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涵方
[摘 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农村建设一直是国家的发展重点,要对农村人居环境进行改善,进一步提高乡村治理水平,实现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升农民的幸福感。本文主要探究川东北地区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促进川东北地区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生态保护;宜居乡村;川东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13-45-2
1 地区概述
四川省东北部地区简称川东北,其中包括达州市、巴中市、南充市、广安市和广元市5个地级市。川东北地区山地丘陵地形较多,农业生产以传统方式为主,效率不高,生态型发展方式开发程度低,个别偏远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随着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更多老百姓追求有机农产品和生态乡村观光旅游。川东北地区需要采取措施,调整乡村发展模式。
2 川东北地区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 自然资源开发
2.1.1 问题。川东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污染性开发较多,煤窑、矿洞破坏了植被,挖空了山地,塌方、泥石流时有发生,河流湖泊受到污染。而且川东北地区多山地地势,森林防护不便且人员少。
2.1.2 对策。设置休渔期,延长休渔期限,对违规行为从重处罚;调查河流、湖泊、森林、草原等具体地点的生物链,科学规划放生种类,救助濒危种群,逐渐修复生物链;全民参与植树造林,给予适当补贴鼓励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考虑各湖泊、河流、草原承载力,禁止在周围过度开发,将受影响程度降至最低;完善管网设施,禁止任何污染物排入湖泊、河流;建立天然林保护制度,对现有天然林加强保护,增加巡护员数量,配备无人机、防扑火器材等先进设备;设立生态建设示范区,起到引领作用,为其他地区提供参考;推行河长制、湖长制、院落长制,发动群众的力量进行监管[1]。
2.2 耕地资源利用
2.2.1 问题。传统耕作方式应用广泛,耕地利用率不高。山地地区耕地本就不多,部分农村为了提高产量,过度使用化学药剂和化肥,使土壤肥力降低、土地退化,破坏了土地资源。
2.2.2 对策。增加耕地轮作休耕试点地,保障农业生产,提高土地再生产能力,既能保障农产品供给,又能持续为农民创造收入;减少化肥的使用,防止对农田造成破坏,提高有机肥利用率;科研单位研发绿色化肥、药剂,利用于农田耕作;创新农田水田利用模式,建设鱼稻田、立体农田等。
2.3 饮水工程建设
2.3.1 问题。该地区村庄分布较为分散,有的在高山上,有的在峡谷中,有的在盆地里,管理上存在困难,部分农村饮水仍然依靠井水和自建储水设施,水质得不到保障,持续供水能力弱,到了枯水季节,有的地方还要节水使用,不仅不利于身体健康,还对农田生产造成了不利影响。
2.3.2 对策。根据农村距离城镇远近,在较近的村,通过扩容改造和水管系统延伸,连接城镇饮水网络,集中供水;在较远的村,修建小型分散的供水储水系统,配套污水净化设备,使村村喝上放心优质水。加强农村水质监测和净化,建设水质监测和不合格水处理系统,生产可饮用优质水,废水杂质用于农田施肥。
2.4 农村电网建设
2.4.1 问题。农村供电设施不齐全,承受载荷能力弱,到夏季用电高峰期,一些偏远地区存在亏电的可能,一旦遭遇恶劣天气,电力设备受到影响,还会停电。春节期间,返乡人员增多,用电量较平时大大增加,部分地区用电也会受到影响。
2.4.2 对策。因地制宜,在有风力资源的农村地区发展小型风能,建立风能发电站,为当地和周边农村提供电力供应;光照充足的地区,选择合适的地点集中建设太阳能,获得清洁电力;有河流且可开发水力资源的地方,合理规划布局,在不影响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建立小型水能站,保证农村电力供应[2]。
2.5 可再生资源利用
2.5.1 问题。川东北地区有的地处山区,交通不便,距离较远,缺乏统一的回收利用渠道,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不高。部分农村生产生活仍使用煤炭、木柴,不利用环境保护,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2.5.2 对策。支持建设农村天然气管网,改变农村用柴用煤气等情况,用上清洁安全可靠的天然气;比较偏远、条件不好的村,建设农村新型沼气池,利用沼气时保证使用安全;鼓励使用清洁煤,逐步取代传统煤;秸秆等不允许随意处理,统一收集,循环利用。
