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动态化”歌唱活动的优化与实践

2020-07-14 09:51严丹娣
教育界·下旬 2020年5期
关键词:动态化小班

严丹娣

【摘要】研究以小班歌唱活动《冬天来了》为例,加入“动态化”元素,围绕“倾听扮演,感受欣赏;师幼互动,体验歌唱;动作表演,演绎歌曲”三个环节展开,促使活动动静结合。通过本次研究,幼儿对歌曲的感受欣赏能力有所提升,在多样化的活动中提高了参与兴趣,而教师也在优化与实践中提升了组织小班歌唱活动的能力,收集了有效的活动策略。

【关键词】小班;动态化;歌唱活动

一、研究意义

小班“动态化”歌唱活动的研究,对教师的专业能力与幼儿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教师在小班歌唱活动的设计中,能运用“动态化”提高活动的组织设计能力,掌握更丰富的教学方法。同时,使小班幼儿提高对歌唱活动的兴趣,将被动参与变为主动参与,更直接地表达自己对歌曲的感受。在“动态化”的活动中,幼儿将学唱歌曲变为发自内心的精神活动,培养对歌曲旋律的感知能力,提升对歌曲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二、优化和实践过程

《冬天来了》来源于“小班幼儿园完整儿童活动课程”中的主题“冬天来了”,是一首旋律优美、舒缓的歌曲,适合以“动态化”表现,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动作特点,因此笔者选择这个活动来进行研究。

本次歌唱活动的教学目标为:1.以多种方式感受歌曲优美的旋律,学唱歌曲;2.尝试用肢体动作表现雪花飞舞的情景。本文接下来将从“倾听扮演,感受欣赏;师幼互动,体验歌唱;动作表现,演绎歌曲”三个环节来具体阐述“动态化”教学在小班歌唱活动中的运用。

1.倾听扮演,感受欣赏

在活动的导入环节,笔者从第一研的谈话导入到第二研的视频导入,最后是第三研的倾听扮演,在优化活动中将幼儿的情感融入其中,为后面环节做好铺垫。

(1)第一研幼儿表现:笔者以谈话导入的方式进行提问:“现在是什么季节?”多多说:“现在是晴天。”炜炜说:“现在是太阳天。”在告诉幼儿现在是冬季后,笔者继续提问:“冬天里有什么?”芯悦说:“冬天有树。”辰辰说:“冬天有黄色的草。”……连续两个问题,幼儿的回答都没有在笔者的预期之中,浪费了较多的时间,幼儿没有融入活动氛围。

第一研原因分析:幼儿的表现源于教师的设计,此环节中笔者没有引导幼儿欣赏和感受,没有为引出主题而导入视频,幼儿体验太少。

①“静”谈话,缺兴趣。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好动,注意力不集中,以具象思维为主。谈话式的活动导入缺少动的元素,不能快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②少“动”态,轻感受。小班幼儿对雪有印象,但这个冬天没有下雪,所以幼儿对于雪的记忆比较模糊,前期经验不足。综上原因分析,第二研的导入环节笔者进行了优化,将多媒体(视频)放入到导入环节,促进“动态化”歌唱活动的进行。

第二研幼儿表现:导入环节,笔者播放了下雪的视频,视频中小雪花在安静的音乐中慢慢落下,为大地裹上一身银装。幼儿在观看视频过程中时不时发出兴奋、赞叹的声音。大家脸上都写着对雪花的喜欢,露出开心的笑容,可见幼儿都能融入下雪的氛围之中,对活动充满期待。

(2)第二研优化成效:从导入环节中幼儿的表现对比,可见“动态化”歌唱活动的优化是有一定成效的。

①看冬天,引主题。视频欣赏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是最直观的,在这样的铺垫中,笔者能自然地引出活动,过渡环节比较顺畅,幼儿的兴趣更加浓厚。

②观雪花,促感受。视频中抒情的音乐配合雪花缓缓落下的样子,不仅让幼儿感受到了轻盈、優美的雪花姿态,激发了内心的美好体验,而且让幼儿对歌曲旋律有所了解,能在欣赏中感受歌曲抒情、优美的曲风。

结合小班幼儿具象思维为主的年龄特点,笔者将第三研的导入环节再做优化,充分将“动态化”运用到教学活动中。

(3)第三研幼儿表现:此次导入环节,笔者带领幼儿听着音乐,扮演小雪花进入教室,观察中发现每位幼儿都能和笔者一起做动作,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坐到座位上时,很多幼儿还在兴奋当中,期待活动的开展。

第三研优化成效:①多途径,重体验。此次活动的导入环节,笔者加入了三种动的元素。其中抒情的音乐为多媒体介入;扮演小雪花为动作表演;笔者带领扮演为师幼互动。在三方面的“动态化”中,幼儿的感受很充分,不仅感知了音乐的旋律,而且了解了雪花缓慢落下的特点,体验了和同伴、教师一起扮演的过程,对于活动也从被动参与转为主动参与。

②做铺垫,促互动。导入环节中动态化的加入,让幼儿的拘束感减少,很快地投入到活动当中,也为之后的互动做好了铺垫。相比于第一研中幼儿的歌曲演绎,幼儿在第三研中能够人人参与,用不同方式进行表演,在活动中更有自主性,促进了师幼、幼幼之间的良好互动。

