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

2020-07-16 18:18
中学生阅读·高中·高考 2020年8期
关键词:方言心理文化

山东潍坊市高考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

正常状态下,每个人保持着内心的稳定状态,保持自身与环境的协调。当遇到紧急事件时,这种内在的平衡就被打破,机体会立即调动生理、心理系统的反应,竭尽全力地应对突发事件,进入应激状态。不同的个体对应激事件的反应是有差异的,决定个体应激反应能力的因素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前者主要指个体的原有人格的健康程度和适应能力,后者指客观环境的条件等。从反应结果上看,一次应激事件后,一类反应是恰当的、适应性的,应激事件后个体得到成长和锻炼。另一类反应是不恰当的、非适应性的,其结果是留下创伤。人格越是强健者,越是以前者反应为主。乐观豁达的人能相对客观地评估事件的真实危险性,而敏感脆弱的人容易夸大事件的真实危险性。

在SARS -线的医务工作者,可能会出现两种应激反应。一是预期性焦虑,主要表现为忐忑不安,对自己能否胜任工作没有把握。这一方面源于他们对未知工作情景的担忧,另一方面源于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鼓励个体认识自己的这种心理冲突是正常的,越是能接受和理解,就越意味着能承受和消化它。同时,如果有了充分准备,尽可能将未知的因素变成可控制的因素,恐惧心理就会减轻。因此,需进行知识和技能储备、身体和心理储备。二是挫败、内疚、抑郁等负性情绪。他们可能有对被感染危险的恐惧感、工作难度带来的挫败感、与家人分离带来的牵挂,以及面对重症病人的痛苦甚至死亡时产生的哀伤等。因此,要对被感染SARS的真实危险性做出正确的评估,熟练掌握隔离防护操作。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病毒,承认个人的局限性,坦然接受自己的失败和暂时的、部分的无能。越是能接受自己的失败,就越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调整心态,积极学习新技能。作为医务人员,需要足够的共情能力,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及时体察他们的痛苦,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治疗,但也要有能力将自己的情感与病人分离开来,接受现实的局限性。

(选自2003年第7期《中国全科医学》文章《由SARS认识应激与应激反应》,作者:杨蕴萍)

材料二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我们该如何评价自己的心理健康指数?不同人群该如何获得心理支持?日前,记者采访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下心理健康指导手册》编委会主任游旭群教授。

记者 当意外来临,焦虑、恐慌是人们最主要的情绪,疫情对一个人产生的心理影响有哪些?我们如何评价自己的心理健康指数?

游旭群 疫情给我们造成的心理影响主要表现在认知、情绪与行为三个方面。这两天大家特别关心疫情信息,因信息不够明确会产生认知冲突、无所适从等,这都属于认知上的变化;同时,情绪上容易紧张、恐惧,甚至是抑郁、愤怒;从行为方面来看,大家的生活也会出现很大变化,出行受限、社交减少等。这几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的,恐惧会加剧我们对疫情的非理性认知,生活的变化又会加剧情绪的紧张感等。

受疫情影响程度不同的群体,他们在心理反应上必然存在差异。对待重度应激反应,我们可以借助专业的心理测评手段和诊断技术进行评估和治疗。对普通人群来讲,应激反应比较弱,未达到临床标准,在进行自我心理健康评估时,可以依据几个基本原则:一是生理活动正常,关注睡眠饮食是否规律、免疫力是否下降;二是情绪反应适度,是否存在过度焦虑、持续抑郁、易怒现象;三是社会功能良好,是否存在自我封闭、兴趣减退等现象。通常来讲,只要这几个方面没有明显的变化,就无须过度关注和紧张。

记者 最急需心理援助的是哪部分人群?他们该如何获得心理支持?

游旭群 目前最需心理援助的有两个群体:一是确诊感染的重症患者及其亲人,二是在救治一线奋战的医护人员。这两个群体面临的压力最大,最需要相应的心理支持。

一般来说,从两个层面获取心理支持:一是个人层面,通过个人努力、充分调动个人资源进行自我支持和维护。二是社会层面,有效利用社会支持是应对压力的重要途径。通过专业团体获得更多可靠的信息支持,通过家庭、亲人、朋友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通过政府部门、所在社区、工作单位等获得更多的组织支持,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选自2020年2月6日《光明日报》)

材料三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很多人陷入焦虑、恐慌之中。这不仅给身体和心理带来负面影响,而且長时间、聚焦式的心理恐慌会对整个社会肌体产生负面效应,因此对民众的心理疏导不可或缺。

