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国友
在疫情巨大冲击之下,全球经济年内重新企稳回升并非易事。随着中国取得控制疫情的阶段性成效,很多人把目光投向中国,思考经济日益好转的中国是否会带动全球经济增长。
一方面是有历史经验可循。中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就开始扮演全球经济火车头的角色。当时在宏观政策支撑之下,中国大量从国外购买原材料及商品,有力地推动了全球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中国经济总量跃升明显。在发挥重大作用的2008年,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体量其实还比较小。而现在,中国经济总量大幅提升,带动全球经济增长的能力理论上更强。
客观而言,中国经济本身今年实现一定速度的正增长问题不大,经济增速应该位列各主要经济体前列。中国国内经济动力依然强劲。但是,如果问中国经济能否和上一次一样带动全球经济增长,则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这不是中国的意愿和能力出现问题,而是国际形势出现了新动向,可能阻碍中国作用的发挥。
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走出危机,离不开各国高度认同的全球政策协调。各经济体劲往一处使,形成政策合力。但显然,目前各主要经济体各自为政,个别经济体更热衷于拆台。即使中国经济率先走出阴影,如果其他国家没有协同一致,政策无法聚焦,也不能取得实质效果。
一些国家应对疫情方式的混乱也阻碍了中国作用的发挥。与金融危机主要是由经济基本面出现问题所导致的不同,这一次经济动荡由新冠疫情引发。全球经济发展必须要以有效控制疫情为前提。但显然,与中国等国在已经控制疫情的前提下推动经济发展形成鲜明对比,一些大型经济体疫情或者仍在继续恶化,或者不断出现严重反复,使得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并不存在。一些经济体由于治理不善等原因而无法有效控制疫情,有可能成为全球第二波疫情的源头。全球疫情不确定甚至还可能会影响中国和其他一些较好控制疫情国家的经济发展。而不同国家控制疫情的举措,本质上是一国之内政,哪怕普遍被认为极其不负责任,产生很强的外部负效果,其他国家也干预不了,只能被动接受冲击。
最为关键的是,与金融危机时期相比,当前国际政治形势发生巨变。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政策出现重大调整,对中国能否在经济上带动全球增长并不关心,甚至对于全球经济是否复苏也不感兴趣,而是在疫情期间更多着眼于从地缘政治、意识形态和国际秩序上强化对华斗争。遏制取代合作,排挤替代包容,成为一些国家对华政策的新逻辑起点。对中国投资的恶意限制,对对华贸易的人为压制,对科技交流的严格管制,在香港新疆问题上的无端反制,客观上都不利于中国作为全球经济发动机的动力发挥,也不利于这些国家自身经济发展。严重的话,世界经济体系会被逐渐割裂,国际经济要素流动困难增多,全球经济增长障碍变大。
由于上述新形势,指望中国像2008年那样带动全球经济复苏或许并不现实。中国首先要确保实现国内经济稳定发展,在此前提下,再和一些愿意与中国共同发展的经济体一起实现繁荣。最新数据表明,6月份中国进出口年内实现双增长。其中,中美贸易下降较为明显,中欧贸易略微下降,而对东盟贸易增长显著。东盟成为全球经济增速最快的地区之一,与该地区与中国日益融合的经济联系密不可分。中国能否依然成为全球经济的火车头,关键在于其他国家能否回归经济本身,是否信任并选择与中国相向而行。▲
(作者是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