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初的写作

2020-07-14 06:51沈乔生
青春 2020年6期
关键词:农场上海小说

沈乔生

题目写下了,却不知道该如何界定,我初中二年级时写大字报也能算写作吗?如果不算写作又能算什么呢?

事实很清楚,当时出身黑色家庭的都要造老子老娘的反。要命的是,就像数学函数会变一样,这个也会变,今天说是黑五类,明天却说是黑七类了,范围扩大了,让人茫然不知所适。不过,话说回来,凡是家庭出身带黑的,不管是五类、七类、九类,哪个敢不识相?

哥哥们从大学回来,召集底下的弟弟妹妹,低声商量,看来这一关逃不过了,样子总要做的。不过,你要做样子,伤心的一定是父母。但有什么法子呢?虽然是父子、母子关系,但造反形势在那摆着,只好大难临头各自飞了。

尽管外面的形势一片红火,但我们还是有点像做贼。幸好父母都没有回来,我们恢复了活力,嘁嘁促促,像一伙快乐的小蟑螂。因为我小时候是学毛笔的,所以由我执笔。怎么写呢?哥哥说,不能不写,也不能写得太严重。众兄弟姐妹都觉得对,于是你一句他一句,有的说,父亲看不起劳动人民;有的说,从小向我们灌输剥削阶级思想,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有的说,“灌输”好像太严重了,是不是改成“宣扬”?“宣扬”也蛮严重的,改成“散布”吧。

现在想来有点奇怪,大家一边说,一边嘻嘻哈哈,好像是在做游戏,搞幽默,其实是在减轻心里的负担。

我握一支毛笔,也不动脑筋,大家讲一句,我写一句。心里反而在琢磨毛笔字,8岁开始学书法时,母亲让我学柳公权,我却喜欢上了颜真卿。我一边写一边想,现在写的字像颜呢,还是像柳?

大字报写好了,二版《人民日报》那样大,贴在后门上。刚贴出去就有人围过来看,叫起来,快看,这家人贴他们老头子的大字报!

我们飛一样逃回来,关紧后门,再也不敢出去。

父亲回来了,他看见了,脸色凝重,腮帮一边鼓起,像牙齿痛一样。母亲也看见了,不响。

等到“文革”的烈焰小了许多,一次在饭桌上,父亲放下筷子,说,自然灾害辰光,我和你们妈妈天天想着要给你们吃好,你们在长身体,吃得不好要亏一生的。你们妈妈一直跑到七宝去,问农民买高价肉、高价鱼给你们吃,谁想到脑子吃坏了!

我们面面相觑,没有一人说话。

三年后,我下乡到了农场,黑龙江有漫长的冬天,没有事情可做。好多人打牌、下军棋。我偶然玩玩,大部分时间用在写作上。放一只箱子在炕上,盘起双腿,成一只龙虾的姿势,就可以写了。

不知哪里来的热情,一口气写下《雪原扬鞭》《开渠新歌》等作品,也不知道算不算小说,当时三突出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我不过是依样画葫芦。身边的朋友看了,惊奇了,咦,这个人还会写小说,于是就拿了去看,还蛮好看,写的是农场里的事,我们上海知青是主角。我探亲时还带回上海去,给儿时的伙伴看。伙伴看了,噢,你在黑龙江是这样的。天真冷,吐一口痰,到地上就是冰。还有不少劳改犯,发配到那里去了。就这样慢慢传开了,好多人都知道,七星泡农场十一分场有个写小说的上海人。

说来也是奇怪的,舞文弄墨有风险,不是不晓得,我耳朵都听出老茧来了。前面那么多写文章的人被打倒,上吊、跳楼、投湖,不是看不到。我怎么还像着了魔一样去写?而且没有一分钱的稿费。只能说,出鬼了!

