的健康福利。
2 基于公共健康的国内外城市公园体系构建
19世纪中叶,英国率先掀起了建设城市公园的热潮,并影响了许多国家。各地的城市公园不断涌现,逐步有了一定的规模和数量,形成公园群。之后,美国景观建筑师奥姆斯特德和英国设计师卡尔弗·沃克斯所主持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对现代城市公园产生深远影响,掀起了一场席卷全国的城市公园运动,逐渐形成了较完整的公园系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那些无处不在的公园绿地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分布在城市之中,由于公园设施全、覆盖面广,涉及到游憩、休闲、科普、健身、饮食等多个领域,城市公园也逐渐向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靠拢,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公园对居民健康的促进功能和价值被不断挖掘和放大。越来越多的城市决策者和管理者意识到公园给城市、社会和公众带来的诸多健康效益,并将其列入城市公共卫生保障政策中,认为应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公园建设策略,创造更有益于市民健康的外部环境。
2000年,新一轮大伦敦规划提出将整个城市2/3的空间预留为绿色空间和水面,并且提出了改善空气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构建更加健康的城市环境的目标。在2015年地球日,纽约市政府公布了《一个纽约:强大而公正的城市的规划》(One New York: The Plan for a Strong and Just City),规划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城市公园体系,制定“社区公园”计划、“无边界公园”计划、“锚点公园”发展计划,通过增加高密度贫困人口聚集街區的社区公园分布,新建足球场地、步道,对大公园进行针对性的升级改造等诸多措施,确保每个人都可以享用宜人的、易达的、包容的公园开放空间,使公园和邻近社区成为真正的健康生活中心。
2015年以来,扬州市的公园体系建设坚持“健康快乐是民生的本质追求”理念,鲜明地提出打造“健康中国扬州样本”的观念,相继建成并免费开放了198个生态体育休闲公园,将健康作为送给老百姓最大的民生福利。这些公园囊括20 hm2以上的市级公园、10~20 hm2的区级公园、1~10 hm2的社区公园和0.04~1 hm2的“口袋公园”,市民步行10 min即可抵达,并配备了标准化体育设施、健身器材和儿童游乐设施。
3 重庆市主城区公园现状问题
重庆是典型的山地城市,山水本底突出,生态基底优越,但城市中开敞平坦的空间较少,城市地形高差较大,公园绿地以点状、线性空间为主。根据2019年各区园林年报及现状调研,重庆市主城区现状公园绿地面积为67.91 km2,公园数量为882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7.76平方米/人(不含郊野公园)。从公园健康效益发挥的角度来看,重庆主城区公园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布局:公园绿地服务覆盖率仍有较大差异。虽重庆主城区人均绿地面积、公园数量等规模指标均位列全国前列,但公园绿地的步行可达性与使用便捷程度仍有待进一步提升。由于山城地形的特殊性,地块之间自然障碍较多,按照传统的500 m服务覆盖范围来计算公园服务半径误差较大。本研究运用GIS网络分析法,以道路网络为基础,结合实际的绿地入口位置,分析市民步行5、10、20、30 min的可达范围,作为公园的实际服务范围。研究发现,30 min以内可步行至主城区公园绿地的住宅区共计有2 120个,仅占住宅区总量的52%,能够深入到社区环境中与居民健康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园绿地仍较为缺乏(见图1)。2)结构:连通性不强,没有形成有机完善的体系。重庆公园的建设更多呈现出点状布局的特征,绿道网络和林荫道系统尚未完善,无法有效串联公园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样也导致了市民的休闲活动更多体现为目的地导向及单一目的导向,许多居民需要通过机动交通工具前往公园活动,“从家到公园”及“从公园到公园”的过程体验无法得到满足,换乘的繁琐显著降低了人们的活动欲望。通过分析重庆市主城区6:00—21:00的热力数据(见图2),发现仅有24.6%的公园使用频率较高,主要包括距离居住区近的综合公园、新建的社区公园和社区体育公园,新建设施较完善、活动较为丰富的城市公园及设施比较齐全的郊野公园。3)配套:公园健康服务设施和场地有待提升。主城区的公园大多依山而建,保留了较多原始地形的空间形态,公园场地空间独特且丰富,但公园活动场地与设施配置情况不容乐观。新建公园设施配置较为齐全,但老旧公园普遍存在设施老化破旧、活动场地不足的问题,难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户外康体健身需求。在对重庆公园的游憩品质及市民对公园的使用需求的问卷分析(见表1)中发现,有超过半数居民希望能够增加公园中的运动健身场地及相应设施,特别是适宜老年活动和亲子活动的场地和设施。
