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丽
摘 要 价值观是基于人一定感官之上而做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是个人做出选择和行动的评价尺度。小学生由于发育不成熟,认知能力受限,价值观尚未定型,正处于价值观发展的关键时期。农村小学生受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家庭条件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在形成价值观的路上易出现偏差,现状不容乐观,如何改善现状,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应该引起全社会尤其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关键词 农村 小学生 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一名在基层工作的教师,小学生的价值观是我一直关注的问题。多年以来,通过观察、调查等研究方法,我发现了目前我校小学生在精神风貌、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这些表面现象不止单纯的反应出学生在态度、行为上的问题,究其根源,是学生在爱国、尊重、责任等价值观认识出现了偏差。有些教师认为对小学生谈价值观为时过早,太抽象空洞,在我看来,网络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学生每天接触到的信息错综复杂,我们要与网络竞争,抢先唤醒学生的认知。如何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1小学生现状之我见
1.1精神风貌方面
学校要求穿校服佩戴红领巾,总有一部分学生不爱穿校服,一部分学生的校服脏兮兮的,红领巾随便挂在脖子上;升国旗时,有的同学在下面窃窃私语,有的同学行少先队礼姿势不规范,没有庄重肃穆的样子;课间操动作不整齐,部分同学懒懒散散,缺乏活力。
1.2行为习惯方面
在与同学交往方面,存在不文明的现象如说脏话、打架等;在学校食堂就餐,部分同学随意将饭菜倒掉,浪费粮食现象屡有发生。虽然学校对这些问题三令五申,但有的同学置若罔闻。
2小学生的价值观导向出现偏差的原因分析
2.1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和潜移默化
我所在的学校地处偏远农村,经济相对落后,一方面硬件设施和周围环境相对较差导致学生的见闻少,视野狭窄,部分学生自以为是,非但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的同学甚至想以上述行为引起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另一方面,村民的文化水平较低,周围社会风气的不纯净,价值观有待提高和改善,小学生模仿能力强,这些在无形中给了学生错误的价值观引导。
2.2家庭教育的缺失和错误示范
学校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留守儿童,他们常年跟随年迈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这导致了一部分孩子情感教育的缺失。即使少数孩子父母在家,受经济社会的冲击,他们往往把金钱放在较高的位置,这无疑给孩子一个错误示范。再者,父母教育观念的落后,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价值观教育,任其自由生长,这必然导致学生找不到正确方向或在錯误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2.3学校价值观教育的放逐和流于形式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进而形成价值观的主要阵地,虽然国家一再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不可否认的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家长和学校还是会看重分数,这必然导致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放逐或流于形式。一方面,学校不会以教师在农村小学生价值观教育方面取得的成绩作为教师考核的指标;另一方面,价值观教育属于精神层面,短时间内难以见到成效,且评价方式不能量化,所以教师也不会在此花费过多的精力。即使有价值观教育,也存在诸多问题,如:价值观教育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的表面、忽视情感、远离生活等。
2.4同伴的错误引导和盲目追随
通过观察不难发现,在学校如果一个学生出现问题行为而没有得到及时制止,这个行为很快就会在班级蔓延甚至波及到整个校园。我见到最多的就是在食堂,一名学生趁老师不注意首先将饭菜倒掉,那么接下来会出现多名跟随者。这说明学生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对同伴的行为不加以判断而盲目跟从,进而导致同伴的价值观会影响其他学生价值观。
3引导农村小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策略
3.1优化农村小学生周围的社会环境
社会对学生的影响最为复杂,也最不可控。在农村,由于经济水平的限制,村民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价值观难免有失偏颇。我们短时间内做不到让村民整体的价值观提升,这需要多个部门长期协调工作。首先,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让村民从狭隘的经济观中慢慢解脱出来,转向重视精神财富,提升自己的素养;其次,村民和学生之间是相互影响的,我们无法直接教授村民,但是,可以让学生做中间的桥梁,用正确的价值观去感染他们,久而久之,良好的社会风气就会形成,而这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又会反作用于每一位学生。
3.2发挥学校价值观教育的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对学生的价值观形成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教育本身就是一项价值教育活动。遗憾的是,在功利化的应试教育中,人们遗忘了这一本质教育特性,因此让价值观教育回归其应有的地位是农村小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关键。这其中,指明方向的是校长,校长是一所学校的旗帜,一位好的校长不仅为一所学校描绘出蓝图,更为学校发展奠定基础。教师是学校之本,是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者。首先,教师在日常生活教育中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其次,要对道德品质突出的学生给予及时表扬,在学生之间树立起标兵,对有不当表现的学生及时给予批评指正,防止错误行为的蔓延;再次,价值观教育要接近学生的真实生活,教师要灵活性的创造教材,增强学生对价值观的真切感受,教会他们明辨是非,区分善恶,知晓美丑,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价值体系,不随波逐流。当然,教师是体制中人,能否超越制度的桎梏,回归教育的本真,既是教育智慧的体现,也是教师自身对本分职责履行情况的检验。
3.3重视并改善价值观的家庭教育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相对来说更深远、更持久,所以提高父母觉悟刻不容缓。一方面,要让父母对自己所承担的榜样角色有明确的认识,并具有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的强烈意识,家庭的一点一滴都是价值观教育的落脚点,重成绩,更重德育,为孩子的发展指明道路;另一方面,鉴于家长文化水平有限,要健全家校联合组织,成立以村落为单位的家长委员会,及时探讨和交流农村学生价值观教育问题,家校共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卢梭在其《爱弥儿》一书中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的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价值观教育应致力于这种追求,在冷静分析学生的现状与成因的基础上,联合各方面力量,为引导农村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开辟道路。
参考文献
[1] 马多秀.农村中小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现实困境及其改善机制[J].当代教育科学,2017(04):16-20.
[2] 汪银,何善亮.小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问题成因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