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杨靖祎
关键字:传染病监测;智能预警;数据分析
在部分医院里,传染病上报还停留在手工报卡阶段,手工上报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传染病报卡填写不完整:医生填写的报卡字迹潦草,项目填写不完整,填写的就诊日期、诊断日期以及入院日期不合逻辑等,甚至还会出现漏报的情况。
部分医院的传染病报卡只是单纯实现纸质表单的电子化,仅提供手工录入的功能,需要医生手动录入。此阶段漏报率依然很高,最重要的是传染病监管工作效率依旧没有提高,更无法提供其他传染病学研究的相关资料。
目前,我院传染病上报还停留在传统的手工纸质上报阶段,医生发现传染病后,填写传染病报卡,再交给医院的医保办,最后由医保办人员上报至国家疾控中心。
我院已经建设HIS(医院信息系统)、LIS(实验室信息系统)、PACS(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而且输血系统和门诊电子病历系统也已全面使用。我院的各个系统均能无缝衔接。从客观条件上,可以应用传染病监测上报系统,依托医院的基础信息化平台(如HIS、LIS、PACS和电子病历等日常业务数据),实现对患者数据的实时分析,自动生成预警信息,并实现传染病的数据上报。
根据国家的甲乙丙类传染病病种,制定专业的诊断策略,并建立传染病信息基础数据库。患者的传染病相关的临床数据分布在医院的HIS、LIS和电子病历等多个系统中,系统通过视图的形式访问各个数据源调取患者的就诊数据进行传染病的分析。由于我院的住院患者与门诊患者的基本信息存放在两张表中,因此需要门诊患者和住院患者两套视图,LIS系统与PACS等系统通过患者的唯一标识号进行关联,主要视图如表1所示。
表1 主要视图信息
传染病监测系统会按一定频率加载、监测患者的检验检查数据,并且每天定时获取一次全部传染病相关数据,并通过专业的诊断策略和传染病诊断模型,识别敏感的诊断名称、ICD、检验项目和检查结果,发现其中的疑似传染病患者。对于HIS等特殊信息会定时回溯一个月的阳性结构。传染病监测系统,同样可以加载指定患者信息,用户在系统的患者查询菜单中输入患者的标识号,系统会访问该患者的所有临床数据,作出传染病的疑似情况分析。
传染病监测系统的用户主要为临床医生和传染病防护专职人员。当该系统在监测过程中发现疑似传染病例时,会主动弹出传染病报卡对话框,提醒医生及时上报。在电子病历系统中,医生每一次录入传染病的诊断时,电子病历系统会主动弹出上报卡片。当医生填写非传染病诊断时,若被系统主动捕捉到如HIV阳性,也会提醒辅助诊断供临床进一步确认或排除。在报卡页面打开过程中,系统会自动加载患者的所有临床数据,对该患者数据进行彻底分析。
通过以上各功能合理设计,减少各角色工作量,提高传染病报告率及各项疫情管理工作质量。
传染病监测上报系统的运用,有效地缩短了医生报卡的时间。当系统根据传染病筛查模型判断出该患者为传染病患者时,则主动弹出传染病上报页面,避免传染病漏报情况发生。传染病监测系统会自动提取患者的基本信息,极大地减少了医生手动录入患者信息所耗费的时间。运用传染病上报系统可以使传染病的监测工作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与采用手工查阅病历获得的数据比较,传染病监测的敏感性大幅提高,传染病上报的实时性大幅提高。
总之,在医院传染病管理中,通过传染病监测系统提供科学规范的作业流程,提高传染病防治工作的效率和传染病报卡的质量,使得临床医生参与感染防控意识得到加强,漏报率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