接下来的变化是我没有料到的,大概是农场宣传科头头看到我的小说了,粗粗一读,不错。于是,一纸调令过来,调我到宣传科工作。我大吃一惊,又有说不出的欣喜。从此,我脱离苦海,不用参加大地劳动了,也算开始了职业写作,开始了我逍遥自在的一生。谁说写小说没有好处,这个好处够大了。

不过,我还是不明白,七星泡农场是个大农场,前前后后来了近2万名知青,哈尔滨、上海、天津,老高中多得很,家庭出身好的多得很,会写的人也一定不少。偏偏头头看了我的小说,也不管我出身资产阶级,就能发出一纸调令?这真是稀奇。看来,我的头头那时思想已经够解放了。

不过,我又是一个骄傲的人。我这人笔头子特别快,往往总场开一个有线广播大会,我就握一支笔在边上,他这里会议刚开完,我那边报道文章也已完成,立刻送往广播站。

宣传科还有几个笔杆子,但他们写文章的速度无法跟我比,我这个特点很快被人发现了,就有人吹捧我。一次吃酒,有人当场说我是作家。

我却摇头,说,写这狗屁文章就能算作家?这作家也太好当了。你抓一条狗来,把笔绑在它爪子里,放一根肉骨头在边上,它也会写作。现成的套路,在“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在场党委和各分场党总支的领导下,广大农场职工战天斗地……过两年,只要改一句话,用“反击右倾翻案风”替代“批林批孔”,没有一点问题。我记得,听的人都翻白眼。

等到酒醒来,我仔细一想,极度恐惧。我说了什么混账话,要是被人告发了,这辈子不就交代了!

我连忙去找一起喝酒的人,偷看他们神色,还好,似乎没有异样,我慢慢把喉咙口的话咽回去。三天过去了,没有人去揭发,那桌人都厚道。我安然无恙。

人都是不满足的,写通讯稿算什么,太容易了。我的志向是写小说。当时全国只有一家文学刊物——《朝霞》,是我的老家上海办的,实质是“四人帮”掌管。一次,有个知青告诉我,刘征泰是她的邻居,刘的爸爸和她的爸爸都是上海科学院的专家,是同事。

我听了又惊又喜,那时刘征泰写了《英王陈玉成》,如日中天。我看过,十分佩服。我忙说,能不能把我的小说送他看看?她说,可以啊。于是,我的小说就通过这条渠道送给了刘征泰。

前几次都不成,后来有一篇,刘说还可以,送到《朝霞》去了。我就有点兴奋,过了一些日子,又告诉我,留用了。我更加兴奋了,心里就想,什么时候能登出来呢?谁知道盼星星盼月亮,盼来了“四人帮”粉碎,《朝霞》停刊。我知道泡汤了,当时是手写的,也没有留底稿,也无处去寻,就当作废了。虽然是个打击,但“四人帮”粉碎了,是个大好事。

不知过了多久,一天,忽然有个老先生敲我家的门。他姓范,长得慈目善眉,说了原委。“文革”结束了。重新成立上海美术出版社,一时间哪有稿子,老范几个只好到被封门的《朝霞》去找,翻了几只麻袋,就翻到我的稿子。前后一看,写得不错,最重要的是没有斗“走资派”,写的是仓库保管员和盗窃分子作斗争,这没有问题,正等米下锅,要我马上改编成连环画。

我悲喜交加,这稿子大难不死,劫后复生。幸亏我当时回上海探亲,要不然他也找不到我。我马上行动,连夜改起来。范先生告诉我一个道理,叫大饼和花卷,大饼的芝麻是撒在面子上的,而花卷的葱花是卷在里面的。连环画就是要做花卷。毕竟不是很难,很快就改好了。那天范先生看过稿子,在我肩上拍一下说,大功告成!

