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惠卿 云海
酒,是一种非常奇怪的东西。中国人的一生,初生时有“三朝酒”,年老后有“寿酒”,祭奠死者有“丧葬酒”。送别壮行时“劝君更尽一杯酒”,愁苦悲伤时“举杯消愁愁更愁”,逢年过节时“碧井酴酥沉冻酒”。“无酒不成席”,漫长的华夏文明史,从来没有哪种非生活必需的饮料,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里始终占据着如此重要的位置。
“杯小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在中国文化里,酒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是连接天、地、人的介质,也是沟通人际关系的桥梁,被人们赋予许多社会和文化功能。由此,不同时空会有不同的酒风酒俗,不同的酒会酒宴会有不同的交际辞令,而以酒为媒,无数名人雅士也在历史的长河中,掀起了朵朵美丽的浪花,供后人评说。
霜林对饮图 清 石涛
“凡治人之道,莫及于礼”,而“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喝酒这种事,貌似将酒倒进嘴巴、咽到肚里就可以,但在中国古代社会的礼法秩序里,却不是谁都会的。只有按照规矩喝,才算是会喝酒,也只有符合规矩,有些酒才能喝。
中国有着无比丰富的节日文化,而酒在其中往往扮演着戏份颇重的角色。譬如,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春节,该喝什么酒呢?按早期的风俗,除夕这天应饮椒花酒。东汉《四民月令·正月》有载:“正月之旦(正月一日)……子、妇、孙、曾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因为椒花有香气,冬天泡酒喝还可以暖胃。
雍正十二月行乐图之四月流觞 绢本设色 188.2×102.2cm 清 故宫博物院藏
红楼梦之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据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至南北朝时,“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于是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屠苏酒”。传说这种可以辟邪的酒是东汉神医华佗的发明。将大黄、乌头、白术、桂心等药材装进三角绛囊,除夕夜悬于井水中,大年初一时取出与酒同煮,屠苏酒乃成。与其他酒的饮用次序正好相反,喝屠苏酒是从最年少者起,到最年长者止。《玉烛宝典》的解释是:“少者得岁,故贺之;老者失岁,故罚之。”苏辙就曾在诗中感叹:“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
端午节也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古代人认为农历五月五日是一年中阳气最盛之时,也是阴气将尽之日,正值阴阳消长的转换期,需喝菖蒲酒辟邪祛瘟。菖蒲是一味名贵的药材,对治疗风寒、胃病等有很好的疗效,饮用菖蒲酒有利于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从明代开始,端午节又有了饮用雄黄酒的传统。雄黄酒除了能消毒灭菌,还能防毒虫,《白蛇传》里的白素贞就是被此酒逼出了原形。除此之外,古人在端午节还喝蟾蜍酒和夜合酒。蟾蜍酒有辟毒的功效,夜合花则有安神的效果,饮用夜合花泡制的酒,可以防止失眠。
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人的重阳佳节。重阳节早在西汉时期就已形成,并有了登高、喝菊花酒、佩戴茱萸等风俗。顾名思义,菊花酒是由菊花酿制而成的酒。汉代人每到菊花含苞待放的时节,都要采集菊花,将之与粮食一同酿酒。待到来年重阳节时,正是“黄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不胜快哉。
文饮图 纸本水墨 23.3×77.2cm 明 姚綬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古人云:“ 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国家大事中,酒同样不可或缺。不论是王家宗庙的祭献,还是民间私家祀祖,祝祷之后,必以酒酹地。如果祭祀的是江河湖海的神灵,就将酒洒入水中。当然,酹酒也有一定的程式,绝非一泼了之。祭祀者必须心存恭敬严肃之意,口中默念想要对神灵或祖先说的话。然后先将酒洒出去三个点,再将余酒洒成一个半圆形,在地上最终酹成三点一长钩的“心”形痕迹,以示心献之礼,这也是农人所谓的“心到神知”。
