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可钟
中国意拳是王芗斋先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所创,迄今已近百年。王芗斋先生少年时体弱多病,师从河北深县形意拳名家郭云深先生学习形意拳。为了开阔眼界,广博见闻,1907年前后,王芗斋离师出游,到嵩山少林寺及大江南北遍访当时各派拳术名家,切磋交流,博采众长。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他对搜集来的大量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研究,创立了意拳。意拳的拳法特点是没有套路,无固定招法招式,根据瞬息万变的实战动态随机随势应感而发。意拳第二代掌门姚宗勋先生不断加以创新实践,使意拳生生不息,蓬勃发展。
从意拳创新发展格局看,意拳对中国传统拳术的革新做出了重大贡献。
意拳创新的格局,就是与时俱进,以创新拳理拳法拳术,主动适应传统拳术发展的时代要求的格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而。
一、从传统拳术的形主意辅,创新为以意念为核心的“意念统帅肢体”
内家拳站桩的要领,是将人体安排成为一个完整的基本姿势,在拳术动作中,均按此基本姿势与要领来要求。意拳创新,则是对“意”的重视,把“意念”的能动作用放在拳术训练的首位,强调在训练中“意念诱导”“精神假借”“意念统率肢体”,进而达到身心高度协调统一,这对传统拳术训练和实战有着革旧鼎新的意义。
人体的任何运动,都是在神经系统支配下的肌肉收缩作用于骨骼的结果,人的神经系统又始终受精神意志的支配。一个人没有了精神支配,肢体的运动就是盲目的,肢体力量及其潜力潜能就很难爆发,要战胜一个精神饱满、训练有素的对手是很困难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意拳把意念诱导和精神支配放在训练的突出地位,是对传统拳术拳理拳法的突破,更符合人作为有思维的神经系统高度发达的高级生物的自然属性。这一创新从传统拳术的角度讲,向科学迈进一大步。
二、把站桩作为拳理拳法的核心,明确了健身和技击两种桩法的基本区别及其训练的不同侧重和目的
意拳把站桩提升为拳法拳术训练不可或缺的核心,以此训练、建立和强化神经系统的稳定的条件反射良性功能和机制,充分调动人体各部机能的协调自然发揮,形成一个整体,达到精神意志和肢体、肢体和外界的高度协调统一,这也是人体应对内外界变化快速反应的有效途径和更高境界。
针对习拳的不同目的,意拳把站桩分为健身桩和技击桩,训练时各有侧重。前者重健身养生,辅助治疗一些疾病,适应大众化健身需求。后者站桩、试力、推手、散手等是实战的基础,有相应的体能要求,能够适应大运动量,是从实战出发的训练,以适应对手不可预测的攻击或实战背景下瞬息万变的情形。所以,意拳的技击训练,意在培养学员稳、准、狠、快的实战能力及在瞬间战胜对手的综合素质。
三、意拳最早把护具引入训练,有效地挖掘了训练潜能
诸多拳种的训练,因顾虑伤及对手往往有所内敛,从而产生不良的条件反射效果,限制了训练者的主观能动作用和潜能的发挥,甚至在实战中因为瞬间的犹豫或权衡而贻误战机。1928年,王芗斋先生在击败世界职业拳击比赛最轻量级冠军的匈牙利人英格后,观看了他们的训练,认为拳击训练在方法上有一定的科学性,此后,意拳在训练中倡导使用护具。姚宗勋先生在此后代师传艺和教授学员中,一直坚持使用护具,训练时学员能放开手脚,充分发挥,又在对抗性训练中把伤害降低到最低限度,还加大了对抗中发力击打的力度,使意拳训练水平和效果有了大幅度提升。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姚宗勋等四位弟子接待前来切磋交流的国内外各路高手,前后交手八十多场,无一败绩。实践证明,训练方式的创新功不可没。
四、以现代科学原理指导训练,实现拳理拳法的创新和训练质的飞跃
意拳认为,人体的“松”和“紧”、“动”和“静”、“虚”和“实”构成运动的基本矛盾。人体诸多运动元素如力量、速度、灵敏、协调、耐力等无不受肌肉松紧的制约,肌肉的任何活动又都受神经支配,神经又受精神意志的控制。对精神意志的控制和调节是人体运动的前提,也是训练的是首要任务。“松”和“紧”首先是精神、心理的“松紧”,其次才引发肌肉的“松紧”。训练中,通过强调精神和肢体“松”“紧”的相互转换,直接影响人体运动诸元素的完美协调统一,这是意拳从哲学角度对传统拳术的理论创新。
意拳把现代科学原理融入训练,是对传统拳术训练方法的重大创新,极大地丰富了传统拳术拳理拳法的内涵。譬如,从医学的角度讲,意拳把运动生物力学、人体解剖学、运动心理学以及心理学等作为训练的理论依据;从学科角度讲,把物理学的杠杆,螺旋,摩擦,斜而,力的平衡、对偶和几何学的三角等现代学科概念与意拳对抗性训练相融合,使意拳的训练潜能得到了充分挖掘,训练质量获得了空前的飞跃。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意拳第二代掌门姚宗勋先生就洞悉世界搏击发展趋势,强调传统拳术要适应世界现代搏击发展的要求,必须在思想观念和训练方法上突破自我,吸收先进的训练方法。于是,他着手培养一支综合型散打人才队伍。1979年,他从意拳弟子中挑选了10名队员,把站桩、技击训练与体能素质训练如跳绳、长跑等训练结合起来,汲取拳击简洁凌厉的拳法,把现代搏击训练体系融入传统拳术拳法,以比较前沿的训练思想和方法指导强化训练,为日后参加国家级散打比赛储备了力量。数十年来,意拳选手在各类国家级武术散打比赛中取得了辉煌战绩。
1980年,国家体委、北京市体委邀请姚宗勋先生合作,与北京市体委体育科研所成立了意拳研究组,对意拳拳学思想和训练方法进行了细致的系统研究和大量的运动科学试验及教学实验,把意拳的训练方法广泛地运用到其他体育运动项目中。姚宗勋先生还应邀为国家游泳集训队,北京足球队、田径队、举重队、射击队等进行训练指导,一些运动员因此进入国家队,并在国际比赛中取得很好的运动成绩,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如我国前亚洲铁饼纪录保持者李伟男被选拔参加世界大赛,必须突破61米大关。姚宗勋先生就以意拳试力的方法指导其训练,李伟男成绩提高很快,最终打破亚洲纪录,并进军世界田径锦标赛。
意拳在拳理拳法上的创新,使意拳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活力,也对传统拳术本真的回归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编辑/刘强)
意拳把站桩提升为拳法拳术训练不可或缺的核心,以此训练、建立和强化神经系统的稳定的条件反射良性功能和机制,充分调动人体各部机能的协调自然发挥,形成一个整体,达到精神意志和肢体、肢体和外界的高度协调统一,这也是人体应对内外界变化快速反应的有效途径和更高境界。
意拳把现代科学原理融入训练,是对传统拳术训练方法的重大创新,极大地丰富了传统拳术拳理拳法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