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路径

2020-07-14 18:27罗超平黄欢熊丹杜家廷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新媒体创新

罗超平 黄欢 熊丹 杜家廷

摘 要 新媒体以其特有的吸引力改变了大学生学习及生活的方式,这给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了新要求和挑战。本文结合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内涵和特征,重点分析了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产生的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及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并提出了增强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效性的对策建议:健全高校新媒体管理机制,优化网络教学环境;开设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培训课程,提高教师队伍的新媒介素养;建立新媒体学习互动平台,增强学生学习活力;充分应用网络媒体,完善思想政治课程的考核,以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实现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高度融合。

关键词 新媒体 高校思想政治 创新 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披露,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29亿,全年新增网民5653万,互联网普及率达59.6%;10-39岁群体占整体网民的67.8%,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6.8%。互联网技术已经把人们慢慢推向一个全新的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是未来祖国建设的中坚力量,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高校思想政治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要平台,新媒体的发展对于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怎样的影响?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充分利用新媒体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管理部门及教学人员需要重点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1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产生的积极影响

1.1满足学生需求,丰富了课堂上新媒体资源

新媒体背景下,科技的发展突飞猛进,知识的更新不断加速、膨胀,网络教学平台具有信息量大、交流速度快、操作简单、针对性强等优势,俨然成为了大学生交流学习、分享信息、利益诉求及实现个人价值的新平台。传统知识的讲授主要是教师的言传,大量知识信息的获取经过了严格的筛选且受众面积比较小,限制了资源在学生之间的流通。新媒体的应用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学生知识面更广,通过新媒体可以把大量有用的信息资源进行集中化、数字化处理,帮助教师形象生动地实现教学目标。同时,新媒体在帮助教师教学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丰富教学资源。

1.2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方法,增强了教学效果

新媒体的应用使得学生学习自主性更大,教师的教学工作重在引导。传统的教学工作主要是通过教师自我知识程度和书本教材进行传授,学生的学习存在限制。新媒体的引入丰富教学课堂的同时,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师资队伍也提出了新要求,他们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树立平等民主的教育观和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观,变“堵”为“疏”、变“灌”为“引”。微博、朋友圈、QQ、个人主页等新媒体推动了高校学生“个性化”发展,思想政治课的引导式教学方法,强化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为发展新的教学关系建立了良好的契机。

1.3新媒体的使用,丰富了教学考评制度

思想政治课程引入了新媒体,对于学生的考核不再仅仅局限于期末考试,还通过在新媒体平台来布置作业或者测验题,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评价考核。考核评价的主体实现了多元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评也在完善中,教学满意度调查就是对教师教学工作考核的体现。此外,通过新媒体平台的录像资料和影音资料对学生的听课、学习的情况进行了解和监测,通过对平台反馈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更量化地掌握学生学习进度和程度,以便于老师做出更科学的教学计划。这都是新媒体引入带来的便利,教学考核评价机制的完善,避免了考核的单一化、形式化。

2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产生的消极影响及其原因分析

2.1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对新媒体使用管理不到位

互联网时代已经改变了学生和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媒介环境,以手机、网络等为基础的文化传递成了高校思想政治课堂上大量学生的主流。学生的叛逆心理,对手机的信任甚至超过教师,他们很难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去学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内容与方式未与新媒体有效结合,一些已经引入新媒体的高校课堂,效果并不明显,枯燥的教学内容,乏味的课堂,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继续上演“低头族”。二是高校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未与新媒体结合,良莠不齐的信息充斥着课堂,新媒体在引入课堂的同时,缺乏相应的评价考核机制。