需要喝酒的场合那么多,难免会有人迟到。如此一来,罚酒是难免的。而罚酒这一风俗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据《韩诗外传》记载,齐桓公宴请群臣,规定“后者罚饮一经程(一种容量很大的酒器)”。相国管仲恰好迟到,但因酒量有限,喝了一半就把剩下的倒掉了,并解释道:“与其弃身,不宁弃酒乎!”齐桓公听了也觉得很有道理,并没有追罚管仲。
见贤思齐,饮酒最紧要的原则还是“适可而止”。否则,一朝发起酒疯,什么规矩、体统,也就都无法顾及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酒逐渐在礼法的缝隙中找回了自己本应有的意趣,那就是“助兴”。若闷头干喝,很快就醉了,也不能形成热烈活络的气氛。于是,宴饮时佐酒助兴的酒令等游戏应运而生。
酒令一般是由酒客推选同座中的一人为令官,其他人听令官“发号施令”,轮流依照规定方式游戏,违者罚酒,或按令喝酒。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投壶游戏、秦汉之间的“即席唱和”等都是一种酒令。但游戏一旦发展为具有强制性和约束性的规则,游戏也就变成一种轻松又严肃的文化现象。西汉时,吕后曾大宴群臣,命刘章为监酒令,刘章请以军令行酒令。席间,吕氏族人有逃席者,甚至被刘章挥剑斩首。
金龟背负《论语》玉烛筹筒唐 江苏省丹阳县丁卯桥出土供图\汇图网
铜投壶通高57.8cm 口径9.8cm 清乾隆 故宫博物院藏
唐宋是中国古代最会玩的朝代,酒令当然也丰富多彩。白居易便认为“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明清时代的酒令更上一层楼,变得五花八门。清代俞敦培整理的《酒令丛钞》集各酒令之大成,将其分为古令、雅令、通令、筹令四类。今人何权衡等则在《古今酒令大观》中把酒令分为词令、诗语令、花鸟鱼虫令、骰令、拳令、通令、筹令七类。
简单地区分,酒令有俗有雅。拳令是俗令的代表;雅令即文字令,通常在文人雅士之间流行。如果以是否有物质工具辅助为标准,酒令还可分为物质辅助性酒令和非物质辅助性酒令。前者如投壶令、曲水流觞令、筹令、骰子令、猜枚令、拍七令、酒胡令等。后者如歌舞令、赋诗令、划拳令、文字令等。
投壶令的历史最悠久,是由礼射演化而来。投壶时,要求执箭者站在一定的距离之外,将一定数量的箭支射入特制的箭壶中,以投中数量的多寡定胜负,寡者罚酒。西晋文学家左思就曾在《吴都赋》中记载“里宴巷饮,飞觞举白,翘关扛鼎,拚射壶博”的盛况。至唐宋时,雅令兴起,投壶令渐衰。
筹令是酒令中的重头戏。古代没有计算器,一般用竹木削制成筹来运算。后被引用到酒宴上,成为酒筹。从唐代开始,筹在饮酒时就有了两种用法。一种仍是用以计数,白居易“醉折花枝作酒筹”中的“酒筹”即为此类,而这种意义的筹在后代的酒间游戏中仍可见用。另一种则比较复杂,人们在银、象牙、兽骨、竹、木等材料制成的筹上刻写各种令约、酒约。行令时宾客按顺序摇筒擎筹,再按照筹上的令约和酒约行令饮酒。1982年,江苏省丹徒县丁卯桥出土了唐代金龟背负《论语》玉烛筹筒一个,其中有酒令筹50枚。这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筹令。
投壶图 纸本设色 179.4×94.3cm 清 任伯年 中国美术馆藏
赋诗令是雅令的一种,源于先秦时期,诸侯会盟时在酒宴上“赋诗言志”。当筵赋诗,不仅能活跃酒席上的气氛,还能彰显自己的才华志向,赋诗令因此备受文人雅士钟爱。汉武帝就曾和朝中的大臣们在柏梁台饮酒作诗,每人依次作一句,都用相同的平声韻脚,连缀成一组诗,被称为“柏梁体诗”。
文字令也是为读书人喜爱的一种雅令,种类很多。《镜花缘》记载了一则字体象形的酒令。“春辉道:‘我说一个“甘”字,好像木匠用的刨子。……施艳春道:‘我说一个“且”字,像个神主牌。褚月芳道:‘我说“非”字,好像篦子。……妩儿道:‘我说“母”字,好像书吏帽子。”此外还有字体增损令、数目令、成语接龙令、声韵令等。
饮乐宴图 绢本设色 29.8×763.3cm 清 樊圻 美国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中国人对酒有一种执念,觉着酒入心扉,真情自现。所谓“酒后吐真言”“酒品见人品”……虽然未必如此,但酒席酒宴那么多,古往今来总会发生些人与酒不得不说的事,有道是“自古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许多人可能不相信,至圣先师孔子也是酒中豪杰。据《十国春秋》记载,“文王饮酒千钟,孔子百觚”,足见其海量。相传孔子曾带着子路由曲阜前往鹿邑拜见老子。师徒二人风尘仆仆地走到鹿邑后,忽闻异香扑面而来。循着香味到了枣集村,发现这里果然是酒乡。孔子遂命子路去打酒,两人开怀畅饮至月沉西天才作罢。第二天日上三竿,师徒二人方从梦中醒来,却依旧昏昏然不知身在何处。凉水洗脸后,才记起昨晚饮酒之事,感觉沿途疲惫一扫而光,似达天人合一之境界。孔子忍不住感叹道:“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连一向唯礼是从、言行谨慎的孔子都抗拒不了美酒的诱惑,况余者乎?
