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牧场奶牛肢蹄病的诊断与防控要点

2020-07-15 10:00王春璈
中国乳业 2020年6期
关键词:角质真皮支原体

文/王春璈

(山东农业大学)

奶牛肢蹄病是指奶牛四肢和蹄的所有疾病的总称,包括四肢的关节、肌肉、筋腱、腱鞘、韧带、骨、黏液囊、神经等以及蹄的各种疾病。奶牛肢蹄病是规模化牧场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可造成泌乳牛产奶量降低,有的病牛难以治愈,导致淘汰或死亡。因此,对患肢蹄病的病牛进行诊断与治疗,查明肢蹄病的发生原因,提出肢蹄病的防控措施,是规模化牧场兽医等技术人员重要的工作内容。

1 奶牛肢蹄病的分类

奶牛肢蹄病可以分为4 类。一是代谢性肢蹄病,包括亚临床型低血钙以及瘤胃酸中毒引起的蹄叶炎等;二是传染性蹄病,如蹄疣病、支原体关节炎等;三是感染性蹄病,包括跟骨头处感染以及白线感染化脓等;四是饲养管理不当引起的肢蹄病,包括关节扭伤与创伤,黏液囊炎,骨折,劈叉(滑倒)和神经麻痹等。

2 奶牛肢蹄病的诊断

2.1 调查确定发病率和种类

通过查询信息系统,明确牧场各饲养阶段的奶牛肢蹄病发病率与种类。

2.2 现场调查

在挤奶厅回牛通道上,观察泌乳牛运步有无异常。对出现运步异常的牛只,记录其耳号或用蜡笔在牛体上进行标记,统计奶牛肢蹄病的发病率。

在并列式挤奶厅,当奶牛进入挤奶台挤奶框架后,兽医在挤奶通道内仔细观察每头奶牛的后蹄有无异常;在转盘式挤奶厅,兽医站在挤奶台旁观察每头奶牛后蹄有无异常。当后蹄有粪便黏附,无法看清蹄球和蹄壁时,需要先用水管冲洗后蹄以便观察。统计奶牛肢蹄病的发病率。

2.3 观察确定患肢状态

在牛舍内观察,奶牛站立表现有无异常,特别注意后蹄是否伸向腹下,后肢是否频频交互负重,系部是否直立,前肢是否交叉站立或呈跪地姿势等。

对运动状态进行检查。驱赶肢蹄病牛在牛舍粪道上行走,观察运步状态,包括后肢跛行,出现伸低头运动,即伸低头行,后肢痛,伸在患,缩在健;前肢跛行,出现点头运动,即点头行,前肢痛,低在健,抬在患。

2.4 局部检查确定患部状态

对肢蹄病牛进行局部检查,确定患部状态。对患有严重肢蹄病的牛只,为明确肢蹄病的发病部位与病变性质,需要对病牛进行局部检查。将病牛保定在柱栏内或上修蹄台进行检查,对蹄以外的关节、韧带、黏液囊及骨骼等部位进行触诊或动一动,判断患部有无肿胀、疼痛、捻发音、骨摩擦音等情况;对病牛进行蹄部检查,观察用检蹄钳对蹄部钳压时有无疼痛,或用打磨器打磨蹄底检查蹄角质有无异常。必要时做修蹄检查,对怀疑蹄底真皮感染的牛蹄,要用修蹄刀对准疑似蹄底真皮感染处的角质进行削薄处理,直至显露感染的蹄真皮。

2.5 麻醉诊断方法

对不能确诊病部是在蹄部还是蹄以上关节、骨、韧带等时,可采用四肢神经传导麻醉诊断方法。最常麻醉的神经有球节下指(趾)神经、球节上掌(跖)神经、正中神经与尺神经,以及胫神经与腓神经。

2.6 跛行级别

按照跛行程度分为3 个级别。一是轻度跛行,即运步时前、后肢仅有轻度运步异常,点头运动或伸低头运动不明显;二是中度跛行,即运步时前、后肢有明显的运步异常,点头运动或伸低头运动明显;三是重度跛行,即运步时患病肢蹄部不敢着地,呈三脚跳跃式前进。