实施心理干预,须把握好两个原则:一是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要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分类分级服务;二是专业、有序、符合伦理要求。当前的心理服务主要通过热线电话和网络实施,必须运用专业方法和技术,为求助者提供针对性服务。各部门各类组织要有效协同、高效协作,为个人提供针对性心理服务。疫情初期,国家卫健委就在心理危机干预方面予以指导;心理学界也迅速组织起来,通过心理热线、在线咨询等方式提供心理服务。但是短板仍然存在,以心理援助热线为例,目前各地社会组织已经支持建设了几百条心理援助热线,但缺少统一管理,存在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的现象,对服务质量很难进行有效评估。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演进,心理服务需求也会不断变化。接下来应注重从“介入式危机干预”转向“恢复性危机干预”。

社会心理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核心因素是信息传播。媒体在信息传播时,要强化事实,多一些科学知识,多一些介绍防控进展、展现国家力量和人性光辉的内容,从而引导民众建立理性、积极的心理状态。结合疫情防控,还需在以预防促进为主、分层分类、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基础上,拓展到社会心态引导、核心价值观培育等重要领域,建立以信仰、信念、信心为指引的社会心理建设价值引领机制,从而在全民族共同抗疫的考验中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选自2020年2月11日《光明日报》)

1.下列各项中对“应激反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应激反应是一种内在平衡被打破,导致机体紧急调动生理、心理系统,有效解决突如其来的困难和危险的适应性反应。

B.全力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一线医护工作者,在应激事件中需有强健人格,乐观豁达,客观评估事件的真实危险性。

C.疫情引发的心理恐慌是一种正常的应激反应,但应激状态持续太久,会对身心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心理疏导必不可少。

D.重症患者和普通民众受疫情影响程度不同,应激反应必然存在差异,这就要求各类组织针对个體开展分类分级服务。

2.已确诊感染的重症患者及其亲人是最需要心理支持的群体之一,下列各项中不能使其获取心理支持的一项是( )

A.通过听音乐、从事自己喜爱的活动、向朋友倾诉,甚至是大哭一场等方式,来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B.腹式呼吸、冥想、正念、肌肉放松、积极想象、通过视频等方式向亲朋好友表达自己的爱。

C.借助网络、电话疏导热线、自助咨询APP等向心理学界寻求心理援助,获取心理健康知识,

D.不断从社交媒体上获取疫情信息,关注和疫情有关的报道,了解科学知识,学习应对方法。

3.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疫情防控工作不断推进,生活逐步恢复正常,但疫情带来的心理影响还将在一段时间内存在,应注重“恢复性危机干预”,重建公众心理健康。

B.面对疫情,不仅需要医学防控,也需要心理防疫,材料一有关“应激与应激反应”的表述为材料二和材料三陈述心理防疫提供了部分理论依据。

C.新冠肺炎疫情会在认知、情绪与行为三个方面给公众带来心理影响,并且三者相互影响,因信息不够明确,容易导致公众紧张,使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D.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需要强烈的责任感和足够的共情能力,但也要将自己的情感与患者分离,接受现实的局限性,从而避免预期性焦虑。

4.材料二和材料三虽然都选自《光明日报》,并且都围绕心理防疫来谈,但是在行文思路和表述重点上各有不同,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5.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每个人都不是局外人,假如你是一位地方主政者,该采取哪些措施消除公众的恐慌心理?

北京市高考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

我国文字的产生,基础是象形。最初写字就是画画,加上中国文字书写所用的特别的工具,可以使点画的形态有粗细、强弱、肥瘦、刚柔、方圆、曲直等变化,这就使得我国的文字书写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了一种借助于点、线、形的种种变化、组合和结构,以体现形式美的艺术。

即使从商代算起,汉字也已经有三干多年的历史。从甲骨文、金文、篆书,到隶书、楷书,汉字的形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古今汉字形体的不断演变,字形的图画性逐渐减弱,符号性逐渐增强,汉字的书写逐渐形成了诸多风格迥异的书体形式。

我国历史上不少书法理论家,对于书法艺术的书体创作有过很好的讨论。唐代孙过庭曾说过:“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孙氏的观点表明,书法艺术可以通过汉字的不同书体体现,不同的书体具有不同的表现力。清代刘熙载则把不同的书体分为两大类,他说:“书凡两种:篆、分、正[注]为一种,皆详而静者也;行、草为一种,皆简而动者也。”依据刘氏的区分,前一类书体显然宜于表现静态之美,后一类书体则宜于表现动态之美。

对于构成书法艺术美的现实根据,我国历史上的书法家、书法鉴赏家和理论家,也有很好的认识。汉代书法家蔡邕就明确指出,书法的点画形体必须处处能引起人们对于现实中种种美的形体和动态的联想,才算得上是艺术。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认为,书法家在创作时应该把自己从无限多样的现实世界感受到的种种形态的美,集中地体现在书法的点画形体上,并由此抒发出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即所谓“囊括万殊,裁成一相;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