2.2教师队伍媒介素养缺乏,教学设计和方法过于传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公共课,教师普遍承担着较重的教学任务,教学工作往往按部就班,创新教学效果不理想。原因:一是缺乏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新媒体进入课堂教学对授课教师是一大挑战,尤其是对于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师,他们不仅需要通过培训学习新媒体环境,诸如投影仪、PPT等一些新媒体的使用,还要转变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由于缺乏全面的培训,教师队伍传统的媒介素质和教学方式与时代脱节,达不到理想的教学目标;二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对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冲突。教师队伍中人们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转行的现象较严重,留下年龄偏大的教师他们拘泥于过去教学模式,不愿意去轻易改变。导致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队伍缺乏+课程教学任务重+越少人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恶性循环。

3增强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有效性的建议

3.1健全高校新媒体管理机制,优化网络教学环境

无规矩不成方圆,对于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新媒体的使用应当注重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方式,完善高校新媒体管理机制。在课堂上,教师应当高度注重学生思想政治的引导,正确使用新媒体,培养学生对新媒体海量信息的筛选,养成新媒体使用的自律意识。这种自律意识的培养,除了正确的引导,还需要加大对新媒体使用的管制,树立学生正确上网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例如学校可以强化主流信息的宣传和學习,限制不良信息的访问,以强化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

3.2开设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培训课程,提高教师队伍的新媒介素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中无论是学术研究成果显著、教学经验丰富、资历高深的高龄教师,还是年轻、充满朝气与活力的青年教师,都应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和思维模式,努力接受新鲜事物和新鲜观点。以包容地宽广的胸怀容纳新的教学理念,关注新时代学生的内在需求,解决大学生的疑惑和困境,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与大学生建立一种全新的互动与交流。在新媒体背景下,首先,教育部或各大高校应组织思政课教师开办专业的培训班,以强化思政教师新媒体运用的技能。其次,应开展相关专题讲座和会议,对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进行培训,让教师能够在新媒体引入思政课堂时,能够将新的教学模式与新媒体融合。最后,要重视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创新作用,鼓励思政教师借助新媒体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思政课兴趣。

3.3运用新媒体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冗杂的、无序的、不确定性的新媒体信息充斥在学生周围,辨别信息优劣,确保学生自主学习有益信息,在自主学习中学会辨别,也是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的重要方面。第一,应将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表达自己所思所想,進行自主思考,提高学习兴趣;第二,促进学生在思政课中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新媒体平台,为学生创建互助性学习环境,对学习兴趣相同的同学建立学习兴趣小组,通过互联网把他们聚集在一起,相互探讨和发表自己的意见观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升思政教学效果;第三,思政领域优质资源共享,强化优质资源的开发与传播,将优质思政学习资源有效传递给学生,为学生思政学习创造有利环境。

3.4运用新媒体技术,延展思政课堂教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传递知识,局限于课堂之内。新媒体的出现使得这一模式被慢慢的打破,新媒体学习平台的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更频繁,交流更轻松,学生的思政课程学习从课堂延展到课外,从专注知识学习延展到对思想和行为的深刻影响。第一,引入“微视频”,将思政教学的影响带到学生身边,“面对面”和“线对线”的教学相结合,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沟通与交流更自由轻松,学生对思政教学的知识留存和感染得到增强。第二,通过新媒体将思政教学内容多样化的呈现出来,图片、视频等多种媒介形式的融合,为学生思政学习创造一个更加生动的学习情景,使得思政教学形式更具吸引力,迎合了青年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思政教学活力。

作者简介:罗超平(1980-),男,四川内江人,博士,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黄欢(1994-),女,湖北恩施人,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熊丹(1983-),女,重庆开县人,硕士,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学。杜家廷(1973-)(通讯作者),男,重庆丰都人,博士,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经济。

参考文献

[1] 汪頔.新媒体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J].思想教育研究,2010(01):71-74.

[2] 季海菊.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机遇[J].南京社会科学,2015(05):151-157.

[3] 张欣怡.网络新媒体对思想政治课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7.

[4] 朱建.新媒体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影响及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6(20):96-98.

[5] 涂涛,李文.新媒体与未来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2015(01):34-38.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新媒体创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途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