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杜娟
(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河南 郑州 450016)
2019年10月1日,我受邀乘坐“春潮滚滚”彩车,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在天安门广场向总书记挥手致敬;2014年5月10日,习总书记视察河南,在郑州经开区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装备”)总装车间,我向他做了1分钟汇报;2019年3月8日,习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我再次当面向总书记汇报我国隧道掘进机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情况:“我们从中国产品走向了中国品牌,中铁装备的品牌在全世界已经响当当了!”与习总书记的3次近距离接触,对我来说都是自豪与责任。
我是王杜娟,是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铁装备副总经理,是一名奋斗在企业生产一线的科技工作者,主要从事隧道掘进机设计研发。从业19年,我参与多项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以及河南省重大专项课题的研究,和团队完成盾构机设计800余台,研制出了一系列具有奠基性和开创性的国内首台和世界首台产品,相继在复合式盾构机、泥水平衡盾构机、岩石隧道掘进机、异形隧道掘进机等关键共性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填补了国内隧道掘进机领域的空白;主持编制首批隧道掘进机国家标准,获得专利40余项,多项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实现了中国盾构机从“追随者”到“引领者”的转变。2018年6月14日,我有幸被中央宣传部、科技部、中国科协评为“最美科技工作者”。
刻苦求学、学有所成,我幸运地加入装备制造“筑梦之队”,作为技术骨干参与研制首台国产盾构机,从此站在了科技创新的前沿。
我出生在陕西关中一个世代农耕的家庭,生活的磨炼给了我干练、直率的性格,使我从小就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
王杜娟(左二)与研发人员在车间查看盾构机研发制造情况
1997年,我考上了石家庄铁道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工程机械专业。第一次走出黄土高原,我就感受到了继续学业的困难和艰辛。因为家里穷,我大学4年的学费全部是靠父亲打工和母亲借钱筹来的。为了不给家里增加负担,我从大一就开始勤工俭学挣生活费,再加上每年的奖学金,大学4年除了学费我没再多要家里一分钱。
大学毕业时,我面临一次读研究生深造的机会,但是考虑到家里的困难,我选择了就业,进入当时的中铁隧道股份新乡机械制造公司工作。
我从车间见习生做起,但因为是女生,经常被人认为吃不了苦。要想改变别人的看法,就要先对自己改变看法。我扑下身子拼命工作,从此以后,车间少了一个“女娃子”,多了一个“小伙子”。
与盾构机结缘,是在十几年前。那时候,我们还没有国产盾构机,斥巨资引进的“洋盾构”时常出现故障,要想解决技术问题,还得再掏钱请外方技术人员。
2001年,中铁隧道局承担的“关于隧道掘进机关键技术的研究”被正式列入国家“863计划”。2002年,公司成立了盾构机研发项目组,我有幸成为这支“筑梦之队”的一员,和同事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跑遍国内有地铁施工的城市,钻隧道、爬高坡、下井坑,专门观看盾构机。钻隧道、下井坑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隧道施工和煤矿等行业一样,是不允许女性直接参与一线生产的。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我经常和施工方软磨硬泡,争取钻到隧道盾构掘进施工现场的机会,近距离观察了解盾构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我在学习中积累知识,在积累中等待开工的指令。终于在2006年年初的一天,在家休产假的我接到领导的电话,说公司准备开始制造盾构机。我高兴极了,立马决定提前结束休假,回单位上班。
经过2年多不懈努力,2008年4月,我们联合高校、科研机构成功研制出我国第1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合土压平衡盾构机“中铁一号”。盾构机应用到天津地铁项目,顺利从渤海大楼、张学良故居、瓷房子等组成的历史文化街区下面穿过,地表沉降控制到3mm以内,经受住了复杂工况的考验和市场的检验。自此,“洋盾构”一统天下的格局终于被“中国盾构”打破。
中铁装备盾构总装车间