书法是汉字造型的艺术,属于形象艺术。但是,相比绘画、雕塑、戏剧等,它又是一种相对较为抽象的艺术。对于懂得书法艺术的人来说,一幅优秀书法作品的艺术效果不会低于优秀的绘画。书法艺术魅力巨大,书法史上诸如墨池笔冢的故事,早巳成为传诵千古的佳话。

(选自刘纲纪《中国书画、美术与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材料二

“龙跃天衢,虎卧凤阙”,是梁武帝对王羲之书法的评价。一方面赞美了王氏书法的动感强烈和奔逸绝尘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又赞赏了其静态之美,尊贵、安宁,在不动中散发出平和的韵味。动态易于引起欣赏者的注意,书法亦如此。安静的人常常写安静的字,静也是一种效果。

比较起来,静态的书法更像一位娴静的淑女、一位参透沧桑的老者、一位心如秋空的隐者,眉眼安详,不动声色。此时,性急的欣赏者的身影一晃而过。只有细细品味、善于挖掘的欣赏者,才能够驻足品赏,由表象到内在,由平面到立体,爬梳钩沉,静中得益。

金文中有不少名篇,就如同它们的载体——青铜的钟、鼎,敦实、憨厚、古朴,流传至今,依然魅力不减。如《多友鼎铭》,在每一个字横平竖直的基础上结合了弯曲、圆弧,使平衡中略有小变通,同时以敛约为主,看似疏朗,凝聚感又很鲜明。这让人想到了厚重、稳当,听到了深沉的金属之声。南朝的虞和有言日:“古质而今妍,数之常;爱妍而薄质,人之情。”

可见,前人就已经看到审美的偏颇了——质朴无华、不刻意表现的静态往往受到冷落。把字写安静,对书法家来说也并非易事。唐代虞世南的书法作品《夫子庙堂碑》,是很典型的横平竖直,甚至没有太强的个性,写得十分从容,外形柔和,内在遒劲。它告诉自唐代以后的欣赏者什么叫作斯文、文雅。

作品之静,反映出书法家对美学理念的追求及在人格风范上的修炼。静态、静趣、静远这一类的书法,能让人心灵宁静、心境空明,宛如见月。

[选自2011年第8期《老年教育(书画艺术)》文章《宛如见月》,作者:朱以撒]

材料三

书法作为一种汉字造型的艺术,在线条、结构、章法、意境等方面都十分讲究。书法线条有方笔、圆笔的不同,用笔方法则有中锋、侧锋的差别。钟鼎、石鼓,尤其是秦代小篆,多用中锋圆笔写成。中锋用笔产生的圆笔线条,给人以圆融浑厚的美感。前人常以“折钗股”“锥画沙”来比喻,意思是线条要像折钗股那样富有弹性力量,像锥画沙般干脆劲利。隶书笔画多采用方笔,一般是橫画竖或竖画横起笔,笔画方劲古拙,如斩钉截铁,给人以锋芒外露、刚健雄劲之感。积点画以成字,将各种点画组成单个字形,称为“结体”“结字”,亦称“间架结构”。点画好比砖石椽柱,结构则是架屋建房。书法家在单字构造上无不匠心独运,各有其独特的结体方法。结体的首要之点在于稳,有了稳固的重心,才能谈得上其他的变化。但如一味平稳则失之呆板,所以又要“始于平稳之静,终于变化之动”。在结体中常常运用造险、破险的手法,使书法险中求稳或稳中寓险,富于变化。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在布局谋篇上也十分讲究,即追求一种章法之美。书法作品前后相管领、相应接,字与字相呼相应,行与行相承相接,总之要达到疏密得体、揖让有致、动静相宜、顾盼生姿。章法的好坏与运笔节奏、墨韵变化、结构气势有着密切的关系。

书法作品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它的用笔、结体以及章法布局的高度技巧,更重要的是书法家创造了书法美的意境。通过意境的创造,书法家引导着他的欣赏者去遐想,去回味,“既使心灵和宇宙净化,又使人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到宇宙的深境”。

书法的意境往往随着书法家的修养而有不同的深度、高度、阔度,体现在书法上就是“大、重、拙”。唐代的颜真卿、近代的康有为都力求创造出一种雄伟、高深、博大、厚拙的风格意境。而宋代的苏、黄、米诸家,则极力创造出一种静远、空灵、幽深、雅健的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美。

(选自欧阳龙《历代书法作品赏析》,上海书画出版社1992年6月版)

[注]分,即“八分”,书法字体的一种。正,“正书”“正楷”的简称。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书法借助点、线、形的变化、组合和结构来体现美。

