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晓
(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三地质矿产调查院,河南 信阳 464000)
桐柏山—大别山地区地处中国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上,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为湿润半湿润中低山景观区[1]。该地区以往开展水系沉积物及土壤测量样品加工粒级为-60目,矿区土壤测量样品加工粒级均按照1∶5万和1∶2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土壤测量)的样品加工粒级使用,而该地区山区土壤覆盖较浅,多为0~30 cm,仅在山麓及第四系覆盖较厚,为避免丢失较大粒级土壤元素含量信息,寻求土壤中Au、Ag等元素最佳的富集层位和富集粒级,本文以大别山北坡秧城一带金矿预查工作为基础,进行土壤元素富集层位、粒级试验[2],探讨适合该区域的土壤样品采样层位和筛选粒级,圈出清晰的元素地球化学异常。
桐柏山—大别山地区处于华北地台与秦岭造山带结合部位。以明(港)—固(始)断裂带为界,北部为华北地台南缘,南部为秦岭造山带东延的桐柏—大别造山带。两大地质单元在长期的地质历史时期,经历了俯冲、碰撞、汇聚、拼贴等多种类型、多期的地质作用,营造了有利的成矿地质条件,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是河南省重要的成矿区带之一[3],也是我国一个重要的金银铜钼多金属矿产基地[4]。
秧城一带金矿预查区位于大别山北坡,属秦—祁—昆成矿域(I2),秦岭—大别成矿省(东段)(II-7),大别Mo-Au-Ag-Cu-Pb-Zn-Fe-萤石-金红石成矿带(III-2),薄刀岭Ag-Au-Pb-Zn成矿亚带(III-2-①)[5]。该区中生代岩浆活动强烈,大的花岗岩基和中酸性小岩体共存,既有深成相,也有浅成相、超浅成相和喷发相,时代从早白垩世的中性岩开始,到晚白垩世的酸性岩结束[6]。侵入岩主要分布在桐柏—商城断裂两侧及以南地区,陆相火山岩主要分布于龟(山)—梅(山)断裂两侧及以北地区。
河南省已发现的金矿主要为岩浆热液成因矿床[7],大别山地区目前发现金矿成矿均为燕山期岩浆活动产物,其形成时间主要集中145~118 Ma之间,形成岩浆热液型矿床①。其中中酸性小岩体是该区金铜、铜(钼)、钼等矿床主要含矿岩浆热液来源。该区岩浆热液型金矿明显受构造控矿作用明显,以脆性铲式断裂为主,成矿类型为构造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8]。目前该成矿带已发现有泌阳县月儿湾小型金矿、界岭金矿、光山县油榨金矿等。
预查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早古生界二郎坪群大栗树组(Pz1d)、张家大庄组(Pz1z)和刘山岩组(Pz1l)[9];岩浆岩占预查区总面积的65%以上,主要为早古生界马畈序列、早白垩世马鞍山花岗岩及脉岩;断裂构造主要为近EW向、近SN向及NE向,以脆性断裂为主(图1)。
预查区隶属河南省罗山县周党镇和光山县马畈镇管辖,为大别山山前低缓丘陵区,属于我国中东部湿润半湿润中低山景观区,面积36.27 km2。在预查区已知金矿化地段内,选择39线、49线、50线做3条土壤试验剖面,在剖面上定位土壤试验样品采样点22处,同一采样点按不同深度层位采集土壤样品。
样点布设:3条土壤剖面均垂直矿(化)体方向,每条土壤剖面首先在矿(化)体上确定取样中心点,依次在此点东西两侧20 m、40 m、60 m、80 m、100 m处取样,根据实际地形尽可能取至金地球化学低背景及正常场。
采样方法:在采样点土壤垂向截面上,从地表至深部依次在B层、C层采集样品,编号为采样点加B、C(表1)。C层只取一个样品,B层视厚度不同,采集1~3个样品,具体为:B层厚度小于30 cm,只取一个样品,编号为采样点加B;B层厚度介于30~60 cm,在B层上部、中下部各取一个样品,编号为采样点加B1、B2;B层厚度大于60 cm时,在B层上部、中部、下部各取一个样品,编号为采样点加B1、B2、B3。样品介质粒度主要为-10目以下粒级,以保证原始样重量约为2 kg。
该试验采集B、C层样品共计50件。其中B层样品计29件(B、B1、B2、B3分别为17、5、5、2件),C层样品21件。采样深度一般B层小于60 cm,大多能采至C层样品;少量B层厚度大于60 cm,实际采样时不易采到C层样品。
