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罗锦程
以色列是一个国土形状南北狭长、东西狭窄的中东小国,面积不及两个北京市的大小,毗邻东地中海、黎巴嫩、叙利亚、约旦、埃及,位于亚洲、非洲、欧洲的交界地带。自1948年建国以来,来自世界各地的犹太移民纷纷涌入以色列这样一块 《圣经》中所记载的“流着奶和蜜的应许之地”,人口也从建国初期的80多万增长到现在的800余万人。经过70多年的发展,以色列目前已成为中东地区经济、科技、教育、军事发达的资本主义强国,境内拥有耶路撒冷(Jerusalem)、特拉维夫(Tel Aviv)、海法(Haifa)、贝尔谢巴(Beer Sheva)等大型城市。
随着以色列境内人口规模的急速增长和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国内固体废物的存量也在与日俱增。1952年,位于以色列特拉维夫市东南方向的西里亚(Hiriya)垃圾填埋场正式投入运营,“西里亚”也随之成为了特拉维夫垃圾场的代名词。经过40余年的运营,到1998年,西里亚垃圾填埋场积累了以色列境内将近四分之一的固体废物,形成的“垃圾山”高度曾经达到惊人的87米,占地面积接近1.75平方公里,固体废物总量超过1600万立方米,在空中俯瞰好似一座拔地而起的平顶山。当时,垃圾填埋量早已远超设计标准,不断渗出的垃圾渗滤液持续污染地下水体,垃圾山散发的阵阵恶臭不断吸引着四面八方的蚊蝇虫鼠,不堪重负的西里亚垃圾填埋场俨然成为以色列环境污染的源头、疾病滋生的温床,还获得了以色列民众给予的“最难闻的地方”头衔,附近居民对此苦不堪言,引发了强烈的邻避效应。更为糟糕的是,西里亚垃圾填埋场还招来了数以千计的海鸥等鸟类前来觅食,由于地理位置紧邻以色列重要航空枢纽——本·古里安国际机场,大量飞鸟活动对机场航空器的起降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对西里亚垃圾填埋场进行转型改造已迫在眉睫。
1999年,由以色列环境保护部牵头进行的西里亚转型计划开始实施,旨在将原先的西里亚垃圾填埋场转变为垃圾中转站。紧接着,2001年以色列“丹城市环境卫生协会(Dan Municipal Sanitation Association)”开始着手推进对西里亚这座垃圾山的改造进程,计划将此地打造成为一座以资源回收利用为主题的“西里亚生态公园”,借此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按照设计方案,改造完毕的西里亚垃圾填埋场将成为特拉维夫“绿肺”——阿里尔·沙龙公园(Ariel Sharon Park)的一部分。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如今西里亚垃圾填埋场已经成功实现了向垃圾中转站的转型升级,之前规划的西里亚生态公园也已基本建成,它们共同组成了“西里亚资源回收园(Hiriya Recycling Park)”,服务覆盖范围涵盖以色列特拉维夫(Tel Aviv)、拉马干(Ramat Gan)、佩塔提克瓦(Petah Tikva)、里雄莱锡安(Reshon LeZion)等6座城市,涉及人口约150万人。
目前,西里亚垃圾中转站的固体废物最大储量为8000吨,至今还未出现超负荷运行的情况,实行24小时全天候运转(犹太传统节日赎罪日除外,当日停业1天),每天约有1000辆卡车运载着从以色列境内25个城市收集来的近3000吨的生活垃圾、近1500吨的建筑垃圾以及大约300吨的园林垃圾,它们将在西里亚垃圾中转站得到精准分拣,再进行下一步的分类回收利用流程。在不久的将来,西里亚垃圾中转站还将上线日处理能力达1500吨的餐厨垃圾处理线,进而更好地利用餐厨垃圾中蕴藏的资源,降低垃圾填埋率。预计到2025年,西里亚资源回收园的年生活垃圾回收量可达120万吨,成为以色列境内固体废物处理的中流砥柱。
在转型改造的过程中,西里亚垃圾填埋场创造性地在原有垃圾山的基础上覆盖了塑料薄膜以及2-3米厚的土壤对其加以密封,再通过植树造林的方式,利用植被覆盖达到生物修复(Bioremediation)的效果。经绿化修复后的垃圾山不再散发刺鼻臭味,从源头上斩断了蚊虫病菌滋生的温床,同时也减少了采取焚烧方式进行处理的垃圾量,防止因大规模垃圾焚烧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与此同时,西里亚资源回收园还建设了配套的沼气回收设备,开辟了专门的蓄洪区域,现有100余个钻孔打入原先垃圾山中,源源不断地输送垃圾山的衍生产物——沼气,产量可达每小时1000立方米,能为回收园附近的一家纺织工厂提供生产必需能源。以色列地理上受地中海气候的影响,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湿润多雨,雨热不同期,水资源十分匮乏,每年雨季带来的宝贵淡水资源可以在回收园的蓄洪区域得到充分收集,到枯水季节再予以使用,实现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016年,一座建设规模世界领先的垃圾衍生燃料(Refuse Derived Fuel, RDF)工厂在西里亚资源回收园投入运营,标志着以色列在固体废物的循环利用领域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该工厂的建设耗资4亿以色列新谢克尔(约合人民币7.6亿元),每天能够处理1500吨固体废物,相当于西里亚资源回收园日回收量的一半。进入工厂的固体废物将通过现代技术进行自动化分拣,无须人为干预,预计每天能从所收集到的固体废物中分拣出500吨塑料、木材、纺织品,它们将被粉碎为粒径在15-25毫米之间的颗粒,作为代用燃料(Alternative Fuel)供耗能型企业使用,废弃物转化为能源(Waste-to-Energy)的效率十分可观。而纸张、玻璃、金属等可回收利用的固体废物将在回收工段得到再生循环。餐厨垃圾则被送往堆肥工段,在经过一系列的生化反应后可以转变为环境友好、效果优良的堆肥,能够直接用于农田施肥,可显著降低农田的化肥使用量,防止发生农业面源污染。