B.书法艺术美的现实根据,不包括生活中的静态事物。

C.书法家可以通过书法的点画形体,抒发特定的情感。

D.与书法艺术相比,绘画、雕塑、戏剧相对更为形象。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书法作品创作中的汉字造型没有产生直接影响的一项是( )

A.汉字特殊的书写工具

B.汉字风格迥异的书体形式

C.书法家不同的审美追求

D.书法史上墨池笔冢的故事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书法作品中关于“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静的书法作品比动的书法作品艺术价值高。

B.静的书法作品具有外表柔和、质朴的特点。

C.虞世南的《夫子庙堂碑》书法因静而显雅。

D.静的书法作品能让人心绪安和、心境悠远。

4.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法艺术鉴赏范畴包含书法中的线条、结构、章法、意境等。

B.钟鼎、石鼓和秦代小篆,多是中锋用笔,给人以圆融浑厚的美感。

C.书法家常常运用造险、破险的手法来构建每个字的稳固重心。

D.为实现书法作品大、重、拙的意境,书法家应注重提高个人修养。

5.综合以上三则材料,简要回答如何欣赏书法艺术的静与动。

山东德州市高考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

李子柒,“现象级”网红。这位美食博主,以中国传统美食文化为主线,用时间跨度极大的镜头记录了春耕夏种、秋收冬藏,三时三餐、四季流转的农家生活,创造了一幅田园牧歌式的美好画卷。令人惊叹的是,她的视频在YouTube上备受追捧,收获735万粉丝,影响力堪比CNN,无数外国粉丝留言说“她让我爱上中国文化”“求英文字幕跟进”等。

不过,相较于外网的齐声点赞,国内网友则质疑颇多,很多人觉得她的视频总在中国农村的1日式耕作生活上打转转,是展示中国的“落后”,是负面文化输出。

落后还是先进,很多时候只是相对概念。持有这类看法的网友,其实是在潜意识中将叙事背景设定为超现代的工业社会,选择的参照系大概也是发达国家的大城市。礼赞工业成果无可厚非,可讴歌田园生活就是展示“落后”吗?事实上,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并无绝对意义上的先进与落后之分。至于有人质疑李子柒镜头下的农家生活不真实,其实更无必要。艺术源于生活必然高于生活,田园牧歌不一定要唯浑身污泥才是真实,美学大家朱光潜早就说过,完全依葫芦画瓢把现实复制到艺术作品里,难有美感。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草原,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城堡。”养蚕、缫丝、刺绣、竹艺、木工、做纸……李子柒的故事何以无障碍地跨越干山万水,让不同文明之间实现交融和对话?与其说是迎合了外国人对中国旧式田园生活的想象,不如说是戳中了在钢铁森林中栖居太久的人类对田园诗意的怀念与畅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返璞归真,爱生活、爱家乡的朴素情感,往往具有穿透时空的力量,让不同肤色、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们,心生共鸣、心有慰藉。

当然,李子柒的走红并非偶然。在视频高点击量的背后,其实是西方世界对崛起的中国之好奇。他们以这位网红博主的视频为窗口,探寻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奥秘与魅力。从这个角度来看,李子柒至少是丰富的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中的一个剪影。崛起中的东方古国,不仅有高楼大厦、大国重器,还有“一箪食,一瓢饮”的田园诗意。

与其纠结李子柒的视频算不算文化输出,或许我们更该思考的是: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文化输出。任何一种文化,要想被理解,首先得动人。记得在李子柒做“古法长安纸”的视频下,很多外国人留言,表达了惊诧之情,然后有中国人用英语给他们科普这是中国古老的造纸术。文化输出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长期过程,仅凭一人之力肯定无法传递全部,还期待更多李子柒,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向全世界展示一个既富有独特的传统文化内涵,又不断向现代化前行的丰富、多样、精彩的中国。

(选自2019年12月11日《北京日报》)

材料二

毋庸置疑,李子柒的作品具有浓浓的中国风,三月桃花开,她采来酿成桃花酒,五月枇杷熟,她摘来制成枇杷酥,还有养蚕、缫丝、刺绣、竹艺、木工等,无不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意象,加之视频后期制作采用的低沉悠扬的传统曲风,成功塑造了一种诗意的山居生活情境。这些作品可以让人们回味中国古人的衣食寝居,畅想一种超脱于消费社会的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在全球化裹挟的现代性问题席卷世界之时,这种生活方式很容易引起各国网友的共鸣。【甲】

李子柒的海外走红,与其说是一种文化输出,不如说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输出似乎带有一种预设的目的和动机,带有不同文明竞逐高下的“文明冲突论”意味。【乙】李子柒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她没有可能承担起文化输出的重任,事实上,她只是一个抓住了短视频发展历史机遇的创业者,用自己的勤奋和纤巧展示山村生活的美好部分,以期获得观众的认可和关注。【丙】当然,从结果上看,李子柒的作品很好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地不同文化语境,传递出精致的、文明的、可亲的、具有烟火气和人情味的中国形象,这是一个全媒体时代传承与传播中华文化的生动案例,其中具有值得总结的文化传播规律。

