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卞梦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生态环境部2020年1月19日印发 《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以下简称 《意见》),《意见》提出,到2020年底,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城市建成区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以及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集贸市场规范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到2022年底,实施范围扩大至全部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和沿海地区县城建成区。到2025年底,上述区域的集贸市场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
《意见》指出,塑料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是重要的基础材料。不规范生产、使用塑料制品和回收处置塑料废弃物,会造成能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加大资源环境压力。积极应对塑料污染,事关人民群众健康,事关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为此《意见》提出,到2020年,率先在部分地区、部分领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到2022年,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费量明显减少,替代产品得到推广,塑料废弃物资源化、能源化利用比例大幅提升。到2025年,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和回收处置等环节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多元共治体系基本形成,替代产品开发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地级以上城市塑料垃圾填埋量大幅降低,塑料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对此,《意见》还特别强调了突出重点,有序推进;创新引领,科技支撑;多元参与,社会共治的基本原则。围绕这些原则,《意见》 分别部署了相关工作,其中,“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和“推广应用替代产品和模式”这两条措施无疑最为吸睛。毕竟,这事关“白色污染”的标本兼治。
《意见》要求,禁止生产和销售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禁止以医疗废物为原料制造塑料制品。全面禁止废塑料进口。到2020年底,禁止生产和销售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签;禁止生产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到2022年底,禁止销售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配合禁止生产的类别,尽快兑现禁止和限制使用的范围实施更显迫切。
到2022年底,县城建成区、景区景点餐饮食堂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到2025年,地级以上城市餐饮外卖领域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消耗强度下降30%。此外,《意见》 还要求到2022年底,全国范围星级宾馆、酒店等场所不再主动提供一次性塑料用品,到2025年底,实施范围扩大至所有宾馆、酒店、民宿。到2022年底,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市的邮政快递网点,先行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袋、一次性塑料编织袋等,降低不可降解的塑料胶带使用量。
在笔者看来,以上禁止、限制使用的塑料制品种类和应用范围遏制了塑料使用和需求,那么,如何治本则事关今后塑料污染的彻底消除。这就需要通过更新材料和生产工艺加以实现。比如,《意见》提出在重点覆膜区域,结合农艺措施规模化推广可降解地膜。积极采用新型绿色环保功能材料,增加使用符合质量控制标准和用途管制要求的再生塑料,加强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替代材料和产品研发,降低应用成本,有效增加绿色产品供给。尽管塑料作为经济生活中的基础材料,应用极为广泛,但从长远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角度出发,杜绝白色污染,源头还应放在塑料本身上,即所谓“解铃还需系铃人”,从这点看,《意见》无疑为全社会勾勒了一张值得期待的愿景。
“限塑令”于2008年开始实施,为了解各地的执行情况,民间社会组织“零废弃联盟”联合其他环保组织志愿者曾对北京、深圳、沈阳、合肥、洛阳、宁波等9个地区的1101家线下商品零售场所进行调研,并于2018年5月31日发布《限塑令十周年——商家执行情况调研报告》。该报告表明,线下零售场所执行“限塑令”的情况不容乐观——在979家提供塑料袋的门店中,达到“塑料袋标识合规”“厚度达标”“收费”等要求的有89家,仅占9.1%;只有36家门店遵守“限塑令”的所有规定,仅占3.7%。
尽管大型超市和全国连锁便利店对“限塑令”的各项指标执行最为严格,但调研发现,这两类门店也是提供不受“限塑令”约束的平口袋、保鲜膜等其他塑料膜类包装最为普遍的场所。零废弃联盟政策研究员谢新源说:“这意味着大型超市和便利店在很大程度上用其他塑料膜类包装替代了受‘限塑令’约束的提携式塑料购物袋,这并不符合‘限塑令’制定的初衷,即减少白色污染。”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工程塑料国家工程中心主任季君晖指出,2018年,中国消耗掉的外卖包装可能达231万吨。而普通塑料餐盒、餐具及其包装袋,大多是不可降解的普通塑料。在志愿者调查的30个外卖样本中,外包装提供提携式塑料购物袋的有23个,占77%。其中,83%完全没有标识,不合规的高达96%。除塑料袋外,外卖产品中还包含勺、叉等一次性塑料用品,用量最多的是一次性塑料餐盒。而网购平台使用塑料粘口袋、编织袋的情况非常普遍。“这反映出,‘限塑令’应随着社会发展而做出相应改变,扩大限塑的范围和种类。”谢新源说。
“白色污染”这一听上去有些年代感的词汇如今仍然是在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严肃话题。虽然近年来防治“白色污染”早已在全社会形成普遍共识,但是截至目前,不规范使用的现象仍未彻底杜绝。
近年来,电商、快递、外卖等新兴业态带来的快递塑料包装、外卖塑料餐具等的消耗量快速上升,已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对此,《意见》提出了在电商、快递、外卖等领域逐步禁限部分塑料包装物使用的具体要求。目前,江浙沪等地已经率先实行限塑令。按照《意见》要求,到2022年底,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市的邮政快递网点,先行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袋、一次性塑料编织袋等,降低不可降解的塑料胶带使用量。到2025年底,全国范围邮政快递网点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袋、塑料胶带、一次性塑料编织袋等。
作为全球公认的环境问题,“白色垃圾”泛滥多年一直未得到根治,对生态和经济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近年来,国际社会不约而同加大了治理力度,从“限塑”到“禁塑”,先后出台多个政策或法令。业内人士指出,中国“限塑令”实施已有十余年,虽有一定成效但仍屡限不止。加上快递、外卖等新业态迅猛发展,给塑料垃圾污染治理带来新的挑战。“禁塑令”再度宣战“白色污染”,能否“塑战速决”仍待观察,但是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治理“白色污染”这一问题上必须压实主体责任。
为此,有关专家表示,“限塑令”版本升级,将极大提升“白色污染”问题治理的效率,未来需要加强执行,确保政策效果,同时加快降解材料生产步伐,为企业和消费者提供替代解决方案。近年来,由于外卖、电商、快递等行业蓬勃发展,塑料打包盒、塑料快递袋、塑料胶带等不可降解的塑料制品被广泛使用,且不在旧版“限塑令”的覆盖范围内,导致政策效果被弱化。所以,针对“白色污染”日益加重的情况,需要加强源头控制,把快递、外卖等纳入限塑令范围之内,新版“限塑令”就弥补了这个漏洞。因此,新版“限塑令”针对这种情况所进行的调整,受到人们的普遍支持。
不少网民认为,此次发布的新版“限塑令”,规定了时间表和替代方案,对治理“白色污染”将起到重大推动作用,若实施得当,将会有效地保护环境、降低资源消耗。当然,也有网民指出,新版“限塑令”最终成效如何,还得看具体实施情况,只有坚决执行、充分落实,才能发挥出政策的最大效益。对此,有关人士建议,新政策须对照时间表严格执行,相关部门要加强配合,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建立起相关的落实情况考核机制,强化问责制度,确保新政策能得到切实落地。
更重要的是,为积极落实好新版“限塑令”,必须建立长效机制。国家应加快替代产品研发应用,推广环保布袋、纸袋等非塑料品包装替代物,制定完善财政补贴、税费减免、产业基金等政策手段,严格落实企业在生产、流通、销售中的主体责任,杜绝各类违规产品流入市场。此前,“限塑令”往往只局限在塑料袋的范畴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对所有塑料制品的限制。此次发布的新版“限塑令”将塑料的定义延伸到所有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管制范围进一步加大,新版“限塑令”将为中国产业整体升级换代带来崭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