3 奶牛肢蹄病的治疗

经过上述系统的检查,确定肢蹄病的种类与病变性质,确定发病率和病名,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并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

3.1 奶牛蹄叶炎

3.1.1 发病原因

奶牛蹄叶炎是指蹄真皮的弥散性、无败性炎症。按其病程可分为急性蹄叶炎、亚急性蹄叶炎和慢性蹄叶炎。在规模化牧场,亚急性蹄叶炎最常见,多发生在日粮精粗比高的高产牛群。发病原因为热应激期间由于精粗比过高的配方,造成奶牛采食精料过多或全混合日粮(TMR)搅拌不均匀、含水量不够等,引起奶牛挑食精料。

蹄叶炎是奶牛代谢性疾病的一种局部表现,在采食了大量含有碳水化合物的饲料后,瘤胃内的牛链球菌和乳酸杆菌大量增殖,产生大量乳酸,造成瘤胃内pH值降低,引起瘤胃亚急性酸中毒,并继发亚急性蹄叶炎。

3.1.2 症状

亚急性蹄叶炎病牛一般没有明显的全身症状,运步时出现异常步态,如出现黏着步样,两前肢外展或内收。随着发病时间的延长,出现变形蹄,蹄延长,蹄前壁和蹄底形成锐角。由于角质生长紊乱,出现异常蹄轮,在蹄壳表面有明显的“苦难线”(图1)。发生蹄叶炎的牛在蹄壁与蹄冠带之间形成夹角,常常呈现一条直线(图2)。这些变化都是亚急性蹄叶炎的特征性临床表现。

在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继发亚急性蹄叶炎后,常常发生2 种不同的蹄病。一是蹄底溃疡。在蹄叶炎发生过程中,蹄部真皮小叶的毛细血管壁扩张、渗出,导致角质生成细胞养分、供血不足,结构性角蛋白合成障碍,蹄底角质出现营养不良,角质溶解、变薄,形成蹄底溃疡(图3、4)。二是蹄真皮局部渗出与出血,即蹄底局部角质染成红色(图5、6)。蹄底角质血染,意味着蹄底真皮出血,已经形成了无菌性蹄真皮炎,会进一步发展为蹄底溃疡。

3.1.3 瘤胃酸中毒的诊断

在奶牛从挤奶厅返回牛舍后,将其锁定在颈架上,不准其采食TMR,随后采取瘤胃液,使用酸度计测定pH值。正常、健康的奶牛瘤胃内pH值为5.5~6.8,高精料日粮饲养的牛群,精粗比过高的饲料配方,TMR制作不好或混合不均匀,挑食精料的奶牛,都会造成奶牛瘤胃内pH值降低,导致亚急性蹄叶炎病的发病率高。

3.1.4 治疗

一是蹄底减压。在打磨蹄底,角质出现血染时,表明蹄底真皮发生无菌性炎症,渗出液蓄积在蹄底真皮小叶间。用修蹄刀对血染的角质挖削成倒梯形状,直至蹄真皮,放出渗出液减压。二是包扎蹄底绷带。用松榴油与土霉素敷在蹄底显露的蹄真皮处,包扎蹄底绷带。

图1 蹄壁出现苦难线

图2 蹄冠与蹄前壁之间出现夹角

图3 蹄底溃疡

图4 蹄底溃疡

3.2 跟骨头感染

跟骨头感染与卧床结构不良和卧床铺垫不好有密切关系,是由卧床管理不当引起的(图7、8)。跟骨头感染的病牛,需要在保定架内或修蹄台上进行处理。需要揭去皮肤表面的化脓性痂皮,彻底清除坏死的皮肤与皮下的坏死组织,切除赘生肉芽,创面包扎绷带。按此处理的病例,一般在10~15 天可以愈合。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兽医对跟骨头感染的严重程度认识不足,仅用碘酊消毒皮肤表面而不做创伤处理,致使皮下感染加剧。

