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丰柳
摘 要 物权公示公信原则是物权法的基本原则。该原则主要适用于物权变动阶段,为了实现物权变动的效力,促进物尽其用、交易安全,节约交易成本,平衡物權人、受让人和第三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而必须坚持的原则。目前我国物权变动坚持“不动产登记、动产交付”这一公示方法,即在公示效力上兼容了“公示对抗主义”和“公示要件主义”理论。而公信力具有推定权利效力和保护善意第三人的效力。总之,物权公示原则是物权公信原则的基础,物权公信原则是物权公示原则的发展和必要结果。两者缺一不可,不可互相替代,否则无法实现物权的立法目的。
关键词 公示对抗主义 善意取得 交易安全 交易成本
中图分类号:D923.2 文献标识码:A
1概述
从物权法的发展趋势来看,物权的绝对性、排他性或称物的静态价值已经不再是时代的主旋律,而促进高效率的物尽其用、商品流通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因此,需要确立某种物权变动制度,以建立市场主体之间的相互信任、确立物权变动的法定模式,于是公示公信制度应运而生。物权公示公信原则具有以下功能:发生物权变动,促进物尽其用、交易安全,节约交易成本,平衡物权人、受让人和第三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2物权公示原则
物权公示原则是指当物权所有人和物权受让人以民事法律行为的方式促使物权变动时,应当以一种法定的公开方式即公开的、外在的、易于查知的适当方式来展示物权的变动事实。
2.1物权公示方式
在我国不动产物权变动的公示方式是“登记”,动产物权变动的方式是“交付”。对于未经“登记”的以不动产为交易标的的法律行为或未经“交付”的以动产为交易标的的法律行为,法律将否定其物权变动效力。如甲与乙签订了商品房买卖合同,甲以分期付款的方式支付了合同价款,但是乙始终没有为甲办理不动产登记手续。那么甲乙之间的买卖合同并不能够实现商品房所有权的转移,而且如果乙一房二卖,则甲不能够对抗善意的第三人。但是甲是否可以主张乙合同违约,则另当别论。
总之,如果没有物权公示原则,那么物权变动的时空阶段失去控制,市场主体无法确定所有权是否发生转移,当事人更无法预测是否按照意思表示发生了法律效力,或者其法律行为是否获得了法律上的认可和肯定。因此物权公示原则对于实现交易安全、节约交易成本具有重要作用。
2.2物权公示效力
我国的物权变动理论中的公示原则采取了折中主义,即兼采“公示对抗主义”和“公示要件主义”。公示对抗主义即民事主体之间意思表示一致时,可以发生物权变动的效力,但是这种效力无法对抗善意的第三人。公示对抗主义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种物权变动领域:第一,特殊动产的物权变动,即船舶、航空器、机动车的物权变动;第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交换;第三,地役权的设立;第四,动产浮动抵押的设立。例如富豪甲意图通过自己的房子看到波涛汹涌的海岸,但是在海边与甲的房子之间还隔着乙的一栋小平房,甲为了确保若干年以后也不因为乙房子的翻盖而影响视线,就和乙签订了不动产地役权合同,但是未办理登记。对此,由于我国地役权采取的是登记对抗主义,因此甲乙之间的地役权合同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如果乙获得合同价款后又将其房屋买给了善意第三人丙,在丙不了解甲乙之间地役权合同的情况下,甲无法向丙主张其地役权的实现。第二,公示要件主义,即物权的变动以公示方法为必要条件,否则法律将否定物权的变动效力,如未经登记的不动产交易,未经交付的动产交易。
3物权公信原则
公信原则即任何人均可以信赖以公示的方式公开的物权的权利归属、变动;且因相信公示的物权归属与变动而进行的交易行为,受到法律保护。公信原则有双层含义:权利推定效力和保护善意第三人的效力。如果公示效力保障物权的变动事实的发生,那么公信力即保障了新的物权人充分行使物权进行收益、处分的利益。对于任何善意第三人,如果因为信赖公开的物权公示信息而进行交易的行为,即使被公示的信息并非真实的,法律上也会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利益,以确保交易安全。对于占有动产的甲,法律上即可以推定甲为动产所有人;而对于不动产登记簿上登记的所有人乙,则可以认定乙为该不动产的所有权人。例如,小李无权处分了其朋友小张委托保管的电脑,而丙因为相信占有电脑的小李即为电脑所有权人而向小李支付了合理的电脑价款,并且电脑已经交付给了丙,那么,从法律善意取得制度而言,善意第三人丙合理取得了电脑的所有权,而原所有人小张则可以向小李主张不当得利。即在原所有权人和经善意取得获得物权的善意第三方之间法律选择保护了善意第三人的利益,从而实现物尽其用、交易安全、节约交易成本等目的。
物权公示原则是物权公信原则的基础,物权公信原则是物权公示原则的发展和必要结果。两者缺一不可,不可互相替代,否则即无法实现物权法促进物尽其用、保障交易安全和交易秩序、降低交易成本的立法目的。公示公信原则以法律的方式建立了市场主体之间的基本信赖,实现了当事人之间法律行为的确定性和可预测性,对于任何市场主体通过意思自治实现个人意志,以及增加社会财富,减少诉讼纠纷等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江平.民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
[2] 王利明.特殊动产物权变动的公示方法[J].法学研究,2013(04):124-137.
[3] 王维.浅谈物权变动的公示与公信原则[J].法制博览,2015(33):225-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