文化的融合和文明的传播是一个奇妙的旅程,常常暗合“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的规律。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内在的价值理念也具有多向性和多面性,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和发展其中符合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需要的价值理念。【丁】李子柒的作品不是宏大叙事,其记录的是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却恰恰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而这正是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对话的重要价值共识。

(选自2019年12月9日《光明日报》)

材料三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文化输出是文创领域的一种高大上的、有着强烈使命感的行为,需要很强大的包装能力。所以当《功夫熊猫》这部充满中国元素但是由外国人制作的电影火爆市场时,很多人为之遗憾——中国有许多很好的文化资源,但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并开始感叹,做文化输出是一件很讲究技术实力的工作。

套用上面这种逻辑,李子柒显然不算文化输出,她只是误打误撞,让很多外国人了解到中国的乡村生活和美食文化。而且,客观地说,外国网友关注她可能有着复杂的动机,文化好奇心只是其中一部分,更多的人是带着某种治愈的目的,尤其是那些在都市强大压力之下生活的人,需要在这样的童话世界里寻找慰藉。对于他们而言,李子柒来自哪不重要,重要的是看到她的视频能获得愉悦,得到放松,仅此而已。

那些认为李子柒不算文化输出的观点中,还有一种非常普遍的说法,即李子柒把中国落后的一面展示给了外国人,“中国人不是这样生活”,李子柒这样做其实是中国的罪人。准确地说,这种观点并非否定李子柒是文化输出,而是认为李子柒不是我们所需要的文化输出。那么这里所要讨论的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也就是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文化输出。

呈现中国真实甚至落后的一面到底对不对,这个问题几十年前就有过讨论。1972年,享誉世界的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曾受中国政府之邀来到中国,拍摄了一部名为《中国》的大型纪录片。但因为认为《中国》并没有展现中国最好的一面,国内并不欢迎此片。而按照安东尼奥尼的说法,“其实《中国》是一部关于中国人的电影”,并表示“我没有坚持去寻找一个想象中的中国,而是把自己交付给了能看到的现实,我觉得是做对了”。这部电影后来获得了很多大奖,一直被视为国外了解中国的窗口,即便到今天,它仍然是那个年代重要的影像资料,极具历史价值。

如今《中国》已经不再敏感,它成了怀旧的珍贵素材,很多人因此感激安东尼奥尼的工作。从对有关《中国》评价的变迁不难看出,一些陈旧过时的观点正逐渐被抛弃,只是时不时还会冒出来吓唬人。从《中国》到李子柒,这些成功的案例表明,表现普通人的生活也能打动人、感染人,文化输出需要打破过去的条条框框。

李子柒用唯美的风格讲述乡村故事,她的拍摄讲究商业技巧,但这只是提升了消费体验。她所讲述的那些故事,其“剧本”来自真实的乡村生活,这才是很多人喜欢她的一个主要原因。澄清争议,走出误区,李子柒呈现给国外网友的东西,这种小而美的中国故事所获得的共鸣,相信会激励更多的李子柒,因为这是文化输出,而且是我们所需要的文化输出。

(选自2019年12月7日新媒网)

1.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子柒的作品在海外异常火爆,但在国内却受到冷落,不断遭到众多网友的质疑。

B.国内网友质疑李子柒的原因是认为其作品展示了中国落后的一面,而且不够真实。

C.作者认为李子柒的作品是不是文化输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文化输出的深层思考。

D.文章采用了驳立结合的论证结构,先反驳网友的观点,然后正面阐述自己的看法。

2.下面一句话放回材料二中,最恰当的位置是( )

楼宇烈先生曾指出,“與西方文化相比,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

A.【甲】 B.【乙】 C.【丙】 D.【丁】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二认为李子渠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创业者,她的作品虽然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地不同文化语境,但算不上真正的文化输出。

B.《功夫熊猫》的例子证明,中国有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只要充分开发和利用,便可以为世界各国文化的交融贡献中国智慧。

C.安东尼奥尼拍摄的《中国》最初并不受欢迎,但是因为它的真实性,最终获得了广泛认同,这种经历与李子柒的作品很相似。

D.材料三认为,李子柒的成功会激励更多的人主动承担文化输出的责任,真实记录日常生活,以小而美的中国故事让世界了解中国。

4.根据三则材料,概括李子柒的作品火爆的原因。

5.综观三则材料,李子柒的故事对中国文化输出有怎样的启示?

