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微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十几次提到“养老”字样,强调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居家、社区和互助式养老,推进医养结合,提高老院服务质量”。对于农业人口众多、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的南阳市而言,筹谋新时代、新形势下的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我们须在压力中前行。
关键词:多元化 养老服务体系 老龄化 高质量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0)07(a)--02
1 构建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的重大意义
1.1 构建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是本市解决人口老龄化的主要抓手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不仅是本市适应经济新常态的一项主动变革,也事关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战略性问题。近年来,老年人对衣、食、住、行、医疗、保健、护理、精神消费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大。然而,南阳市在适老性住房改善方面,老年人专业医疗保健、护理服务方面,特别是针对高龄老人、失能老人的看护、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等都存在明显的供需失衡,无法满足老年人口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那么,如何指引本市养老产业发展,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多层次、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体系,这是现阶段我们亟需解决的难题,也是解决本市人口老龄化的主要抓手。
1.2 构建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是本市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力手段
人口老龄化是不可逆转,也是不可逃避的社会现实问题,不仅给家庭带来了繁重的养老負担,也严重挑战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比如养老金的发放、老年人福利设施和老年人医疗保障等,特别是由政府主导的“保基本、兜底线”的养老服务面临较大财政压力。人口老龄化是基本国情,但不应该看成一种负担,而需要把危机转化为机遇,所以我们应该换个角度来看待这个挑战。
现阶段养老需求旺盛,但是供给不足,养老产业市场潜力巨大,养老产业不仅不是所谓的夕阳产业,反而还是能够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发展洼地。因此,在本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经济竞争力的关键节点,我们要把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产业,作为有力的抓手来推进。这不仅有利于加快本市经济发展提质增速,也能更好地增加本市第三产业的比重,重新塑造本市合理的产业结构布局。
1.3 构建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是本市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
众所周知,第三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和吸纳城乡就业的主要阵地,特别是伴随着家庭小型化、人口流动化,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将逐步弱化,这也使得社会化的养老服务将成为大家的必然选择。但是现阶段本市专业的、高素质的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缺口较大,难以应对快速攀增的老龄人口。因此,加快本市养老产业发展,大力培养养老专业人才,特别是吸纳农村外出务工青年回到家乡从事养老服务事业,成为双赢的选择。
2 南阳市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本市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不论老龄人口数量还是增长速度都比较迅猛,而且还伴随有高龄化、空巢化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58.0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数的15.41%。与此同时,全市区域之间老龄化程度差异较大,特别是农村空巢、独居老年人体量巨大。虽然近年来,本市养老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但是,仍然存在供需失衡、标准参差不齐、多元化的服务体系尚未建立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未富先老
“未富先老”是本市人口老龄化一大特点,随着老龄化加剧,养老金缺口不断加大、养老基础设施不完善、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水平还比较低等,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与目前养老资源短缺的矛盾将逐渐加剧。特别是作为中部欠发达的农业大市,2018年,全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20824元,远远达不到全国的平均水平,所以不管是本市财政,还是普通家庭都没有足够的财力来应对快速的人口老龄化。
2.2 未备先老
在快速攀增的老龄人口和快速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下,我们尚未做好充分准备。一方面,现有的养老机构设施不完善,绝大多数不具备老年人的康复治疗和护理,能真正做到医养结合的屈指可数;另一方面,本市公办与私立养老院供需失衡,质优价廉服务好的公办养老院一床难求,而很多位置偏僻的城郊养老院则是高空床率。不仅如此,现在随着人口的快速流动、家庭小型化,独生子女的“4-2-1”家庭结构,在客观上进一步弱化了家庭照顾老人的能力。特别是失能、独居、空巢老人群体的不断扩增,将进一步激发社会化的养老需求,而对于广阔的市场需求,我们的供给明显不足、不畅。
2.3 养老服务水平滞后、缺乏统一的养老服务标准
现在,南阳市还未制定出台关于养老服务行业的统一标准,很多的养老机构资质较差,能为老年人口提供的养老服务水平也十分有限。特别是针对老年人多发的慢性病、多发病也无法提供有效的医治。很多的养老机构是远离市区,如果出现老年人突发疾病,我们的养老机构尚未形成有力的应对措施,可以说是“医院不能养、养老院不能医”。
