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然 杜鹏举
摘 要:“一代文学”宋词之美不仅在于可以谱曲吟唱,美在它的情感是通过特定的艺术意境作为传递途径;美在它的意象。在众多宋词意象研究中都分别对“月”、“小楼”、“桥”、“树”、“花”等做独立对象作为研究。而本文把“花”意象(实)和“影”意象(虚)虚实相结合的“花影”意象作为一个独立的意象进行研究。
关键词:宋词花影;意象;情感意蕴
作者简介:郑然(1997.2-),男,汉族,浙江兰溪人,韩国湖南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汉语。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18-0-01
花影意像从字面理解既是花意象与影意象的组合,花与影之间是本体和派生的关系,意象塑造上是主与次关系。要对花影这个整体意象的审美特点进行剖析,应当先从构成部分的花意像和影意像这两要素所表达的主要意蕴分别作出阐释,然后找出二者内在的规律的联系。
一.花意象的审美意蕴
花作为审美的客体以优美动人的姿态、缤纷的色彩及四溢的花香吸引着审美主体的参与和感知,于是审美主体将自己的特殊情感寄托到花上,这样生成了一阕阕自成高格流传于中国历史上的绝美宋词。如: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表达出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蕴含着愁苦之情。[1]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表达出词人对理想的追求的执着和艰辛。从而体现出花意象的审美意蕴。
二.影意象的审美意蕴
影作为一个虚幻的意象是不能单独存在的,要依靠一定的载体才能产生。因此,必须要根据影的虚幻朦胧,若影若现的自身特点,在以影作为主体的作者营造的特定意境中去探寻影意象的审美意蕴,进而营造含蓄幽远的意境。如:苏轼《念奴娇·中秋》“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他通过对中秋月的咏叹,把一种无法解脱的伤感出递给了后人。姜夔《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诗人用月亮来观照历史的变迁,抒发对朝代兴亡的哀伤,抒发对宇宙永恒的感叹![2]
三.“花影”意象的情感意蕴
“花影”意象作为花意象和影意象的组合影意象,既具有花意象的审美意蕴又包含影意象的审美意蕴,同时作为一个整体的意象又具有超越花意象和影意象的审美意蕴的内涵的特点,因此花影意是内涵极为丰富的意象。意象在词作中传达的特定意义有赖于全词营造的意境。花影意象在不同词作中所营造的具体意境是各异的,传达的情感也是有区别的,因此在作为客观对象吟咏中,还需要在具体的词作意境中来阐释它传达的情感作用。
3.1春愁意浓,忧愁哀伤
花影以其朦胧、清丽幽美、灵动的审美特点在词中表现人生如梦似幻,春光即使再美也容易消逝的,从而成为诗人的感情寄托来传达时光易逝容颜易逝之悲和伤春惜春之情。如张先的名作之一《天仙子》中“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最为世人称道。花影这个意象在全词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拨动了词人的愁绪。花儿经风撩动,在风中摇曳,犹如少女在月色下同影子一起翩翩起舞。[3]词人在一整天的惆怅后不自觉置身如此清新灵动的意境中,人生的轨迹极像花影这般虚无飘渺,动或静都无法掌控。
3.2闺怨相思,孤寂怀人
爱情是人类文学史上永恒的主题曲,而相思之情是最能撩起人心情感的旋律之一。如曹组《如梦令》:“风动一庭花影。”在这里,花影成为相思的影子,縈绕在女主人的心头,随相思而动。如晁元礼《绿头鸭·晚云收》“最关情、漏声正永,暗断肠、花影偷移”。此词看似咏月,实则怀人。诸如此类的词作还有很多,如谢逸的《菩萨蛮·暄风迟日春光闹》中“花影转廊腰,红添酒面潮”;花影移动的轨迹看不见,和时间流逝的轨迹一样虚幻,但它又是真实存在的。因此花影的移动最能触动人的相思。
3.3政治倾轧,忧愁悲愤
宋代经济繁荣,实行“文治”,士大夫在政治以及学术上都有强烈的使命感。因此他们在文学创作中十分关注国家和社会现实,常常针砭时弊,充满了忧患意识。然而这种极盛的自由之下,其背后埋藏的却是宋朝文人不幸的祸根。如:秦观被贬于处州(今浙江丽水)时所作的《千秋岁》中“花影乱,莺声碎”体现出自己因官场失意,政治理想不能实现,从而无法排解内心的忧伤哀愁。辛弃疾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整首词充满爱国主义精神,但因南宋统治集团内部由妥协派掌权,始终未能施展他的抱负,所以他的词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以及壮志未酬的悲愤心境。由此可见宋代文人在遭遇党派斗争或政治倾轧而不得志时,他们往往把情感都寄托在所见所感之物上。而月下的花影虚幻朦胧且色调昏暗,又与黑暗之物有暗合之处。
结束语:
花影意象在诗词发展的历程中一直作为人们抒发各种情感的载体,不仅因为它创造的意境优美,还因为花影意象本身虚实结合、若隐若现地特点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花影意象既有花意象美艳妖娆的特点,亦有影意象朦胧婉约的特点,通过不断进入作品与作者的文化观念和情感态度契合,已经成为一种艺术符号传达特定的情感。
参考文献:
[1]成英丽:宋词月意象探析——对人生、生命的思考和喟叹[J].科技资讯2010(29):212-213.
[2]王慧刚.宋词中的“桥”意象[J].求索2009(12):178-180.
[3]胡萍.宋词中“影”的运用及其审美观照[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