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初探

2020-07-14 21:27黄秀芸
青年时代 2020年10期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高职院校

摘 要:2011年3月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该标准指出,要全面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就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制进行机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体系体系建设等七个方面进行改革。2011年11月,自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后,各高校陆续组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进行课程的探索与改革,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研究仍在初级阶段。本文基于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提出几个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

一、教学模式改革

(一)由传统的教学模式向多元教学学习模式相结合转型

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仍然保持着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多元教学模式,如反转课堂、线下体验式教学、线下网络课心理知识普及学习、游戏教学、前景教学等。《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和课时数量作了明确规定:“主干教育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设置2个学分,32~36个学时。”但由于我校属于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时间短,专业课及实训课占据主要教学时间,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被浓缩为16个学时。课时短、教学模式单一,会导致使课堂氛围枯燥烦闷,过多的理论教学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也无法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当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凸显,大学生对心理建康知识有较强的学习兴趣,但是短暂的学习无法解决大学生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遇到的心理困扰,因此,将单一理论课与多元教学自主学习模式相结合教学,有利于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能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如线下做心理测试,线下心理公众号推文学习,显著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覆盖面,有助于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课程的重要性,并解决因教学时间短、无法充分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问题。

(二)课程影响由阶段影响向终身影响转变

人的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通常是经过后天长期的学习积累才能逐步形成,心理素质也不例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最初是为了在高校中宣传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形成重视心理健康的校园氛围,让大学生懂得关爱自己的心理健康,增强自我调适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认识情绪、调适情绪、良好适应这种阶段性的影响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1]。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意义不再局限于对学生大学阶段的影响,而是要培养他们拥有积极的生活态度,拥有感受和创造幸福的能力,这种积极乐观幸福一旦注入骨髓就会影响终身,不论何时何地他们都能够接纳自己、接纳他人、接纳社会。

二、课程内容的改革

(一)突出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的特色

我校学生组成结构包括普通高考学生、单招学生以及中专对口学生等组成结构。该结构中的学生,中专对口生特点为低年龄化,入学年龄为16岁左右。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八阶段理论认为,该年龄段的学生属于青春期中的同一性建立和同一性混乱的阶段[2]。在这个阶段,如果自我同一性的建立较为完善,那么高职学生会有更强的自信心,努力完成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任务,以达到自己的目标。同时,他们对自己的认同较为一致,不遵守规范及违法犯罪行为基本上不會出现。反观部分同一性混乱的高职学生,其对自己的认同感普遍较低,会出现自卑、不自信等心理[3],在大一结束时因个人不想学、不懂学等原因选择退学的约占班级人数的3.3%,大二结束退学约占班级人数5.7%。针对中职对口学生,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应该加强高职学生对自我概念的学习,正确认识自我,使学生掌握多种自我评价方式,而不是仅仅以成绩作为评价自己的唯一标准,充分认识自身的优点和缺点,正确看待当前的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增加对学校和专业班级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并利用多元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二)增加课时,多元教学方式延续学习

由于高职院校大学生在校时间短,心理健康教育课时少。根据我区教育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任务要求,并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笔者建议在大一上学期16个课时内应该加强对大学生自我意识、情绪管理、人际关系、恋爱和性心理以及生命教育这5个模块的着重教育,其余,如人格成长、适应心理、自我完善、心理资本等知识的教育可以通过线下网络,如心理公众号等途径进行补充学习。该课程设计可以在大一下学期进行,课程学习后应由网络课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核。

三、课程体系的改革

(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育为核心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再是唯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学校依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向学生灌输学习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随着日各式各样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作为课程教育的核心,如线下的心理测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参与等方式应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辅助手段[4]。

(二)以系部心理工作站开展第二课堂,辅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为了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学生心理品质、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协调学生心理行为、增加大学生团结互助精神,根据我校组织结构特点,应该打开系部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课堂的工作局面,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协同育人作用,深入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互动互补、互相促进。系部心理工作站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课堂,应该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积极组织举办“3.25”“5.25”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相关活动,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完善学生的心理学习体系。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主渠道,以心理活动为依托和抓手,形成双管齐下、理实结合的课程模式,有利于全面滋养和润泽学生的心灵。

四、课程评价的改革

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按照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测量,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在本文中,教学评价特指对学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效果的评判和认定。

(一)一元评价到多元评价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评价必须摒弃以往一考定结果的方式。该课程的基础意义在于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不单单是掌握一些心理健康的常识。因此,单凭考试对学生进行评价是对学生和教学的不负责任。笔者认为,本课程教学评价应该设置学生课堂表现、作业表现、心理活动的参与度、团队合作表现、自我成长、问题解决能力多种维度,以此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二)结果评价到过程评价

学习效果是一个动态延续性的过程。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进行评价时,必须要注重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收获,包括课堂作业的完成度、积极性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性。在反转课堂、课堂实验等时期,教师应该将学生在每个活动中的表现都应该记录在案,作为综合评价的依据。课程应为学生建立一个过程考核的档案,以此作为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依据。

(三)发展性评价

发展性评价注重的是学生在课程开设前后的变化。笔者认为,应在开课之前让学生做一次心理测试,在课程一半及课程结束之时,再分别做一次心理测试,并让学生学会自主比较及自己探索原因,教师将测试的结果做前、中、后的测试分数,以此作为衡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趋势的一个指标。

参考文献:

[1]高慧,杜瑞.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初探——以鄂尔多斯职业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传媒品牌,2019(37):55.

[2]张兴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对策分析[J].交流园地,2019(8).

[3]刘哲明.高职院校学生教育心理现状与对策研究[J].现代交际,2019(14).

[4]廖星男.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与思考——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为例[J].新西部,2019,469(6):42-43.

作者簡介:黄秀芸(1989—),女,壮族,广西南宁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学。

猜你喜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高职院校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新趋势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手段的实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