在针对市民周末公园出行意愿的问卷调研(见表2 )中发现,有接近半数的市民有意愿选择在周末出游到郊野公园、乡村公园,但结合实地调研来看,重庆部分郊野公园存在可达性不高、设施不完善、同质化程度高、缺少游憩吸引力等问题。
4 基于公众健康需求的山城公园体系提升策略
4.1 优化格局,确保公园健康服务的普惠公平
全面提高公园绿地总量,是优化山城公园体系布局的重要手段之一。按照各类公园的服务半径、范围进行合理配置,完善公园绿地的层次性配置,确保所有住区居民都能够平等地享受绿色健康空间。
结合主要公共活动节点布局城市综合公园,建议结合城市中心、副中心、地区级中心等重要活动节点布置市级和区级综合公园。在此基础上,优化社区公园空间布局规划,结合山城特点,充分利用城市中的“边角空间”“坡地堡坎崖壁”,建设社区公园、游园及小微绿地。结合大数据、GIS等人群步行分析,在适宜的步行圈中,利用游步道、健身道、小径等丰富多元的健康交通形式,构建连续、步行友好的道路网络,确保居民步行15 min就能到达最近的社区公园,提升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水平,构建“出门见绿、步行入园”的公园绿地基本服务网络,强调公园健康服务的普惠公平。
4.2 加强联系,构建密切联系的公园健康网络体系
重庆作为具有独特立体交通结构的城市,如何确保居民能够就近到达城市公园,增加公园的连通性和可达性,较平原城市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在公园网络体系构建中,应强化“多元交通”的理念,发挥立体空间特性,在竖向上进行交通分层次设计,利于人群使用,构建交通便捷、易于通行的山城公园體系。加强城市级、组团级、社区级绿道建设,打造串联多个公园的绿色廊道;结合重庆特有的山城步道体系,充分利用好现有空间基础,结合沿线特色景点资源,增设山城公园。
在线性空间的宽度、断面、材质等方面充分考虑人们慢行和户外活动的需要,城区内部、社区组团内部以健走(慢跑)道为主,城市各组团之间及与近郊城镇相连处以骑行道为主,城市内部山体公园及周边郊野公园以登山道为主,将公园之间的连通网络打造成为全民健身活动的线性空间集合,更好地实现绿色健身空间的全域覆盖。
4.3 补充完善,营造多样化的健康功能体系
优化公园体系让百姓“文起来、动起来、乐起来”,是落实中央共享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通过对公园使用人群进行线上线下调研,在充分理解居民需求的基础上,补充居民需要的公园类型、公园设施、活动场地和绿道,完善城市绿地功能结构。根据公园类别,基于不同的服务人群、明确不同的功能定位,多元化的游憩需求,配置多类型、多层级的公园体系,不断提升公园绿地游憩服务的供给水平,真正做到将公园建在人民心中。
从游憩空间的整体性出发,根据公园的现状自然资源特征和基础,重点考虑公园周边服务对象的多样需求,从空间体系上对公园进行差异化定位,以适应民众对健康游憩产品的选择需求。在公园与其他设施融合时,同步考虑大型设施布局的要求。注重公园与周边用地功能的衔接优化,让公园成为城市提升人居环境品质、集聚公共功能的活力中心。
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使人们在参与公共活动的同时无后顾之忧,真切地感受到内心的安定,放松心情。鼓励公园融合安全保障功能,在特殊公园类型中设置相应的安全机制,考虑公园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的功能配置。
4.4 友好全龄,创建高品质的绿色健康空间
在老龄化、信息化的发展背景下,应对现代社区多样化需求,完善基础保障型服务,丰富提升型服务,引导居民形成绿色健康、交往共享的生活方式,公园建设与更新应考虑各年龄层次的需求。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城市公园无论是在游乐内容上还是在景观风格、参与性上都呈现出需求多元化的趋势,应改善现有以休闲游览为主的公园现状,注重各年龄层次市民的活动参与。
分布在城市高密度住区周边的社区公园,活动设置应贴近市民生活,特别关注儿童、老年人的使用需求,根据公园所在社区的老龄化程度来配置活动空间和游憩设施,鼓励各个年龄段的人拥有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城市综合公园在活动项目设置方面,应注重针对全时性活动项目的建设,重点设置儿童活动项目、家庭活动项目、老年活动项目及残障人士活动项目。郊野公园应重点进行特色青年活动项目与家庭活动项目的建设。
4.5 人工智能,助力公园智慧健康服务系统
在公园建设管理中融入物联网传感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时了解、监控区域内人群数据,建立运动人群数据库,对游客的性别、年龄、运动情况等数据进行采集分析,以便更好地开展健身活动,使全民健身更加科学。基于管理者、游客的实质需求,对接智慧城市平台,构建公园体系中的安全防护与防疫系统,提升公园安全防护与防疫管理水平和游园安全性。
(责任编辑: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