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钦章 齐建平 李建涛
河南扶沟县人民医院普外科 扶沟 461300
原发性大隐静脉为血管外科的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下肢浅静脉扩张、迂曲,患肢肿胀、无力、沉重感,以及色素沉着、湿疹及难愈合性溃疡等,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1]。对非手术治疗无效、深静脉状况良好、符合手术指征者,应给予手术治疗[2]。本文回顾性分析2017-04—2019-04间在我院接受手术的86例大隐静脉曲张患者的资料,以比较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和聚多卡醇泡沫硬化剂+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的效果。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纳入标准:(1)临床症状和体征、下肢血管超声检查,以及静脉造影结果均符合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的诊断标准。无手术和麻醉禁忌证。(2)无患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史,深静脉瓣膜功能良好。排除标准:(1)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2)患肢深静脉有阻塞。(3)合并急性静脉炎或全身化脓性感染。将纳入本组的86例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2组,各43例。硬化剂组:男19例,女24例;年龄41~74岁,平均57.86岁。病程2~10 a,平均5.87 a。慢性静脉疾病基础分级(CEAP):C2级10例,C3级18例,C4级15例。剥脱术组:男20例,女23例;年龄42~75岁,平均58.12 岁。病程2~9 a,平均5.72 a。CEAP分级:C2级11例,C3级18例,C4级14例。患者均签知情同意书。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硬化剂组采用聚多卡醇泡沫硬化剂+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术前标记曲张静脉走向,硬膜外麻醉,患者取平卧位,常规消毒、铺巾。于腹股沟下方卵圆窝处沿皮纹作斜形切口,游离大隐静脉。距股静脉根部约1 cm处将其结扎,再分别结扎5条大隐静脉分支。采用套管穿刺针穿刺大隐静脉,逆向置入导丝。沿导丝置入5F导管至大隐静脉主干,退出导丝。向导管内注入聚多卡醇泡沫硬化剂,观察曲张静脉有无坍陷。泡沫硬化剂注入完成后,拔出导管,可吸收缝线缝合切口。剥脱术组采用常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手术程序依照有关文献实施[3]。2组术后均用弹力绷带包扎,抬高患肢,行主动踝关节活动,6 h后可下床活动;常规抗感染干预。
1.3观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行走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皮下淤血、皮下硬结、感觉异常)发生率。
2.1手术时间等指标剥脱术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首次行走时间均少(短)于硬化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手术时间等指标比较
2.2并发症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并发症比较[n(%)]
大隐静脉曲张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是静脉瓣膜功能缺陷、静脉壁软弱及静脉腔内压力上升,造成大隐静脉及属支扩张、淤血,导致下肢疼痛、酸胀、疲劳感;严重可引起足靴区皮肤溃疡、血栓性静脉炎及静脉破裂出血,保守治疗无效者需及时采取手术治疗[4]。大隐静脉曲张手术的治疗目的为结扎功能不全的交通静脉,消除大隐静脉反流,促进下肢血液回流,减轻大隐静脉迂曲、扩张,保障血液循环通畅,从而改善临床症状[5]。
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手术方式较多,其中以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较为常用。但其手术创伤较大,术中出血量较多;术后因疼痛剧烈、活动受限而影响术后恢复[6]。聚多卡醇泡沫硬化剂+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是将硬化剂注射入曲张的大隐静脉腔内,通过化学反应造成血栓纤维化而永久闭塞。不但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而且可降低皮下血肿、隐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有效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近年来,我们采用聚多卡醇泡沫硬化剂+大隐静脉曲张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将大隐静脉及其5条分支高位结扎后,向曲张的大隐静脉腔内注入聚多卡醇泡沫硬化剂。减少了术中出血量,缩短了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和首次行走时间;而且并发症发生率与剥脱术组无显著差异,与有关研究[7]的结果一致。充分表明了聚多卡醇泡沫硬化剂+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的良好效果和安全性。但本组样本量较少,随访时间较短,治疗效果仍需大样本、长期随访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