2.师幼互动,体验歌唱

学唱歌曲是歌唱活动中的重要部分。在本次活动的学唱歌曲环节,笔者从第一研的动静分离到第二研的动静结合,最后到第三研中“动”的优化,把幼儿的审美感知放在首要位置。

(1)第一研幼儿表现:倾听歌曲前笔者抛出问题“听听歌曲里唱了什么”,以此引出笔者的清唱,引导幼儿听歌词内容。幼儿在清唱、跟随伴奏音乐唱、跟着钢琴伴奏唱的过程中,没有享受歌曲带来的愉悦感,活动显得生硬呆板。

第一研原因分析:活动设计违背《指南》精神,未以幼儿为主体,幼儿在活动中被动参与接受。

①重技能,轻欣赏。在没有歌曲伴奏的情况下,笔者以清唱的方式引导幼儿听歌词,颠倒了幼儿体验与技能的主次位置。

②单形式,重复唱。活动中笔者强化幼儿记忆歌词,一边点图谱一边范唱。在幼儿熟悉图谱后,反复跟着音乐歌唱。在这样无动静结合的机械式歌唱中,活动枯燥乏味,形式单一,幼儿兴趣逐渐减弱。

(2)第二研幼儿表现:体验歌唱环节,笔者以问题“听歌曲说一说,这首歌曲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来引出原歌曲。倾听过程中,笔者看到念念跟着音乐摇起头来,晓妍听着歌曲都想唱一唱了。幼儿对歌曲也有自己的理解,辰辰说听了这首歌她有点想睡觉,嘉文说听了很舒服。笔者带幼儿歌唱时自然地加入动作,很多幼儿都想跟着笔者一起做,个别示范更是让幼儿提起了兴趣,愿意一起做动作。

第二研优化成效:经过“动态化”的优化,幼儿的兴趣明显提高了,在活动中的参与感更强,“动态化”运用有明显成效。

①多形式,有兴趣。师幼互动(笔者做动作)、幼幼互动(个别幼儿动作示范)、肢体动作三种动态元素的加入,让活动形式更多样,幼儿的兴趣明显提高,有主动参与的愿望,主体性得到体现。

②有感知,不生硬。“动态化”的运用,让活动环节自然衔接,幼儿不必生硬地理解记忆歌词。在潜移默化的倾听互动中,幼儿感知音乐旋律的能力有所提高,更直接地在歌曲中表达情感,真正享受歌曲带来的愉悦。

3.动作表现,演绎歌曲

演绎歌曲是幼儿学唱歌曲的升华,是整个活动推向高潮的转折点。表演歌曲在大家的思维中就是动作表现。在本次活动中,笔者还将表演的辅助材料进行优化,真正促进小班“动态化”的歌唱教学。

幼儿表现:笔者用丝巾辅助幼儿表演,幼儿在拿到丝巾后比较兴奋,都问笔者:“这是干嘛的呀?”笔者引导幼儿先摸一摸、揉一揉丝巾,说说感受。土豆说:“滑滑的。”芯悦说:“好软啊!”小爱说:“丝巾很轻的。”在笔者语言引导后,幼儿都能尝试挥丝巾,还有小朋友说丝巾扬起来很好看。

优化成效:幼儿的演绎是根据音乐的节奏、旋律来的,通过师幼互动、辅助材料表演的过程,幼儿在音乐活动中乐感得到了培养。从被引导和同伴催促的演绎到发自内心喜欢演绎的转变,幼儿更主动地参与了歌唱活动。

三、研究成效

经过“动态化”歌唱活动的优化与实践,幼儿提高了对参与活动的兴趣,提升了对音乐的感受欣赏能力,教师组织歌唱活动的能力有所提高,有了自己的教学策略。

1.幼儿感受欣赏能力提高。在歌唱活动中加入动的元素,幼儿能够从多媒体、动作中直观地感知音乐的旋律、风格,感受歌曲带来的美好体验,从内心喜欢上活动歌曲,对歌曲的感受欣赏能力有所提高。

2.幼儿参与活动兴趣提高。幼儿一直静态地欣赏音乐、学唱歌曲,容易让歌唱活动枯燥乏味、生硬呆板。“动态化”的运用让活动灵活、歌曲灵动起来,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得到提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有兴趣的基础上,幼儿能够更好地在活动中表现自我。

3.教师组织活动能力提高。经过这次研究,笔者知道歌唱活动中可以用到多种“动态化”的教学方法,整理了较多的有效策略。在感受欣赏中,笔者可以用音乐、视频、动作来导入,根据幼儿的兴趣去设计环节。体验歌唱中,笔者可以用到多种互动方式,尝试以幼儿为主,自发地去互动体验。演绎歌曲中不仅可以用到动作表演,还可以考量做动作时可以加入什么辅助材料,让幼儿更好地表演。在以后的歌唱活动组织中,笔者能够以幼儿为主,结合歌曲的旋律,以合适的动静结合的方式去引导幼儿,以多种策略激起幼儿在活动中的体验。

【参考文献】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动态化小班
谈小班幼儿入园难适应的应对策略
小班入园“慢”适应四式四法
儿童认知发展水平诊断工具IPDT的动态化编制及其在低社会经济地位儿童中的应用
浅析标志的动态化发展
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论述
关于建立经典动态化的文化传播史观:文学史课程改革的思考
护理专业英语小班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