整体来看,就是南阳市人口老龄化体量巨大、发展迅猛、影响深远。但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准备明显不足、短板显著、矛盾集中。因此,必须全线作战、重拳出击、力争突破。
3 构建南阳市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的路径选择
3.1 提高认识,强化宣传,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业工作
南阳市自1998年正式步入老龄化城市行列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本市人口老龄化形势“十分严峻”,各级政府应增强紧迫感与责任感,明确认识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产业,不仅是本市适应经济新常态的一项主动变革,也是事关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战略性问题。因此,我们要把加快发展养老与健康产业,作为长期战略任务执行,作为重要民生工程来推进。
3.2 加强领导,健全机制,保障养老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
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中央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们要进一步放宽准入条件,优化市场环境,降低准入门槛,支持新兴养老业态发展。对此,南阳市要深刻领会,多从顶层高度对本市养老服务产业,进行制度化的安排,系统化的设计,更加清晰地明确本市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目标。
3.3 多措并举,多元发展,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1)发挥政府养老兜底机制。尽快出台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具体措施,加大对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对农村供养人员,切实提高供养标准,真正实现老有所养。切实解决好公办养老机构人员编制问题,办好公办、保障性养老机构。强化示范引领,依托本市优越的地理位置,建设一批集养老、医疗、养生为一体的专业化、品牌化的养老项目,发挥其示范引领的作用。
除此之外,对符合条件的民办养老机构,通过给予建设补贴,实现新建、改扩建和租赁,以此来增加的本市养老机构床位的有效供给。与此同时,立足南阳实际,充分发挥南阳地理位置优势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力开展养生养老产业体系建设,打响“健康南阳—颐养宝地”的品牌。
(2)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设项目,切实打通全市服务网络。实施居家养老示范工程,在县区、街镇,建立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在社区(村),设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通过典型的示范作用,打通本市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全面升级。探索江苏“虚拟养老院”模式,努力建设南阳市“12349”居家养老信息系统,真正实现居家养老。
(3)推进“互联网+”养老服务创新。发展智慧养老服务新业态。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与养老服务业的深度结合,创新养老服务模式。开发更加多元、精准的私人订制服务,例如:老年人的医疗服务(按摩、艾灸、检查血压血糖等)、慢性病恢复、紧急救援、物品代购等服务。借鉴新乡积分养老模式,推进养老服务信息共享,资源对接。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爱老、助老、敬老的社会风潮。
(4)积极推进医养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医养融合,对于现有的养老机构,一方面完善其医疗设施的配备问题,另一方面搭建平台,让养老机构与就近的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展预约诊疗、转诊转介,预防保健、家庭病床等服务。同时,政府要出台扶持政策,引导有条件医院,转型为老年病人康复中心、失能老人的护理院,走医养结合发展的路子。
(5)加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培养和引进养老服务专业人才,依托南阳医专、河南工院等职业院校师资力量,大力培养康复、营养、护理等专业的学生,培养一批專业护理人才;鼓励各培训机构,开展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培训,特别是针对高龄、失能老人的照护服务培训;加大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力度,大力引进专业社工,不断提升本市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技能和素质。唯有这样,才能使得南阳养老服务产业的从业人员,数量充沛、业务精良。
3.4 加强政策引导,用好社会资本办养老这支力量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支持民间资本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PPP等模式参与到本市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中来,逐步使民间资本成为发展本市养老服务业的主体。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居家养老服务企业实行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的经营,增加和扩大网点,提高养老服务的可及性。支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点引入社会组织和家政、教育、物业服务等企业,兴办或运营形式多样的养老服务项目。
目前,国家关于养老产业发展的政策密集出台,正在大力消除制约养老服务的体制障碍。随着养老服务市场的全面放开,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将为南阳老人提供幸福的晚年生活作出保障。
参考文献
李艳玲.“多元化”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相关探讨[J].金融经济,2019(09).
刘晓梅,孙苗苗.多元化视域下社会组织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角色浅析[J].社会保障研究,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