黑龙江哈尔滨三中高考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

方言与地域文化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它是地域文化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方言以其相对的独立性、长期的稳定性、唯一的地方性,书写着地方传奇,统一着地域文化。

方言体现了地域文化的部分核心价值,方言凝聚着同一地域人们的情感认同,是共同历史和文化生活的载体,具有彻底的地方性。不同的地域拥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拥有不同的方言,不同的方言会造成不同的文化心态。方言是地域文化中最富有特色的因素,成为区别不同文化区的重要标准。

(选自2013年第6期《发展》文章《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作者:张玉霞)

材料二

现代汉语方言大致被划分为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湘方言和赣方言。在各方言中,北方方言又称为“官话”,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最多,约占汉族总人口的730-/0。

其次是吴方言,主要通行于浙江、江苏、上海、江西、福建等地,使用人口约八千万,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非官方语言。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制定了推广普通话的基本国策,在普通话得到大力推广的同时,方言的使用人数在持续减少,方言的话语权不断被削弱。但是,就全国来看,这种状况也有很大的不平衡性。具体表现在: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普通话使用者多,在农村及偏僻地区,方言使用者多;受教育程度高者,普通话使用较多,受教育程度低者,方言使用较多;老年人多说方言,青少年及儿童多说普通话。

目前,我国大部分方言的消失趋势已逐渐明显,这不仅仅是由于推广普通话,更多的是人们对待方言的态度导致了方言的使用率下降。例如有一些年轻人以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为荣,他们不了解甚至厌恶自己的方言,无论是在家乡还是在外地,都很少使用方言。

普通话与方言各有其长处,也各有其局限性。方言保护与推广普通话工作可以并行不悖,应当鼓励人们说标准的方言和标准的普通话。推广普通话,使人们普遍具备普通话运用能力,并在必要场合自觉使用普通话,这是坚持主体化原则。但推广普通话不是歧视方言,更不是消灭方言,只是消除方言隔阂。

(选自2010年第2期《山东省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文章《论方言价值及其保护》,作者:赵菲)

材料三

为了加强对方言的保护与传承,2008年,国家语委启动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试点,在各方言区采取活态标本,建立方言档案,即在有能力做方言的传承和保护性工作之前,先做好学术性抢救。2015年,教育部和国家语委领导实施了一项语言文化类国家工程——“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而在民间,类似于“中国微乡音”汉语方言大赛这样的方言保护和传承活动正在兴起:在电视、广播中推出方言节目;方言进校园,让孩子们不忘乡音,记住乡情:移动互联网上更是出现了以乡音乡韵为纽带的社群,延续着方言的魅力。

(选自2015年12月3日《人民日报》)

材料四

在2019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上,一款智能翻译机逗乐了来自天南海北的观众。无论是四川话、东北方言,还是吴侬软语,都被科大讯飞翻译机逐字逐句转换成汉语文本,再实时翻译成英文。

科大讯飞输入法业务部副总经理、“方言保护计划”发起人李强军介绍,方言语料的采集、记录和归纳是方言识别的基础,有必要建立分属不同方言的数据库,利用人工智能系统地对方言文字、发音等进行整理。

开发“方言版”语音识别,还有助于设计出更贴合消费者需求的智能语音交互产品。独具中国特色的“方言版”语音识别产品还有助于中国企业开展差异化竞争。

(选自2019年8月29日新华网《人工智能助力保护“多彩乡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地域文化不可或缺的表现形式的方言,是地域文化部分核心价值的一种重要体现,具有独立性、稳定性、地方性。

B.有八千万左右使用人口的吴方言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非官方语言,仅次于使用人口约占总人口73%的北方方言。

C.我国汉语方言的使用人数在不断减少,方言的话语权不断被削弱,主要是推广普通话造成的。

D.在普通话得到大力推广的背景下,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普通话使用者的绝对数量多于农村及偏僻地区。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同地方的人会因使用不同的方言而形成不同的文化心态,方言是地域文化中最有特色的因素,因此成为区别不同文化区的重要标准。

B.国家语委启动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试点,建立方言档案,其目的是做好方言的學术性抢救工作。

C.普通话与方言,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应和谐共生,广大青少年应坚持主体化原则,具备一定的普通话运用能力。

D.科大讯飞等科技公司发展方言识别技术,既满足了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在客观上也有利于方言的整理和保护。

3.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保护方言的措施。

全国名校联盟高考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

最近,显卡巨头英伟达公司推出了一种厉害的AI修图技术,一下在网上引起了热烈讨论……

经常使用Photoshop或者其他修图软件修图的人,一直以来可能有类似的感受:这些修图软件,平时修修脸加个滤镜什么的还行,然而一旦要“修补”照片,它们的不足一下就显示出来了,以往的修图软件只会从相邻的区域的像素,复制填补要修的部分,而这样出来的结果往往是没有灵魂的。

