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语汉语翻译”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2020-07-16 18:19杨希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23期
关键词:阿拉伯语文化导入翻译教学

杨希

[摘 要]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翻译本质上是不同语言群体间的文化交流。阿拉伯语所体现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和汉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有诸多不同,因此在阿拉伯语汉语翻译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可减少学生由于对相关文化的理解缺失和误读而造成差译、错译。

[关键词] 阿拉伯语;翻译教学;文化导入

[基金项目]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教改项目“人文交流視域下的‘阿拉伯语汉语笔译课程重构”(0010521821)

[作者简介] 杨 希(1987—),女,硕士,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讲师,主要从事阿拉伯语语言文化、翻译教学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23-0340-03    [收稿日期] 2019-11-15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底座。翻译是两种语言间的转换活动,马景春老师在《实用阿汉互译教程》中认为,翻译的本质是“不同语言群体间的文化交流”,故翻译与文化紧密相关。

一、阿拉伯语汉语翻译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原则

1.实用性原则。即要求所导入的文化内容与学生所翻译的内容密切相关,只导入影响或制约翻译顺利进行的文化内容。

2.适度性原则。即要求在文化导入的过程中把握尺度,做到以翻译为主,文化讲解为辅。

3.科学性原则。即要求学生必须如实地把握原文文化信息并客观地加以呈现,避免加入个人意见和看法。

二、阿拉伯语汉语翻译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

语言是音义结合的词汇和语法的体系,“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语法是语言的组织规律”。从翻译角度来说,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词汇意识和话语组织上。在此,笔者将文化导入分为词汇文化导入和话语文化导入。

(一)词汇文化的导入

词汇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单个的词;另一类是熟语,即固定使用的词组合。词汇是最活跃的语言要素之一,它也是社会和文化最直接的反映。词汇具有多种意义,其中最重要的是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概念意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抽象和概括,反映客观事物的范围、角度、程度等。它不带任何主观因素、感情色彩,不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具有比较独立、稳定的客观实在意义”,而内涵意义是“在一个民族的社会制度、传统观念以及行为、习俗等诸多文化因素影响、作用下的产物,浸染着民族文化色彩”。换句话说,词汇的概念意义是指词汇本身所指代的事物,一般不会因民族语言不同而产生较大差异,但概念意义却深受民族文化的影响,所以两种语言中概念意义相同的词可能存在不同的内涵意义,而这类词在翻译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在阿拉伯语汉语翻译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在词汇方面容易出现错误的主要是称谓词、颜色词、动植物词和时空词四类,所以应注重此四类词汇文化的导入。

1.称谓词与称谓文化。称谓是连接人际社交关系的纽带,因历史、民族、文化、信仰等产生差异,主要包括亲属称谓、社交称谓和特殊称谓。阿、汉两民族在称谓尤其是亲属称谓方面需要注意文化差异,如:

这是我叔叔。

误译:

正译:

分析:此处错误为译文表意不完整。在阿语中“  ”一词是指“父亲的兄弟,即伯父或叔叔”,因为在阿语亲属称谓体系中,由一层同胞关系形成的亲属在称谓上只有性别而无年龄之分,而汉语的亲属称谓必须长幼有序,尤其是男性之间,不仅因为兄长和弟弟在家庭中承担不同的义务与责任,在古代称谓排行后面甚至隐藏着地位、权力等复杂内容。“叔叔”一词在阿语中并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所以翻译时只能采用直译+注释的方式进行翻译,即添加“      ”(他比我父亲年龄小)的表达。

2.颜色词与颜色文化。颜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本质上对各民族是一致的,但当人们使用颜色词来比喻颜色本身以外的事物时,颜色就不仅仅是客观的物质色,而往往被赋予主观的象征和联想。阿、汉民族因各自的生活环境、传统习惯、审美情趣、宗教信仰等存在差异,对颜色的感知、分类和命名就不尽相同,在颜色的象征义、联想义、引申义上也同中有异。如:

误译:我们认为他很好,因为他的心是绿色的。

正译:我们认为他很好,因为他待人彬彬有礼。

分析:此处错误为直译后表意不清。绿色虽然也为中国人所喜爱,却极少用于修饰人本身,因为绿色如被用来修饰人,在中国古代常表示“低贱”“卑微”等贬义,在近现代更指妻子有外遇的男子。而对于生活在干旱、荒凉沙漠中的阿拉伯人来说,绿色象征着“生命、富饶、美好、幸福”,是意义稳定且褒义的颜色。目前的23个阿拉伯国家中有17个国家的国旗上设有绿色图案,所以当绿色被用来修饰人时在阿语中也多指美好、善行,如本句中的“人心是绿的”指人彬彬有礼而不做作;再如“    ”(某人是绿的)指此人常做好事。

3.动植物词与动植物文化。人类历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人类与动植物相生相伴的历史,动植物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动植物不仅是人们认识的对象,也是人们情感寄托的工具,人们通过对动植物的特征、习性的观察和体验而产生某种喜恶心理与褒贬情感,进而赋予其特定的情感和喻义。阿、汉民族由于生存环境、民情风俗、宗教信仰、审美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对同一种动植物可能赋予不同的情感和喻义,从而引发不同的联想意义。如:

你真是只皮猴!

误译:

正译:

分析:此处错误是对“皮猴”一词采用了直译的方法,即“顽皮的猴子”,原因在于学生不了解“猴子”一词在阿语中的文化内涵,误以为与汉语中“猴子”的内涵意义相同,其实完全相反。猴子在中国人心中是惹人喜爱的动物,经常用来形容某人聪明伶俐、敏捷灵活,《西游记》中齐天大圣孙悟空的美猴王形象更是家喻户晓。但猴子在阿拉伯人心目中的形象却截然相反,他们以猴子象征丑陋卑贱。

因此在翻译此句时不能直译而应采用意译,翻译出“活泼好动”即可。

4.时空词与时空文化。恩格斯说:“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时间和空间。”阿、汉语中时空词语的概念意义大致相同,如日出为东,日落为西,但由于阿、汉两民族人们的生产习惯、生活环境、思维方式等差异而造成两民族对时空词的内涵意义理解存在偏差。如:

误译:我们将在下个星期四举办演讲比赛。

正译:我们将在即将到来的星期四举办演讲比赛。

分析:此处错误是对“下个星期四”表述模糊而使读者容易产生误解。因为按中国人的思维,“下个星期四”即指下周四,说话者是以整个星期为参照点。阿拉伯人则不同,他们是以说话的当天为参照点,如果说话时是周日至周三中的某一天,那么“下个星期四”为“即将到来的周四”,也就是“本周四”;如果说话时是周五、周六,那么“下个星期四”才指“下周四”。所以在翻译教学时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此类时间上的错位,如果时间为下周,最好强调指出“下一个星期”的概念,即“下周四”译为“下个星期的周四——          ”。

另外,词汇还包括习语、成语、谚语等内容,但因为此类词已形成固定的翻译形式,所以在教学中可视情况给学生进行补充,在此不做赘述。

(二)话语文化的导入

前面提到,语法是语言的组织规律,“语言的词汇只有接受语法的支配,才能组成话语,表达思想”。文化除对上述词汇意义产生影响外,对话语的组织结构也有重要影响。在阿拉伯语汉语翻译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此方面问题主要体现在语态转换和语序处理上,其中语态转换更受思维方式的影响和制约。