3.3 传染性肢蹄病

3.3.1 蹄疣病

蹄疣病的病原为指状杆菌、螺旋体、须毛癣菌。蹄疣病是蹄的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发病初期在后肢二蹄球之间长出牛毛,不久后形成蚕豆到板栗大小、类似草莓样、坚实样增生物,敏感、疼痛,奶牛站立时患病肢蹄尖着地,系部直立(图9、10)。该病在牛群中蔓延迅速,发病率10%~60%,除哺乳犊牛以外,各阶段奶牛都可发生。

在治疗上,大蹄疣需要手术切除;对于小蹄疣,使用土霉素敷在蹄疣部,外打蹄绷带,包扎6~7 天即可康复,而无需担忧抗生素奶的发生,实践证明,该方式安全、有效。也可选择有效药物涂敷蹄疣部,直至蹄疣部干性坏死、治愈。

在预防措施上,加强牛舍粪道清粪次数,保持卧床垫料的干燥、松软、清洁。此外,进行预防性蹄浴,选择有效蹄浴液进行蹄浴,每500 头牛更换蹄浴液1次,连续4 天,每天1 次,以后循环进行蹄浴。

图5 蹄底角质血染

图6 蹄底角质血染

图7 跟骨头皮下感染,痂皮下化脓

图8 长期不处理的跟骨头化脓,形成赘生肉芽。

3.3.2 支原体关节炎

支原体关节炎的病原是牛支原体(Mycoplasma Bovis),是一种无细胞壁的微小微生物。支原体关节炎是奶牛的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各阶段奶牛都可感染,其中犊牛表现为肺炎、关节炎;泌乳牛表现为肺炎、关节炎、乳腺炎。传播途径为呼吸道、脐带和消化道。

在流行特点上,牛舍空气不流通是支原体病高发的原因。犊牛支原体关节炎一般在10~15 日龄发生,长途运输、疲劳应激是原因之一。由于转群、断奶应激,犊牛转到后备牛舍后高发关节炎。此外,由于分娩应激,新产牛产后易出现关节疾病。

犊牛支原体关节炎表现为关节突然表现肿胀,疼痛,呈坚实样硬肿,屈伸困难,关节严重变形,运步时呈三脚跳跃前进(图11、12)。其他症状为吃奶减少或不吃奶,精神沉郁。而成母牛支原体关节炎表现为发病急,关节呈弥漫性、坚实样肿胀、无波动,疼痛明显、重度跛行,药物治疗无效。

病理变化表现为关节外形肿胀,轮廓明显改变,关节肿胀、坚实样硬度,疼痛,关节无积液,不化脓,关节软骨、韧带变性、坏死,关节内有黄色干酪样性坏死物(图13、14)。

在支原体关节炎的诊断上,无菌采取关节内干酪样物,将病料接种到支原体培养基,在5% CO2培养箱37 ℃内培养3~5 天后,在立体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固体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支原体菌落具有“煎蛋样”典型特征(图15)。

图9 奶牛蹄疣病

图10 右后肢蹄疣病,系部直立

图11 犊牛支原体关节炎

图12 犊牛支原体关节炎

图13 膝关节内干酪样坏死组织

图15 支原体培养基呈煎鸡蛋样菌落

在预防与治疗上,保持牛舍的空气流通,对饲喂初乳与常乳,要进行严格消毒,减少各种应激,加强牛舍环境与饲喂器具的消毒。凡发生支原体关节炎的牛只应进行淘汰。

猜你喜欢
角质真皮支原体
中国皮革协会重磅推出真皮标志宣传片
“真皮星尚我做主”微视频大赛正在火热进行中
支原体感染一定是性病吗
536例泌尿生殖道支原体培养及药敏结果分析
鲸吞
支原体阳性患者134例药敏结果分析
别给真皮汽车座椅穿“马甲”
不孕不育患者临床支原体属感染分析
汽车内饰用浅色耐污真皮的开发
翻新肤色“角质”大扫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