打个比方,如果一张人脸的照片里,眼睛的部分缺失了,如果用普通的修图软件,它们通常会在照片里眼睛附近抓取类似的像素填补,而这样操作出来的结果就是,眼睛原本缺失的部分被皮肤颜色填充,无法自动还原出入的眼睛。

而英伟达公司研究的这个AI技术厉害的地方在于,其具有先进的深度学习技术,可以预测图片原本缺失的内容,然后进行还原,比如人脸照片缺失了眼睛的部分,这个技术会填补上人的眼睛,即使结果出来不是很协调,也令人震撼。

(选自2019年4月9日《带你游遍英国》)

材料二

“你我当年”小程序中,利用AI技术对老照片的修复,主要体现在两点。

一是给黑白照片上色。

该部分的AI修复图像技术,大多是通过深度神经网络学习技术实现的,利用深度神经网络学习不同语义内容在不同灰度下对应的色彩信息分布,实现对老照片的内容进行自动、自然的色彩修复。

通俗地讲,就是先通过对黑白或褪色照片进行图像分割,让AI学习区分其中的标志性物体:人脸、衣服、天空、建筑物等。

通过用大量包含常见场景和人物的图片进行训练后,AI会自动学习和记忆这些关键元素的颜色,因此,它可以做到給黑白照片里的人物场景上色。

二是提高模糊图像的分辨率。

AI提高图像分辨率的方法也是如此,研究者们需要先给算法提供大量的低分辨率图像,然后输入这些图像的高分辨率原始照片,让算法从二者的比较中习得差异和提高分辨率的技巧后,就能做到不需要原始照片也能准确提升图像分辨率了。

(选自2019年6月10日《人工智能·行业资讯》)

材料三

AI修图技术与其他修图软件最大的区别在于修图的原理不同。其他修图软件的修图原理是从相邻的区域复制像素之后填充到空缺或模糊的区域,从而使图片完整或清晰。但是,由于这种修图方式只是一个机械的重复性过程,所以往往修复的区域和原有的区域之间的衔接会比较生硬,而且经常容易出现一些错误,需要人工进行反复多次的修改,费时费力。例如,一张图片中一朵粉色花的黄色花蕾部分缺失了一些,如果用普通的修图软件修复它,就可能会出现修复的花蕾也是粉色的情况,无法还原出真正的花蕾颜色。但AI修图技术在这个问题上有了很大突破,它具有自我深度学习的技术,可以预测图片原本缺失的内容,然后进行还原。

但是,目前的AI修图技术也有不足。AI修图技术一部分根据识别图像中的人脸,另一部分根据识别结果生成类似于真实、自然的图像,两者相互协调最终生成图片,但人工智能只能根据已有数据修改,并不能主观思考,所以也会经常出现图像姿态、方向上的不匹配。

总体而言,AI修图技术的实践性强,应用范围广,效率高,在未来的使用中会越来越贴近生活。

(选自2019年7月9日《科普中国·科学为你解疑释惑》)

1.下列不属于AI修图技术的技能的一项是( )

A.英伟达公司推出的AI修图技术可还原图片缺失内容。

B.AI修图技术通过深度神经网络学习技术预测图片缺失内容。

C.AI修图技术可通过被分割黑白或褪色照片图像学习,区分标志性物体。

D.AI修图技术根据已有数据修改,是一个机械的重复性过程。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以照片中眼睛部分缺失为例,说明只会在照片里眼睛附近抓取类似的像素填补的普通修图软件,是没有灵魂的。

B.AI利用深度神经网络学习不同语义内容在不同灰度下对应的色彩信息分布,可以填补上人的眼睛,令人震撼。

C.AI可以做到给黑白照片里的人物、场景上色,是因为它通过训练后,会自动学习和记忆这些关键元素的颜色。

D.这三则材料重点从修图效果、技术操作和修图原理角度向我们介绍了AI修图技术的优势和不足,并肯定了其发展前景。

3.结合文本概括AI修图技术与其他修图技术相比有哪些优势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参考答案

山东潍坊市高考模拟题

1.A(应对的不仅仅有“困难和危险”.也不仅是“适应性”。)

2.D(从社交媒体上获取的如果是不实信息和不利信息,如果关注的报道对重症患者及其亲人的心理有不利影响,就很难获取心理支持。)

3.D(“足够的共情能力,但也要将自己的情感与患者分离,接受现实的局限性”,旨在避免挫败、内疚、抑郁等负面情绪。)

4.行文思路:材料二作为访谈录,以问答式行文,先谈疫情对个人心理有哪些影响、如何评价自己的心理健康指数,再谈哪些人急需心理援助及如何获得心理支持;材料三作为新闻评论,首段提出中心论点——对民众的心理疏导不可或缺,接着从实施心理干预须把握的原则、媒体在信息传播中如何引导民众建立积极的心理状态、应建立怎样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等方面,层层推进,论述观点。