酒德颂 绢本 24.5×245.7cm 明 董其昌
只不过,大多人做不到饮酒“不及乱”,甚至有人饮酒只为一醉。譬如刘伶。身为“竹林七贤”之一,留下《酒德颂》传世的刘伶,可以说一生与酒结缘,几乎算是生死与共,无酒不能生存。妻子看不过去他经常烂醉如泥,拿起榔头把家里的酒缸砸碎,哭诉着劝其戒酒。刘伶虽然一脸严肃地应承下来,却坦陈自制力太差,需要神灵庇佑,让妻子赶紧去买供品。结果等酒肉摆到桌上,他跪下誓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待他妻子再来看时,刘伶早已酩酊大醉。
碧玉太白醉酒水丞高4.7cm 长9.3cm 宽6.9cm 口径1.35cm清 故宫博物院藏
以“醉”留名的还有“醉翁”欧阳修。被贬滁州后,他时常纵情山水,某日在琅琊山恰逢一老者,二人相谈甚欢,引为知己。兴致颇高的欧阳修命人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凉亭,以便与友人在此聚会,饮酒赋诗。这新修的凉亭就是大名鼎鼎的“醉翁亭”。“醉翁亭”里雅事多,欧阳修的友人智山有一次曾寻他到亭外,见之醉眼蒙眬、面红耳赤,忙上前问道:“太守为何醉成这样?”似醉非醉的欧阳修哈哈大笑道:“我哪是醉了,百姓之情可醉我,山水之美可醉我,这酒如何使我醉?偶有醉时,不过是以酒浇愁,自作糊涂罢了。”说完又自斟一杯,一饮而尽。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酒之趣又上升到了一个新境界。
有名士自然少不了名酒。杜牧有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关于诗中的杏花村到底在何处,众说纷纭,但盛产汾酒的只有一个山西省汾阳县东北15公里处的杏花村。杏花村被称为中国酒界的“活化石”“常青树”。早在15 0 0年前的魏晋南北朝,这里的酒就因清香纯正、甘醇爽口被列为贡酒。到了唐朝,经过“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这里更以“杏花村里酒如泉”“处处街头揭翠帘”而成为酒都。李白也曾来此畅饮杏花村酒,清代的《汾阳县志》还特地以诗记之:“琼酥玉液漫夸奇,似此无惭姑射肌。太白何曾携客饮,醉中细校郭君碑。”
李白醉寫图 111.4×42.7cm 清 阙岚 上海博物馆藏
花坞醉归图绢本设色 23.8×25.3cm 南宋 佚名 上海博物馆藏
人物故事图册之李白醉归图 元 刘贯道
李白除了被公认为“诗仙”,“酒仙”之名也绝非浪得虚名,因他而声势更壮的名酒有很多。譬如“太白酒”,产于陕西省眉县金渠镇,本以“金渠酒”之名誉满秦川,历史更是可追及周代。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奉诏从西蜀经褒斜道赴长安,路过眉县,即开怀畅饮金渠酒,并对之赞不绝口,酩酊之中吟唱出千古名篇《蜀道难》。为了这份名人效应,后人不但在当地建造了“太白庙”,还把酒改名为“太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