图1 秧城一带地质及剖面位置示意图(地质底图据河南省地矿局第三地质矿产调查院,2018)Fig.1 Geological sketch map and section location of Yangcheng area1—第四系黏土层 2—张家大庄组 3—片麻状花岗岩 4—片麻状闪长岩 5—斜长角闪岩 6—绢云斜长片岩 7—花岗斑岩脉8—石英斑岩脉 9—闪长玢 10—石英脉 11—构造角砾岩 12—金矿化体 13—金矿体及编号 14—实测地质界线 15—糜棱岩带 16—剖面位置及编号(含采样点)
表1 土壤剖面、样点、层位及样品数统计Table 1 Statistical table of soil profiles,samples,stratigraphic positions and sample numbers
样品加工:样品风干揉碎后,样品全量过筛进行加工。五层套筛由上至下依次叠放10目、20目、40目、60目、80目样筛及托盘,分别截取-10目~+20目、-20目~+40目、-40目~+60目、-60目~+80目、-80目等5个粒级的介质。每个介质粒级为1个样品,分别进行编号,即层位样品编号后加-1、-2、-4、-6、-8,分别对应-10目~+20目、-20目~+40目、-40目~+60目、-60目~+80目、-80目等5个粒级。
抽取50线部分样品称取5种不同粒级重量,经统计和全部筛样过程中观察,单个样品5个粒级样重所占比例大致为:-10目~+20目约占30%,-20目~+40目约占17%,-40目~+60目约占17%,-60目~+80目约占6%,-80目约占30%;+10目粒级剩余少量、未参与比例计算。由此可见,粗粒级和细粒级样重所占比重较大,为接近中间3个粒级样重的总合。
3个剖面22个采样点50件样品,每件样品5个粒级,共计分析250件试验样品。每件试验样品分析Au、Ag、Cu、Pb、Zn、W、Mo、As、Sb、Bi十项元素,共计分析2500个数据。
对试验数据按不同粒级统计其元素平均值及分值,以研究各粒级元素含量分配特征,分析对比不同粒级元素富集程度。分值统计方法:依据5种不同粒级的元素平均值由大到小取值,最大者分值取5,次之分值取4,依次降低分值取3、2、1。计算总得分为同一粒级10种元素分值之和,总得分由大到小进行排序,最高者排序为1、依次为2、3、4、5。全区试验数据的元素平均值及分值列表2。
表2 土壤试验样品中元素平均值及分值表(样品数50件)Table 2 List of average values and scores of elements in soil test samples (50 samples)
注:元素量单位为wB/10-6,其中w(Au)/10-9。
从表2五种不同粒级总得分及排序结果可以看出:元素主要富集粒级为-10~+20目,其次富集粒级为-40~+60、-60~+80目;-80目粒级元素富集较弱,-20~+40目粒级元素富集最弱。其中,Au、Ag、Pb、As、Bi主要富集于粗粒级的-10~+20目中,其次在-20~+40、-40~+60目中富集;Cu、Zn、Sb相对富集粒级为-80、-60~+80目;W、Mo主要在-40~+60、-20~+40目较粗粒级中富集。由此可见,元素主要富集于粗粒级的-10~+20目中。
对试验数据按不同粒级制作元素含量曲线,直观对比分析元素富集的粒级。5种不同粒级的10种元素含量对比曲线:计算同一粒级同一元素同一采样点B(含B1、B2、B3)层和C层样品的平均值,依此平均值作5种不同粒级同一元素含量对比曲线(图2)。
图2 Au-Ag-Cu-Pb-Zn-As-Sb-Bi-Mo-W元素不同粒级含量对比曲线Fig.2 Contrast curve diagram of Au-Ag-Cu-Pb-Zn-As-Sb-Bi-Mo-W contents in different grain sizes
由图2可见:
1)各元素相对富集粒级:Au相对富集粒级为-10~+20、-40~+60目、-60~+80目;Ag、As相对富集粒级为-10~+20、-20~+40、-40~+60、-60~+80目;Cu、Zn差异不大,相对富集粒级为-40~+60、-60~+80、-10~+20、-80目;Pb相对富集粒级为-10~+20、-20~+40目;Mo、Bi相对富集粒级为-10~+20、-40~+60目、-20~+40;W富集粒级为-20~+40目、-40~+60目;Sb相对富集粒级为-10~+20、-80目、-60~+80。
2)5种不同粒级元素在总体层位富集或降低的趋势:Cu、Zn、As、Bi一致程度最高;Au、Ag、Pb、Sb、Mo一致程度较高;W一致程度相对较差。
作同一元素在B层、C层平均值含量对比曲线,以直观比较元素在不同层位的变化趋势(图3)。B层取值:B层只取一个样品时,取该样品5种粒级元素含量平均值;若取有多个样品(B1、B2、B3),则计算多个样品5种粒级元素含量平均值。C层取值:取该样点C层样品5种粒级元素含量平均值。