2.6 公路建设
2.6.1 问题。村道网络基本建成,但是,村道道路狭窄,通畅效率低,增加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指示标志设置不足,不熟悉道路的人员进入,可能会暂时迷路,没有充分发挥出村道的作用。
2.6.2 对策。完善农村道路网络,硬化拓宽乡村道路;加强村道安全生命防护设施建设,保障道路安全性;对旅游村、资源开发村、创新型农村的道路进行现代化改造,提升道路可通過性,加速农村发展;农村道路情况复杂,要多设置清晰明显的路标路牌;每个村在所属范围的道路关键位置安装监控设备[3]。
2.7 危房改造和安置
2.7.1 问题。农村许多人外出务工,家里留下老年人和小孩,房屋年久失修,抗灾害能力低,对居住者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威胁。
2.7.2 对策。农村统筹开展农房抗震改造,能改造的农房就改造,不能改造的农房进行重建,保证农民住房安全;异地扶贫搬迁安置,将村里各地的房屋拆除,选择交通便利、地势安全的地方集中修建农村聚居点,有利于农村土地的统一规划调整。
2.8 污水垃圾处理
2.8.1 问题。由于缺乏相应的垃圾回收站,农村垃圾往往随意丢弃,或者焚烧,对空气、土壤造成了严重污染。废水直接排放或储存在水池中,久而久之,污水会渗入土壤。
2.8.2 对策。根据实际情况,在农村建立多个垃圾分类处理设施,收集农村产生的垃圾,并进行科学分类,再转运到镇县一级进行无害化处理。按照村距离镇县的距离,比较近的村,将污水管道接入镇县管网,进行集中处理;比较远的村,建设小型污水处理站,实施自行处理。制定一套统一的资源利用指南,指导农村对可直接回收再利用的资源在本村回收,节省成本,保护环境[4]。
2.9 乡村宽带
2.9.1 问题。有的农村距离城镇较远,通信不方便,没有网络,消息闭塞,农民对新知识、新形势的了解不足,导致当地发展严重滞后。
2.9.2 对策。在較发达的村实现光纤覆盖,在欠发达的村实现宽带网络覆盖;边缘地区信号差,可搭建小型基站,保证村村有信号、有网络;在村里,光纤到楼、光纤入户建设,使农民能及时了解前沿信息。
2.10 农业生态产品开发
2.10.1 问题。农村的收入来源还可以更加多元化,提升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地区发展,仅仅依靠现有的方式还远远不够。
2.10.2 对策。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在保护的同时开发生态农村产品,带来绿色收益。发展山地立体旅游,开发山体攀岩、滑雪场、森林探险、湖泊湿地观光旅游、康养农业和休闲农庄等农业特色生态项目;在具有独特风景的农村地区,设定绿色乡村旅游线路,将多个村落串联起来,实现抱团开发[5]。
2.11 村民生态观念普及
2.11.1 问题。受传统思想的束缚,部分农村的村民思想不够开放,对生态环境保护能带来的经济红利认识不足,缺乏相关法律政策的引导。
2.11.2 对策。各级乡镇政府、村委会加大对生态保护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将入户宣传、定期宣传、广播宣传、宣传手册、广告宣传和法律宣传等方法相结合,做到人人都了解、都支持;举办乡村生态活动,在娱乐的氛围中了解生态保护对农村农民产生的诸多积极作用,村民也更易接受[6]。
3 结语
在川东北地区建设生态乡村,要坚持绿色发展、科学发展、创新发展,针对该地区的实际情况,适时适当地融入相关环保产业,在生态恢复过程中持续提高农村收入,将生态环境建设与农村经济建设并举,改善川东北农村地区的环境面貌,由落后单一的农村向生态绿色新农村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扬年.开展美好乡村建设,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J].工程与建设,2013(1):19-21.
[2]雷明.绿色发展下生态扶贫[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87-94.
[3]杨文静.生态扶贫:绿色发展视域下扶贫开发新思考[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12-17.
[4]周荣建.如何实现农村生活垃圾的有效利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4):56-57.
[5]海景景.乡村生态宜居问题探析[J].山西农经,2018(14):18,20.
[6]王夏晖,何军,饶胜,等.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思路与实践[J].环境保护,2018(3):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