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振兴是首要与关键,人才振兴是重要支撑。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学习共同体,有助于增强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参与度,提高其文化水平和生产经营水平;准确挖掘农民培训模式改进的切入点,有助于提升职业农民的培训效果。基于此,本文简要分析新型职业农民学习共同体培训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新型职业农民学习共同体培训模式的构建对策。
[关键词] 新型职业农民;学习共同体;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 F3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13-32-2
新型职业农民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主力军。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人。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把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活水”。基于学习共同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一种模式创新,利用学习共同体群体优势,可以形成共同发展愿景,激发他们培训的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质量。
1 新型职业农民学习共同体的含义及意义
1.1 新型职业农民学习共同体的含义
所谓新型职业农民学习共同体,是指新型职业农民因相似的行业种类、个性爱好或农业产品等共同话题,或是为解决某一问题或实现某一目标,以制度契约或心灵契约为纽带,借助一些平台、工具或机构主动参与团体学习活动,通过沟通交流、合作协商、共同分享资源等相互促进的形式,实现农民与农业共同发展。此类共同体以学习为核心,以农民发展与农业发展为终极目标[1]。新型职业农民联合起来组建学习共同体,不仅可以使学习对象规模化,而且可以节约职业技术培训师资和资源,在学习中相互切磋和交流,不断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学习热情及对知识的渴望,极大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1.2 新型职业农民学习共同体的组建意义
1.2.1 有利于激发培训对象的主体性。我国农民整体文化程度、知识结构、学习期望及综合素质相对较低,以往一直采取“被动性”“接受性”的培训模式,导致对农民群体的培训效果较差,其科学技术知识及操作水平也没有得到大大提高。加之农民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学习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学习共同体可以建立相互平等、情感融洽的学习氛围,也可以创造适合农民培训的学习环境,激发农民群体培训中带来尊重的感受和愉悦的内心体验,有效激发他们在培训中学习的“主人翁”地位。
1.2.2 有利于实现培训资源的融通性。学习共同体强调知识的广域性、情境性及真实性。在学习共同体培训环境下学习,农民群体作为学习者的个体知识与共同体的集体知识都被视为有效的、重要的学习资源。正是因为农民群体彼此之间在知识、技能、思维、情感和个性等方面存在差异,才会使共同体之间的知识互补、思想碰撞、合作竞争有了可能,即将个体知识转为共同体的集体知识、集体知识转为个体知识,群体间相互弥补、相互促进,使培训资源得到有效开发,不断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1.2.3 有利于塑造培训对象的学习力。如果说传统的农民培训是“授人以鱼”的输血方式,那么基于学习共同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则是一个“授人以渔”的造血过程。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每一个学习者都可以重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的不足,在培训过程中通过学习方案制订、信息收集、知识整理、对话协商、角色扮演和活动产品展示等活动,让每一个学习者都能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学习方式,按照工作要求和标准积极承担相应的学习责任和约定,加强培训对象学习能力培养和学习信息重建。
2 新型职业农民学习共同体培训中出现的问题
新型职业农民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在教育改革实践中已成为一种全新趋势与战略选择。但学习共同体毕竟是新生模式,起步较晚,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2.1 共同学习观念淡薄
虽然学习共同体可以创新积极向上、互帮互助的学习环境,但是仍然不能根本破解培训对象的“小农意识”,认为学习是读书人的事情,纯粹跟风学习会浪费生产时间。在学习共同体中,许多学习流于形式,或者学习动机不纯,被迫参与合作学习。农民对共同学习的观念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主动要求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2.2 社会信任合作不足