由图3可见,Au、Pb、W、Mo在C层的含量比B层较大、高点较多,在C层相对较富集。Ag、Cu、Zn在B层、C层含量近一致,差异不大。As、Sb、Bi在B层的含量比C层较大、高点较多,在B层相对较富集。整体来看,此10项元素在B、C层含量曲线变化程度近一致,均能反映层位富集或降低的趋势。也反映了矿区构造蚀变热液成矿的特点,Au、Pb、W、Mo,反映高温热液环境,受花岗岩影响;Ag、Cu、Zn反映中温热液环境,受大栗树组、张家大庄组控制;As、Sb、Bi,反映了低温热液环境,最先运移、剥蚀,从而在土壤中富集。
根据表1取样点的统计,22个取样点中,39-154、39-156、39-157、50-100、50-105五个取样点土壤覆盖较厚,B层均取有2~3个样品;其中39-157为第四系中的取样点,取有B1、B2、B3三个样品,无C层样品。该5个点位为剖面两端背景取样点,与其他取样点景观一致,采样层位一致,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统计5个取样点(16个样品)B1、B2、(B3)、C层元素含量,以比较预查区不同深度土壤元素含量变化。
分别计算16个样品同一元素5种不同粒级含量的平均值,将每个样品元素平均值标准化同一数量级[10],依此作每个采样点元素在不同深度标准化含量变化曲线,直观比较不同元素的含量随深度变化趋势。
由图4可见,Au、Ag、Cu、W、Mo、As、Sb、Bi、Zn元素曲线起伏不大、含量近一致;Pb元素曲线起伏较大,含量在不同采样点不同深度有高有低,变化不一。总体来看,元素含量随深度变化差异不大。
根据试验结果,结合预查区土壤覆盖较浅情况,确定采集层位为B—C层;为寻求土壤元素含量的集合富集,筛样粒级确定为10目筛下部分,即-10目物质。
图4 五个采样点的10种元素在不同深度含量(标准化)变化曲线Fig.4 Normalized variation curve diagram of ten elements in five sampling points at different depths
经检查证明,秧城一带开展的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采用的方法,有效凸显金异常,使各元素异常清晰度明显增高,取得明显的找矿效果。本次开展的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共圈定综合异常15处,异常规模较大,元素相互套合,元素异常强度高,Au元素高达1570×10-9,Ag元素最高值为15.9×10-6,Pb元素最高值为19160×10-6,Zn元素最高值为1711×10-6,均具有明显浓集中心及浓度分带,达到矿化。经过异常查证,在6处综合异常中发现金矿(化)体。如HT-11综合异常(图5),异常由4种元素6个单元素异常组成,套合好,规模大,强度高,浓集中心和浓度分带明显,异常呈近SN向展布,主成矿元素Au异常强度高,平均值为157×10-9,极大值为1570×10-9,施工槽探工程查证,发现Au-18金矿化体一条,Au品位为0.15×10-6~24.34×10-6,矿化体赋存在马畈序列花岗岩与花岗斑岩接触部位,受近垂直的脆性构造控制,矿石类型为黄铁绢英岩化花岗岩型。
图5 HT11综合异常剖析图Fig.5 Comprehensive analysis diagram of HT11 anomaly1—第四系 2—早古生代马畈序列第四单元片麻状花岗岩 3—花岗斑岩脉 4—金矿化体 5—金矿体 6—地质界线 7—化探综合异常
1)土壤粒度试验样品采样深度,一般B层小于60 cm,大多能采至C层样品;少量B层厚度大于60 cm,实际采样时不易采到C层样品。样品5个粒级样重所占比例,粗粒级(-10~+20目)和细粒级(-80目)各占30%,中间3个粒级(-20~+40目、-40~+60、-60~+80目)约占40%。显示该景观区土壤样品各粒级物质占比较均一。
2)元素主要富集粒级为-10~+20目,其次富集粒级为-40~+60、-60~+80目;-80目粒级元素富集较弱,-20~+40目粒级元素富集最弱。
3)同一元素在B、C层含量曲线变化程度近一致,元素随深度变化含量差异不大。该结论显示,野外采集样品不必一味追求采样深度,只要采集到合适的土壤层位,也能反映出土壤元素含量信息。
4)筛样粒级确定为-10目,相比-60目粒级,能更好的圈出清晰的元素地球化学异常。该试验经过生产实践验证,对桐柏山—大别山地区此类景观区开展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注释:
① 唐相伟,郭跃闪,熊平良,等. 河南省罗山县秧城一带金矿预查报告[R]. 信阳: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厅第三地质矿产调查院,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