2014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铁装备总装车间视察,我作为企业科技人员代表,向总书记介绍了盾构机工作原理。总书记对中铁装备取得的成绩非常满意,他语重心长地说:“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制造业的脊梁,我们国家在这方面还有短板,一定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总书记关于“三个转变”的重要指示,既是对我们装备人的热情鼓励,更给了全国科技创新工作者巨大鼓舞,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要想占领世界掘进机技术的制高点,掌握技术话语权,就必须按照“三个转变”重要指示,走出一条自主创新之路,既要制造好中国人自己的盾构机,更要创造世界上最好的盾构设计研发技术。
在随后的工作中,中铁装备科研和技术团队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努力在自主设计研发上寻求创新突破,让“中国盾构”实现了“三个转变”,冲出国门、走向世界。
2016年5月,中铁装备研制的“中铁236号”矩形盾构机在新加坡始发,我国矩形盾构机首次走出了国门。
带着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我们不断刷新“中国盾构”的世界纪录。
2016年,中铁装备自主设计研制的世界首台应用于砂卵石地层的矩形盾构式顶管机和开挖断面宽10.42m、高7.57m的矩形盾构式顶管机先后下线。前者用于成都四川大学停车场下穿人民南路项目,后者用于天津地铁11号线黑牛城内江路站出入口过街通道施工。
2020年4月10日,中铁装备再次刷新矩形盾构机世界纪录——断面尺寸为14.82×9.446m的超大断面矩形盾构机在上海基地下线,将用于浙江省嘉兴市快速环线南段长水路下穿南湖大道暗挖段,为建党百年献礼。
在2019年“伟大历程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上,中铁装备研制的世界最大断面矩形盾构机成功入选150个“新中国第一”,在第4部分《走向复兴》展出,展示了中国矩形盾构机世界领先的技术水平。
2020年4月20日,世界最大断面矩形盾构机在上海成功下线
从见习生、助理工程师、工程师,到教授级高工;从设计员、所长、副院长,再到总工程师,我在人生职场上一路走来,身份在变,职责在变,唯一不变的是对“振兴民族工业”的坚韧、执着。
经常有人问我,你是不是年轻时就有做个女强人的梦想?我说不是。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只想按部就班做个小女人。也常有记者在采访中问我,你带领团队走到现在,中间都经历过多少困难?是怎样克服这些艰难险阻取得成功的?我说经历的困难虽然很多,但是靠着“咬牙精神”,我们在“工匠精神”的传承中团结协作,一路走到今天。
盾构机是集机、电、液、气、传感于一体的大型自动化掘进设备,零部件多达1万个,单单1个控制系统就有2000多个控制点。可当年盾构机研发项目组正式成立时,没有技术,没有指导,很多人连盾构机都没有见过,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大家摸着石头过河,遇到难题就反复讨论,反复攻关,加班和熬夜是家常便饭。那时大伙儿都憋着一股劲儿,一定要造出中国自己的盾构机。
从2008年研制出的国内第1台自主知识产权复合式盾构机,打破“洋盾构”垄断至今,大伙儿拧成一股绳,盾构订单排到1000多台,应用于国内40多个城市以及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2010年完成的重庆9台硬岩盾构设计,因为整机技术填补国内空白,获得了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这么多年一步步走来,就在于遇到困难的时候决不放弃。我总是对自己说:“一定要坚持,咬咬牙就迈过这道坎了。”就是凭借这种“咬牙精神”,我走到了今天。
要提升中国制造的质量水平,必须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大力弘扬创新精神。
掘进机刀具刀盘是核心部件,也是盾构技术研发的重点。在“中铁一号”样机研制期间,我们进行“盾构掘进机刀具刀盘与液压驱动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科研项目技术攻关,凭着自主研发、锐意创新,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掌握了核心制造技术。随后,我们研制突破盾构控制系统、盾构机泡沫系统等关键技术,并申请了8项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
造中国人自己的盾构、振兴民族工业,这是企业的梦想,也是国家的梦想,离不开团队协作精神。我们坚持走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之路,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在各级政府、上级单位和业主的大力支持下,不断加快技术攻关。以前盾构机多用在地铁、铁路、公路隧道建设,现在我们通过创新引领市场需求,在引水工程、煤炭、能源、地下空间开发等新领域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我很荣幸和这样一支优秀的技术团队一起前行,并见证了中铁装备涌现出像李刚、贾连辉、龚廷民等大国工匠和新时代科技工作者。他们在团结协作中传承工匠精神,带动了更多研发人才和技能人才成长进步,成为“中国盾构”冲出国门、“中国品牌”走向世界的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