等我考进大学,到华东师大报到,连环画《长青松》刚好出版。第一版印30万册,不过当时都这样的。

大学二年级时,1980年,我写了中篇小说《月亮圆了》。写两个年轻人,少年时是好朋友,“文革”来了,一个出身资本家,受到歧视;另一个的父亲是干部,变成了走资派,也受到冲击。两个人由此成了敌人,一起到了黑龙江,偏偏分到一个分场,到了草原上,就两个人在一起,放牛放羊。这里有点我的生活影子。两人之间没有语言,你喜欢那头小母牛,另一个就把它打得遍体鳞伤。另一个人喜爱一只鸟,我就把它连笼子一齐塞进火炉里。草原上的月亮似乎从来没有圆过,弯弯尖尖的,像秤钩钩住了人的心。后来,来了一个女孩子,叫小茜,她可爱,善良,用真情和友爱化解了他们之间的敌意。在严酷的斗争之后,月亮圆了,它皎洁的光辉宁静地照耀着草原、森林、河流……

写完了,我交给班上的同学郏宗培,他是我的福星,几十年来都如此。前后关照过此篇小说的有江曾培、邢庆祥、张森、谢泉铭、左泥、章惠琴等编辑前辈。因为当时的小说并不多,所以我这个年轻人就有这份幸运。

不过,过程比较折腾。当时上海文艺社没有刊物,就让我改成长篇小说,出单行本。原来小说只有5万多字,要拉长到10多万字,可是,前半部只有两个人物,后半部加上小茜,也只有三个人,场景始终在草原上,难度不小。我只得挖空心思,乱搔头皮。改来改去,终于有13万字了,一读,自己都觉得水分太多。就这时,《小说界》创刊了,可以拿到刊物上去发表,又让我缩短,改成6万多字,发在创刊的第二期上。

那时我读了许多诗,所以这篇小说富有诗意,也挺优美的,受到许多青年读者的喜爱,我收到不少读者来信。但是,我心里总有不平。当时文坛上都是抨击“文革”,揭露残酷的迫害,而我的小说却写了敌对方之间的谅解和宽容,大部分中国人还想不到这个,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也是正常的。

两年后,我写了第二部中篇小说《苦涩的收获》,写当时高考恢复后的大学生,这部小说挺写实的,有我自己的深切体会。

没想到题目出问题了,看三审的人说,收获怎么能“苦涩的”呢?苦涩两个字,有点阴暗。当时大概是反击什么风,三审的总编就十分谨慎。编辑跑来告诉我,我叫苦不迭,把“苦涩的”三个字拿掉,就变成了收获,这有点不像样,而且跟那家老牌刊物重名了,也不好。

幾个回合下来,编辑就对我实话实说,看来不行,名字不改,有可能小说通不过了。

我想想算了,不过是个名字,登出来最要紧。收获就收获,我们不苦涩了。

第二年,《小说界》评首届作品奖,通知我,说我的《收获》得奖了。我又惊又喜,这可是我人生第一次得文学奖。以前也算得过奖,是在农场,当上劳动模范,得到一朵纸折的大红花。

我那时已到南京工作,去上海领奖才知道,原来候选篇目中没有我的《收获》。但是评委看下来,对候选作品均不满意。这时,评委之一、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吴中杰先生说,他的女儿也在复旦读书,她看了刊物上的《收获》,觉得好,她的很多同学也看了,也都觉得好。他的女儿就推荐给爸爸看,吴中杰先生看了,也觉得很不错。听他这一讲,会议主持人叫人把这部小说找出来,给每个评委两小时,当场看,当场发表意见。居然都觉得好。

就这样,我的《收获》因了复旦一个女生的关系,侥幸获奖。那届中篇奖就两个,另一个就是日后写出《白鹿原》的陕西作家陈忠实。几天接触,他的朴实、诚恳,和对写作的专注,给了我深刻的印象。

那次,我们一起坐了游轮,畅游黄浦江,风和日丽,极目远眺,江上百船竞发。一起畅游的有邓友梅、李国文、鲁彦周、陈忠实、陈村、汪浙成等作家,还有江曾培、郏宗培、邢庆祥、魏心宏等编辑同仁。

后来出小说集子,我又把题目改回来了,还是苦涩好。苦涩的收获。人生能有多少事,不带一点苦涩呢?

猜你喜欢
农场上海小说
上海电力大学
农场假期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农场
一号农场
丰收的农场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