表述重点:材料二围绕疫情对个人产生的影响以及如何给予心理支持来谈:材料三更强调疫情来临时对社会心理的干预和引导。

s.①提醒媒体及时发布明确信息,确保公众知情,多刊发相关科学知识、充满正能量的报道。②限制公众出行,减少社交,但要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对感染的重症患者及时施救.对他们及其亲人提供心理支持。③给一线医护工作者提供安全保障和心理支持。④让有关部门实施心理危机干预.协调各部门和组织开通心理咨询热线。⑤结合疫情防控,以预防为主,建立以信仰、信念、信心为指引的社会心理建设价值引领机制。

北京市高考模拟题

1.B(书体有两大类,一类书体宜于表现静态之美,一类书体宜于表现动态之美。相应地,书法艺术美的现实根据,自然包括生活中的静态事物和动态事物。)

2.D(墨池笔冢的故事表现的是书法家勤学苦练书法,与书法作品创作中的汉字造型没有直接关系。)

3.A(于文无据。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有着不同的艺术价值,不能说哪种作品艺术价值更高。)

4.C(“书法家常常运用造险、破险的手法”,是为了追求变化,避免书法一味平稳而失之呆板。)

5.①从书体风格角度看,篆书、正楷等表现静态之美,行书、草书等表现动态之美。②从字形、章法角度看,书法作品的字形、结构等,常常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如书法结体“稳中寓险”,书法结构“动静相宜”。③欣赏者需要修炼心境,提高修养,才能真正体会到书法艺术的静与动,尤其是静态之美。

山东德州市高考模拟题

1.A(“但在国内却受到冷落”错误,原文只是说“相较于外网的齐声点赞,国内网友则质疑颇多”。)

2.D(注意下文中的“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3.A(B项,《功夫熊猫》的例子,是在说“中国有许多很好的文化资源,但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C项,二者经历并不相似。D项,“主动承担文化输出的责任”拔高了文意。)

4.①创造了田园牧歌式的美好画卷,具有浓浓的中国风。②满足了西方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奥秘与魅力的好奇。③能够给那些在都市强大压力之下生活的人带来慰藉。

5.①文化输出要有独特的传统文化内涵,体现中华传统中的人文精神。②不一定是宏大叙事,普通人的故事同样感人。③要打破过去的条条框框,要敢于展示真实的文化现状。④在输出方式上首先要做到“动人”,要能引发不同国家的人们的共鸣。⑤文化输出是个长期过程,需要更多人加入向世界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大军。⑥文化输出不要太过刻意,融合过程要符合“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的规律。

黑龙江哈尔滨三中高考模拟题

1.A(B项,“约占总人口73%”错误,应为“约占汉族总人口73%”。C项,“主要是推广普通话造成的”错误,原文为“更多的是人们对待方言的态度导致了方言的使用率下降”。D项,错在“绝对数量”,由原文“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普通话使用者多,在农村及偏僻地区,方言使用者多”并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2.B(根据原文,目的是“加强对方言的保護与传承”。)

3.①国家政府层面:将方言的保护工作正式纳入国家战略,如启动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试点,实施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等。②民间层面:多举办方言保护和传承活动,如汉语方言大赛;在电视、广播中推出方言节目;方言进校园;利用互联网建立方言社群;等等。③技术方面:利用人工智能助力保护乡音,发展语音识别技术,支持方言语音输入,为方言的使用提供条件。

全国名校联盟高考模拟题

1.D(原文说“其他修图软件的修图原理是从相邻的区域复制像素之后填充到空缺或模糊的区域,从而使图片完整或清晰。但是,由于这种修图方式只是一个机械的重复性过程”,可知“机械的重复性过程”说的是其他修图软件,而不是AI修图技术。)

2.A(偷换概念。根据原文,“以往的修图软件只会从相邻的区域的像素,复制填补要修的部分,而这样出来的结果往往是没有灵魂的”,可知“没有灵魂”的主语是“结果”,而不是“普通修图软件”。)

3.优势:AI修图技术具有自我深度学习的技术,可以预测图片原本缺失的内容,实现对照片的内容进行自动、自然的色彩修复,使图片更完整、清晰,并且省时省力。实践性强,应用范围广。

问题:AI修图技术只能根据已有数据修改,并不能主观思考,所以修图中也会经常出现图像姿态、方向上的不匹配。

猜你喜欢
方言心理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方言文化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
试析陕西方言中的[]与大同方言中的
谁远谁近?
有一个讲方言很重的老师是种什么体验?
偃师方言里的合音词
偃师方言里的合音词
心理小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