此外,建筑垃圾在西里亚资源回收园经过专门的加工设施处理之后,可再次成为建筑材料得到循环利用。园林垃圾的回收利用更是颇具亮点,除了作为堆肥原料和生物质燃料外,其中不少在能工巧匠的手中被打造成为富有美学价值的庭院家具(Garden Furniture),深受人们的欢迎。总体来看,西里亚资源回收园的固体废物回收率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3%提升到了现在的95%以上,取得的进步十分显著。
西里亚资源回收园还拥有独立的环境宣传教育中心,曾经让人们避之不及的各类固体废物成了宝贵的教育资源。在西里亚环境宣教中心,废弃的轮胎被改造为舒适的座椅供访客小憩,报废汽车上的反光镜变身为精致的房间装饰品,寿命到期的垃圾桶甚至还构成了一堵别具特色的背景墙。为来访者介绍以色列固体废物循环回收利用技术,强调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是西里亚环境宣教中心工作人员的“保留节目”。如果有青少年团队来访,工作人员还会邀请他们亲手制作一些固体废物回收再利用主题的作品,以培养年轻人的资源循环回收利用意识,由此还开发了一套环保主题的文创产品。这种体验型的环境保护教育模式值得世界各国学习借鉴,目前西里亚环境教育中心年接待访客量达12万人次,对以色列的环境保护事业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
西里亚资源回收园作为以色列固体废物回收利用领域的一个缩影,尽管现已成功实现从垃圾填埋场到资源回收园的转型升级,但在运营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些较为突出的瓶颈与挑战,值得人们集思广益,探寻破局之道。
在全球消费主义盛行的大背景之下,不少以色列人已经习惯了“买了扔,扔了买”的消费方式,甚至还有一些消费者把对物质的过度占有和无限消费作为个人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尽管火热的商品消费浪潮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发展,但也会造成“垃圾围城”的困境,是导致环境污染的深层次原因。如何协调好消费主义、经济增长、废物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鼓励公众在思想上突破消费主义桎梏,树立科学的消费观,成为以色列相关部门亟须破解的一道难题。
目前,在西里亚资源回收园所接收的固体废物中,每天大约有1000吨的固体废物不宜进行回收处理,垃圾填埋厂或垃圾焚烧厂仍然是它们最终的归宿。传统的垃圾填埋场在以色列仍然存在,且绝大部分已经迁到了距离回收园200公里外自然环境相对荒芜的以色列南部内盖夫(Negev)地区继续运营。以色列境内垃圾填埋场与焚烧厂的大规模南迁势必会对内盖夫地区居民的生活环境造成影响,毕竟没有居民希望与垃圾为邻。如何回应生活在垃圾填埋场或焚烧厂附近内盖夫居民的环境公正(Environmental Justice)诉求,努力将“邻避效应”化为“邻喜效应”,尤其值得探讨。
餐厨垃圾是一类较为特殊的固体废物,兼具环境危害性与经济资源性,然而公众对餐厨垃圾的危害和用途普遍缺乏了解,加之餐厨垃圾常常会散发出令人不悦的气味,其回收率在以色列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绝大部分的餐厨垃圾常与其他生活垃圾一起混杂处理,极易为蚊虫病菌的滋生创造有利条件,增加流行病暴发的风险。而餐厨垃圾如果得到合理的回收利用,则能用于堆肥生产和沼气制造,为农田提供肥料,为工厂提供能源,任意弃置餐厨垃圾实际上也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如何教育引导公众对餐厨垃圾进行合理的分类回收,成为以色列环境教育的难点之一。
以色列西里亚资源回收园以实际行动践行了3R(Reduce, Reuse, Recycle,即减少原料、重新利用、物品回收)的循环经济原则,在此进行回收处理的固体废物几乎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利用,完美地诠释了“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这一理念,对于中国创建“无废城市”,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等环境保护行动具有借鉴意义。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多、固体废物产生量大的国家,应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快推进固体废物减量化和循环化利用的市场化进程,推动形成可持续的消费与生产理念。建议以“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为抓手,遵循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的原则,做好固体废物管理的顶层设计,鼓励各地探索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固体废物减量与利用模式,实现固体废物的“源头减量、有序转运、物尽其用、无害处置”,促进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的良性循环。与此同时,还要加大环境宣传教育与环保设施向社会公开的力度,提升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深化同以色列在内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发挥好“绿色丝绸之路”的平台优势,以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