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国平
(柳林县水利局,山西 柳林 033300)
柳林县地处晋西边陲,吕梁山西麓,与陕西省吴堡县隔(黄)河相望,属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境内煤炭储量十分丰富,是全国著名的河东煤田(中段)主焦煤工业基地。全县辖15 个乡镇,257 个行政村,573 个自然村,人口约30.36 万,总国土面积1 287.59 km2。
柳林县原有大小支毛沟15 080 条,清水基流沟道47 条,曾为解决全县农村饮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保证,使全县农村农民生产生活用水得到很大改观。
农村饮水问题,事关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尤其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饮水安全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已成为与广大农村群众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民生工程。多年来,在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县累计建成各类农村饮水工程468 处,农村居民饮水实现全覆盖,达到基本安全标准。但由于工程具有分布广、线路长、公益性等特点,导致农村饮水工程在后续运行及管理上出现了各种问题。
经调查统计,柳林县257 个行政村,其中饮用自来水的行政村151 个,占比58.8%,非饮用自来水的行政村106 个,占比41.2%(饮用旱井水的行政村70 个,占27.24%,饮用井水的行政村27 个,占10.51%,拉水饮用的行政村5 个,占1.95%,货币移民分散居住的行政村4 个,占1.56%)。
全县15 个乡镇自来水进村入户比例极不平衡,详见表1。
据统计,水井比例较高的为:李家湾乡4 处,比例50%,高家沟乡5 处,比例31%,庄上镇3 处,比例18%。
旱井比例较高的为:王家沟乡13 处,比例81%,贾家垣乡16 处,比例76%,成家庄镇12 处,比例60%。
拉水涉及4 个乡镇,其中金家庄乡2 处,成家庄镇1 处,贾家垣乡1 处,孟门镇1 处。
货币移民分散居住涉及4 个乡镇,分别为庄上镇1 处,陈家湾乡1 处,贾家垣乡1 处,孟门镇1 处。
表1 自来水入户进村情况统计表
全县共573 个自然村,其中非行政自然村316个,自来水入户率50.1%。
各乡镇自来水入户率最高达100%,最低仅为13%,乡镇之间极不平衡。行政村自来水入户率59%,自然村入户率50%,村与村之间不平衡。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全县地处黄土高原地区,地势高低起伏,沟壑纵横,大部分村庄村民居住非常分散,实施集中式供水工程非常困难,加之农村常住人口锐减,导致工程运行成本高,效益低。二是部分工程地处采煤区,由于采煤导致地层沉陷和对水源的破坏,原建饮水工程不同程度损坏,过去村村有泉,沟沟有水,但由于煤炭开采引发了地下储水层破坏,水源渗漏,水质污染等问题,导致了区域性水源不足。严重制约着农村饮水安全,如王家沟乡政府所在地,人口居住集中、人员密集,但由于水源短缺,难以普及自来水,无法实现集中供水。
全县目前仍有82 个自然村,18 000 余口人饮用旱井水。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这些村庄周边确实没有有效的饮用水源,另一方面是村民在饮水习惯上更倾向于旱井水,而且运行成本非常低。在非特别干旱年份,户均两眼旱井的情况下,旱井基本可保障群众饮水安全。但同时存在以下风险:一是水量不足,饮用旱井水村庄就保障人畜饮水而言,可满足基本安全标准,但要兼顾农村建设、农村养殖、庭前屋后灌溉、洗澡、厕所用水等,水量就很难满足;其次是水质风险,旱井水普遍存在大肠杆菌等微生物指标超标的问题,生水不宜直接饮用。
由于煤炭开采导致部分村庄水源干涸,工程塌毁,旱井出现裂缝,村民生活用水只能依赖于从外村外镇拉水解决。
在部分非采煤区,由于没有受到采煤漏水的影响,沟道小泉小水较为丰富,村民习惯于饮用大口井水,而且基本不经过净化措施就直接饮用。但这些区域的水质苦,水质咸,水质硬,含氟含砷量偏高,长期饮用对身体健康极为不利,这种情况在县沿黄和三川河沿岸一带乡镇尤为突出。
农村饮水工程在实际运行中很难做到建管并重。一方面是受益村庄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意识差,管护人员业务水平低,另一方面就是农村经济薄弱,工程养护资金不足,一旦遇到大的问题,往往不能及时维护,致使工程不能正常运行。
首先就是把县城自来水管网延伸至一些交通便利,人口集中的乡镇村庄,如柳林镇、穆村镇,薛村镇。通过县城自来水管网延伸,可使30~50 个村庄受益,受益人口可达5~6 万人。其次对一些人口分散居住且户籍人口不足百人,难以实现规模化供水的村庄可以利用村庄撤并,提高人员居住密度,提高自来水入户率和工程规模效益,彻底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利用效率低的问题,有利于工程的永续利用、可持续发展。第三,对于一些采煤漏水的乡镇村庄,一方面需要加强动态巡查,跟踪服务;另一方面要依托中部引黄、横泉水库引水、县城自来水管网延伸等,从根本上解决水源问题,进而保障农村自来水入户率问题,同时又可解决水资源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束缚。
柳林县地处黄土高原,有一部分村庄传统上习惯于饮用旱井水,对于确实没有可利用水源的村庄,通过对旱井周边集雨场硬化,不仅可以有效提高雨水积蓄量,而且可以很大程度改善旱井水的卫生条件。除此之外,对每户旱井再配套水质处理设备,从根本上解决旱井水质问题。同时财政补贴运行电费,降低运行成本,引导群众饮用净化水。另外,要充分利用好已建成的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及时补充水量不足部分。
拉水是权宜之计,对于采煤引发的漏水和地质沉陷区域,短期内优先通过人工拉水来解决,长期需要当地政府、村庄、企业多方协商,通过移民新村等措施彻底解决该问题。
对于习惯于饮用大口井水的沿黄和沿三川河一带乡镇村庄,根据实际情况,一方面加强水质监测力度,随时了解水质动态变化情况,另一方面加大水质净化处理设备的投入,除了使用常规的水处理技术,还需提高水处理工艺水平,确保这些区域群众能饮用到安全水,健康水。
“三分建、七分管”,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尤为重要,一方面工程所在村两委及运行管理人员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工程的管理,保障工程的安全稳定运行,同时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县财政落实3 元/人/年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修养护经费。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事关农村农民身体健康,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更与农村脱贫攻坚息息相关。地处黄土高原山区的柳林县,受采煤影响严重,所以解决农村饮水安全显得更为特殊,更为复杂。因此,解决类似柳林县这类黄土高原采煤沉陷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任重而道远,需要不断调研,不断探索,从而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确保工程不再反复出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