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系也是有边界的,但是你知道有多宽吗?
近日,英国科学家的一项新研究指出,银河系宽约190万光年(1光年约等于9.46兆千米),这一数值有助于科学家们更好地估算银河系的质量,以及有多少个星系与银河系“共舞”。
天文学家早就知道,银河系中最亮的部分是呈薄煎饼状的恒星盘(太阳系就身处其中),其宽约12万光年,恒星盘之外是气体盘。一块巨大的暗物质光晕包裹着这两个圆盘,并延伸到远远超出它们的范围之处。但由于这个暗晕不发光,因此科学家很难测量银河系的直径。
现在,英国达勒姆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艾丽丝·迪森及其同事利用银河系附近星系,找到了银河系的边界。他们的最新研究显示,银河系的精确直径为190万光年,误差不超过40万光年。
他们希望未来能通过发现更多附近小星系,来进一步确定银河系边缘的位置。
日前,《自然》发表的一篇论文描述了一种像鸟一样的恐龙,这种新物种由中国地质大学的邢立达教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邹晶梅以及美国洛杉矶县立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路易斯·齐亚佩等人发现。研究人员通过保存在琥珀中的一块颅骨将其鉴定出来,它可能代表了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小型中生代恐龙,研究人员将其命名为宽娅眼齿鸟(广义的恐龙包括鸟类)。
小型动物由于比较脆弱,一般不会保存在其他沉积物中,故此次发现为理解小型动物的软组织和骨骼结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线索。
这块琥珀发现于缅甸北部,大约有9900万年历史,最初发现者为名叫宽娅的女性收藏家。琥珀中的颅骨保存完整,喙后长度仅7.1毫米,与现存的最小型鸟类——蜂鸟大小相当。颅骨上可见一巨大的眼窝,类似蜥蜴的眼睛。眼窝开口窄,只有少量光可进入,这表明该物种适应白天活动。其上下颌有大量利齿,研究者估计下颌每侧各有29至30颗。这意味着宽娅眼齿鸟体型虽小,却是一种捕食者。硕大的眼睛与密集的牙齿正是“眼齿鸟”一名的由来。它可能以小型节肢动物或无脊椎动物为食,这一点跟与它体型相似的现代亲属蜂鸟不同,后者没有牙齿,以花蜜为食。
近日,一项新研究证实,南半球的异常大气现象正在因臭氧层空洞缩小而恢复正常,原本受异常干旱所苦的地区将能恢复多雨的天气形态;至于那个长年存在于南极洲上空的臭氧层破洞,也将有机会于本世纪中叶完全“愈合”。
为避免工业产品中的氟氯碳化物继续破坏地球臭氧层,联合国会员国在1987年签署了《蒙特利尔议定书》,逐步禁用氯氟烃。议定书签订10多年后,科学家发现高速气流向南漂移的行为忽然在2000年左右停止了;2019年,科学家更是欣喜地发现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面积已缩至1982年以来的最小值。
现在,由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地球系统研究实验室科学家安塔拉·班纳吉领导的团队,利用各种模型进行计算机模拟后发现:南半球高速气流的南移行为停顿下来甚至略有逆转,其驱动力并非风的自然变化,而是由于臭氧层恢复“健康”。
但该团队也带来另一个不幸消息——温室气体排放对大气高速气流的影响,与臭氧层破洞造成的威力差不多大。换句话说,如果二氧化碳排放继续增加,那么高速气流将会再次南移,大洋洲等地的多雨地区将再次面临干旱。
一名因遗传基因而失明的患者,日前在美国奥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凯西眼科研究所接受了 CRIPSR 基因编辑技术的手术。这是全球首个在人体进行 CRISPR 基因编辑的案例。
此名患者患有莱伯氏先天性黑蒙症。由于基因变异,此种先天疾病的患者身体无法产生负责将光线转换为大脑讯号的蛋白质,他们通常仅具有部分视力,出生数年后视力逐渐失去。由于此病变异的基因组太大,无法通过传统方法治疗,因此医疗团队使用了 CRISPR 基因编辑技术,试图对相关细胞的基因组进行编辑,使其能正常产生上述蛋白质。医疗团队认为,至少要十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细胞修复成功,才能恢复患者的视力。在先前的动物实验中,该团队成功修复了近一半的细胞,故许多相关领域的学者预测这次手术的结果将相当乐观。
梁炎新老师(本期特约点评嘉宾):陈彦伶、农雨泉两位同学的字体取法颜体,陆尚泽同学的字体貌似取法赵体,都写得一丝不苟、端正平和,行筆自然,各显特色。农雨泉同学强调了横线统一的斜势,突出了字势的“险”。陆尚泽同学的字流畅秀美,空灵通透,用笔率意。陈彥伶同学的作品更显浓厚纯正的颜体味,线条厚重有气势,整体面貌气韵统一,结构稳定,颇有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