信任合作是农民学习共同体建设的前提条件之一。新型职业农民学习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与参与,需要彼此之间互相信任,才能使学习共同体长久地维持下去。但是,政府与农民之间、农民与农民之间、农民与社会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偏见和信任的缺失,有些农民目光狭隘,担心自己的利益会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冲击,不相信政府权威和执行力,也囿于缺乏长远发展眼光,投资在短时间内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进而产生信任危机,无法与政府、农民和社会各界的利益进行紧密捆绑。
2.3 共同体运行效率不高
农民培训并没有按照成人学习特点与规律,针对不同类型农民的需求进行培训,使培训对象(学习者)由“坐着听”转为“做中学”,能学有所用[2]。习得的知识滞后于职业劳动所需,没有真实体现其工作能力、劳动成果及培训的实效性。
2.4 共同体管理机制欠缺
首先,共同体组織结构不完善,缺乏分层管理机制。其次,学习共同体的相关制度建设缺乏条理性和权威性,制度的短期性造成结构松散、效能不佳及管理不畅。最后,缺少配套的激励机制。完善的激励机制应包含奖励激励(物质与精神奖励)、关怀激励(来自领导的关怀)、支持激励(对成员的尊重、信任与责任)与榜样激励(典型的示范效应)等,激励机制没有形成制度化,保障机制、评价机制也没有得到完善。
3 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学习共同体培训模式的有效对策
3.1 政府转变职能,建立信任机制
3.1.1 做好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政府主管部门要制定科学的顶层设计,对学习共同体这一有效的学习模式加强宣传,确保宣传的系统性、整体性、全局性、协同性和前瞻性。建立专职和兼职宣传队伍,通过宣传报道网站、农基站、关键位置拉横幅、电视台和自媒体平台等多种有效的载体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宣传,切实提高宣传覆盖面。在项目申报和审核、教学督导、评价体系等环节,修订并完善相关制度,进一步优化农民培训项目申请、办班申报、学员报名、办班检查、考试鉴定、补贴申报、查询统计和证书编印等计算机管理流程。
3.1.2 创新培训机制体制。做实过程督查,创新监管督导方式和优化评价考核办法。发挥职业农民学院的桥梁纽带作用,紧密对接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与各县级农民学校的沟通协调,形成学习共同体的组织合力。各农民培训基地进一步发挥培训主阵地的作用,健全管理机构、管理制度和专职管理队伍,配备良好的培训场所与设施,提高培训的规范性和成效。
3.1.3 加強宣传推广工作。在当前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开展过程中,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基础文化水平不同,导致农民本身的培训需求和面临的境况不尽相同。加强学习共同体的宣传推广工作,并结合学习共同体的相关政策及优势展开针对性解读,使广大农民群众更多地了解学习共同体及相应的培训内容,并能结合自身需求来选择培训内容和项目。
3.2 完善学习共同体培训模式
3.2.1 合理筛选培训对象。合理选择热爱农村地区和农业的农民群众,考虑群体知识结构、学习期望、思想个性等综合因素,合理进行筛选,并将他们作为当前农业生产和发展中的重要人才储备。
3.2.2 制订合理的培训内容。在实施培训之前,政府要充分结合农民培训的实际需求和困难情况,因地制宜开展调研分析,确定学习共同体急需补充的培训内容。根据地方经济产业、制约发展因素、教育培训扶持力度等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案。
3.2.3 培训形式要丰富多彩。构建新型职业农民产教融合学习共同体培训模式,对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鼓励政府与企业开展多元合作,搭建多样化的学习平台,以丰富学习共同体的培训形式。倡导现场学习与实训操作结合进行,重点搭建教学沙龙、课外互助学习小组、读书会、案例研讨、作品展示、专题论坛、课题研究小组及博客群,通过创设合作学习的氛围以提升农民群体学习的主动性。
3.2.4 组建专职的师资队伍。建立一支会沟通、懂技术、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的专兼职师资团队,如长期在生产第一线且有着过硬的技能本领的农业技术员等土专家,充分知晓生产中存在的难点、热点问题,并可提出解决对策和建议,真正解决农民生产问题。
3.3 建立合理的运行和保障机制
自愿、开放、合作、共享是学习共同体建构的基本原则。积极整合和统筹学习资源,运用网络技术创建网络学习协同平台,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学习共同体运行机制。根据不同类型农民的学习需求创新农民培育形式,建立融资机制、管理机制、动力机制、学习流动机制、学习成果转化机制、激励机制及评价机制,为学习共同体提供全方位的资源保障以及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进而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质量。
参考文献
[1]何超群,吴锦程.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学习共同体雏形分析[J].当代继续教育,2017(3):61-68.
[2]张亿钧,朱建文,李想.基于人力资本投资视角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8(24):165-169.
[3]宋连喜,李云飞.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制构建研究:以产教融合学习共同体模式为例[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54-5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