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埮:一颗不灭的“奇异星”

2020-07-14 09:16棉花糖
学苑创造·C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伽马射线杨振宁天体

棉花糖

在国际天文物理学界,很多人都知道中国有一个强大的“伽马射线暴家族”,这个优秀的学者团队在世界高能粒子物理与天体物理研究中的地位无可替代。而这个“家族”里最重要的人,就是著名天体物理学家陆埮,大家习惯称他为“祖师爷”“奇异星”。

少年立志攻科研

“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陆埮常常吟诵起的这一首诗和一副对联,对年轻时的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也道出了他求学之路的艰辛。

1932年2月23日,陆埮出生于江苏常熟。童年时期正逢抗日战争,他随家人四处奔波逃难,加上体弱多病,小学就断断续续地上着。从1940年到1943年,陆埮一共辗转了5个学校,不过值得欣慰的是,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好得出奇。1946年,陸埮顺利进入常熟当地最好的初中,3年后他又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东吴大学附属高中。

中学时的一堂平面几何课,激发了陆埮对自然科学的兴趣。1952年,在填写高考志愿时,他的第一志愿是北京大学物理系,第二志愿是数学系,第三志愿是天文系。他觉得自己考得很好,一定会如愿以偿,没想到在放榜那天,他按所填志愿在名单上查找,却始终找不到自己的名字。纳闷的陆埮把名单从头至尾一个字也不漏地仔细查找,终于在最后一版看见了自己的名字,录取信息写着“北京俄语专修学校二部”。原来,他的高考成绩是全苏南第一名,其中数学还得了满分,因为成绩优秀,他被直接编入去苏联的“留学预备班”里。

然而,当陆埮满怀欣喜,在北京学完两个月俄语后,却被通知不能去苏联留学——由于当时体检严格,陆埮因身体原因被“卡”了下来。无奈之下,他只好回家休学一年,第二年免试进入北京大学物理系。

当时北京大学聚集了国内最优秀的物理学教师,招收的都是最优秀的青年学生,而陆埮在这批学生中更是出类拔萃。大三时,陆埮被王竹溪先生(物理学家、中国热力学统计物理研究开拓者)看中,被邀参加了王先生指导的课外科研活动,研读了爱因斯坦的布朗运动、光电效应、狭义相对论等理论。

1957年春,国际物理学界发生了一件轰动性的大事,李政道、杨振宁提出的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首次被吴健雄等人的实验所证实。那一年陆埮正在读大四,学校阅报栏里天天都挂着关于杨振宁等人工作的最新进展,他每一次看后内心都很激动,充满了向往,他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更加高涨。

高能物理辟新天

1977年,陆埮听到杨振宁提出“粒子物理的黄金时代过去了”,于是他毅然抛掉辛勤耕耘了几十年的粒子物理成果,转向了刚成长起来的天体物理,开始研究新发现的脉冲星这种致密天体的性质,从此与茫茫宇宙打起了交道。

国内天文界前辈戴文赛先生慧眼识千里马,把陆埮聘请到南京大学天文系,让这个科研人才从“学术荒野”归了队。1981年陆埮晋升为教授,1982年起他开始招收研究生,1984年他又成为博士生导师。此后,陆埮带领着他的学生从事高能天体物理,特别是伽马射线暴和致密星物理方面的研究,进而逐步建立了一个蜚声国际的伽马射线暴研究团队。

1984年,陆埮与他的学生王青德在国际著名物理刊物《物理学快报B》上发表了题为“中子星核心振荡的阻尼效应”的论文,这一论文在国际上得到广泛和持续地引用。

1997年,伽马射线暴余辉的发现又成为当年世界十大科技成就之一。按照标准模型,伽马暴被认为产生于一个以极端相对论速度膨胀的火球。陆埮以高度的敏感性和深刻的洞察力,及时抓住时机,冲进了该研究领域的最前沿。1998年,陆埮和他的学生通过研究发现,这种火球膨胀在几天、至多几十天后会大大减速,转入非相对论膨胀阶段,而余辉的可观测时间往往可以持续若干月甚至一年以上。

2012年,由于陆埮对中国天文学的杰出贡献,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将1998年2月23日发现的、获得国际永久编号的第91023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陆埮星”。但就在2014年12月3日,“陆埮星”再一次划过天际时,人们却再也见不到“奇异星”的身影了。

陆埮的逝世,引起了中国乃至世界天文学界的无限哀思。然而,当我们回顾他的一生时,却能感受到这颗“奇异星”的光和热一直在延续着。陆埮所代表的科学精神,和他的传奇人生经历,将永远启迪后人。

猜你喜欢
伽马射线杨振宁天体
杨振宁百岁生日,我们欠他一个道歉
百岁杨振宁的长寿秘诀
测量遥远天体的秘籍
太阳系边缘悬浮着神秘天体
杨振宁的放弃
“万有引力和天体运动”测试题
放弃也可以成就人生
伽马射线暴,射杀宇宙生命
伽马射线波段的地球与天空
现代天文学如何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