语态是“描述句子中动词和动作主语之间关系的一个术语”,如主语是动作的施事者,则句子为主动语态;如主语为动作的受事者,则句子为被动语态。

汉语的被动语态除直接借助“被”字句来表示之外,更多使用意义上的被动,如“门关了”“包丢了”等,在动作施事者模糊的情况下还可用无主句如“下雨了”等方式来表示。而阿语中所有及物动词理论上均存在被动式,名词也有主动名词和被动名词之分,相比而言,阿语被动句在使用频率上远超过汉语被动句。这是因为受汉民族传统具象思维的影响,汉语在表达事物性状时大量使用带有人的体验、感悟色彩的意义上的被动句,而较少使用对事物做客观描述的“被”字句,而阿拉伯人在观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习惯上更注重对外部事物本身状况的客观描述与理性分析,“阿语被动动词的形态标志就是这些抽象理性的语言符号之一”。因此在翻译过程中经常要进行主被动语态的转换。如:

金钱买不到爱情,买不到健康,买不到平安。

误译:

正译:

分析:此处错误是学生采用了直译的方法,将“金钱”作为动作的施事者进行翻译,整个译句为主动语态。但实际上金钱并不是“买”这个动作的真正实施者,所以应判断原句为动作施事者模糊,译句可采用被动语态进行翻译,即“爱情、健康和平安不能被购买”。

另外,阿语中许多与生命现象有关的词也都使用被动形态,如出生(  )、逝世(  )、康复(  )等,则是与阿拉伯人的宗教信仰有关,因为伊斯兰教认为人的一切生命现象都是受真主的意志支配而产生,不具有主观性。诸如此类的相关文化知识都应在翻译教学中得到补充。

三、阿拉伯语汉语翻译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方法

笔者认为文化导入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来采用不同的方法,如比较法、引导法、解释法、展示法等。

(一)比较法

这是运用最多的一种方法,通过比较阿、汉两民族文化的差异来加深学生的理解。有助于学生选择更合适的词语来进行翻译,在此就不赘述。

(二)引导法

是指结合学生已掌握的相关文化知识进行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探寻未知的文化知识,并在翻译上激发学生的思维。如:

她拿着一叠纸去上坟。

误译:

正译:

分析:此处的“纸”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白纸,通过结合上下文可明白此处指的是“纸钱”,但阿语中并没有与之直接对应的词,所以应在此处引导学生了解纸钱的制作和用途,再采用注释+增词的方式翻译出来,即“烧给另一个世界的人的纸制金银锭”。

(三)解释法

是指在翻译教学中可以对超出学生知识领域的文化知识进行直接解释,以此来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避免学生浪费时间去进行无端的猜测。如:

误译:1956年阿拉法特加入埃及军队,参与了三方反击战。

正译:1956年阿拉法特加入埃及军队,参与了第二次中东战争。

分析:此处错误在于学生对“     ”理解不当。1956年10月29日,英、法、以色列同时对埃及发动苏伊士运河战争,史称第二次中东战争。因为是三方发动,所以在阿语中表示为“     ”。

(四)直观展示法

是指对于无法用语言阐释清楚的文化知识,可借助图片、视频等方法来进行解释和说明。如:

误译:中国清真寺的礼拜堂旁边是以阿拉伯宣礼塔或中國宫殿为样式的“望月楼”,被称为“邦克”。

正译:在中国的清真寺里,礼拜殿旁边是望月楼,有的为尖塔式,有的为楼阁式,称为“邦克楼”。

分析:本句是有关中国清真寺的内部描写,由于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去过清真寺,所以对其没有具体的印象。如果直接对学生补充文字版介绍,同样无法给他们带来直观的感受,因此可采用直观展示法,向学生展示一些中国清真寺的图片或视频介绍,来增加他们对清真寺的印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相关翻译。

五、结语

猜你喜欢
阿拉伯语文化导入翻译教学
科技阿拉伯语词汇的构成及翻译方法探析
网络资源在阿拉伯语教学中的应用及成效分析
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研究
高职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及提升策略探讨
浅谈大学英语视听说课堂中的文化导入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策略探讨
巧用西方文化导入,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阿拉伯语留学生汉语语音习得难点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