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薇
【摘要】 目的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106例脑梗死患者, 根据入院顺序奇偶数分为参照组与联合给药组, 各53例。参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联合给药组接受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临床治疗效果,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联合给药组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分别为(1.37±0.21)、(1.49±0.29)、(2.02±0.43)mmol/L, 参照组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分别为(0.96±0.19)、(2.02±0.49)、(3.61±0.69)mmol/L。联合给药组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高于参照组, 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低于参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给药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分别为(10.36±5.26)、(76.98±4.62)分, 参照组患者的NIHSS评分、ADL评分分别为(18.34±4.16)、(64.21±5.97)分。联合给药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参照组, ADL评分显著高于参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给药组总有效率96.2%显著高于参照组的75.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 采用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临床治疗效果, 可积极推广。
【关键词】 氯吡格雷;氟伐他汀;联合治疗;常规治疗;随机对照;临床疗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8.047
脑梗死又被称为缺血性卒中, 主要指脑部血液供给发生障碍, 由缺血、缺氧造成的脑组织坏死或者软化[1]。脑梗死的发生与脑血栓的形成有直接联系, 临床研究指出脑血栓的形成多为血管粥样硬化引起, 而血管粥样硬化与年龄、饮食习惯、精神状态等因素有直接联系, 近年来我国居民饮食结构不断变化, 老龄人口占比逐渐上升, 脑梗死发病率明显升高[2]。脑梗死发生后, 患者梗死血管供血面积越大, 其脑组织受损面积越大, 梗阻时间越长受损程度越严重, 临床主要表现为神经功能缺损, 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丧失。若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 有较高致死、致残风险。临床治疗中氯吡格雷为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常用药物, 其具有抗凝、溶栓效果, 药效经大量临床实验验证, 受广泛认可[3]。氟伐他汀为常用降血脂药物, 临床研究提示将其与氯吡格雷联合用于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为进一步验证此两种药物联合使用的临床疗效, 本文将本院收治106例患者纳入研究, 详细研究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自本院2017年4月~2019年5月接收的脑梗死患者中抽取106例, 所有患者满足《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4]内脑梗死相关诊断标准。根据患者入院顺序奇偶数分为参照组与联合给药组, 各53例。其中, 参照组男29例、女24例, 平均年龄(59.67±4.58)岁, 平均发病时间(34.59±4.97)h, 硕士2例、大专20例、本科19例、高中12例;联合给药组男28例, 女25例, 平均年龄(60.01±4.68)岁, 平均发病时间(34.81±4.39)h, 硕士1例、大专21例、本科17例、高中14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 2. 1 纳入标准 ①未合并影响此次检测指标的相关疾病;②未合并恶性肿瘤、肾功能衰竭、肝功能衰竭等疾病;③了解此次研究用药方案, 自行判断后愿加入医学研究;④经初步检查无绝对药物禁忌证;⑤治疗及护理依从性较高;⑥治疗前3个月内未服用任何抗凝药物。
1. 2. 2 排除标准 ①脑梗死面积≥20 cm2;②严重脑水肿;③验证临床治疗时发现其临床资料不全或不真实;④中途退出研究者;⑤患有典型精神疾病, 认知、思维、逻辑能力存一定程度障碍;⑥纳入标准未满足。
1. 3 方法 参照组患者入院即接受脑代谢改善治疗、脱水纠正治疗、颅内压降低治疗等常规治疗, 并给予患者阿司匹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J20171021), 100 mg/次, 1次/d, 口服。联合给药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患者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治疗, 氯吡格雷[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J20180029], 75 mg/次, 1次/d, 口服;氟伐他汀(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90179), 40 mg/次, 1次/d, 口服。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30 d。
1. 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 4. 1 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治疗30 d后, 组织患者进行血脂检查, 检测两组患者的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1. 4. 2 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评估治疗30 d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使用NIHSS进行评估, 此量表总计42分, 分值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反比。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采用ADL量表评估, 此量表总计100分, 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与分值呈正比。
1. 4. 3 临床治疗效果 临床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显效:患者意识清醒, 生活基本可自理, 肌力恢复良好, 生命体征基本平稳;有效:患者意识清醒, 需在家属协助下自理生活, 肌力有一定恢复, 生命体征趋于平稳;无效:患者意识模糊, 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 肌力未改善, 生命体征依然不穩定。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4 不良反应 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 包括消化不良、皮疹、腹泻等。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比较 联合给药组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分别为(1.37±0.21)、(1.49±0.29)、(2.02±0.43)mmol/L, 参照组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分别为(0.96±0.19)、(2.02±0.49)、(3.61±0.69)mmol/L。联合给药组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高于参照组, 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低于参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540、6.777、14.238, P=0.000、0.000、0.000<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ADL评分比较 联合给药组患者的NIHSS评分、ADL评分分别为(10.36±5.26)、(76.98±4.62)分, 参照组患者的NIHSS评分、ADL评分分别为(18.34±4.16)、(64.21±5.97)分。联合给药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参照组, ADL评分显著高于参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663、12.315, P=0.000、0.000<0.05)。
2. 3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联合给药组患者中治疗无效2例、有效18例、显效33例, 总有效率为96.2%;参照组患者的治疗无效13例、有效19例、显效21例, 总有效率为75.5%。联合给药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96, P=0.002<0.05)。见表2。
2. 4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联合给药组发生消化不良2例、皮疹1例、腹泻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 参照组发生消化不良1例、皮疹1例、腹泻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3, P=0.696>0.05)。
3 讨论
脑梗死主要指脑部由于各种原因发生的缺血、缺氧性脑组织坏死或软化, 本病的流行病学分析指出, 脑梗死为全球主要致死疾病之一, 属于致死率、致残率最高的心脑血管疾病之一[5]。在我国调查中显示, 脑梗死为导致老年群体残疾的主要疾病。在脑梗死的研究中指出, 本病发病率与年龄有直接关系, 随年龄的增长脑梗死的发病风险越高, 而目前我国处于老龄化社会, 脑梗死发病率较高。脑梗死发生后患者由于脑部神经功能受损, 诱使患者肢体功能、语言功能出现障碍, 导致其生活自理能力急剧下降, 因而除较高致死风险外, 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也是本病的主要危害之一[6]。
目前在脑梗死的治疗中, 常规治疗方案局限性较大, 临床疗效一般, 需探索新型治疗方案。氯吡格雷作为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常用药物之一, 属于二磷酸腺苷(ADP)受体阻滞剂, 患者服药后可与其体内ADP受体结合, 抑制纤维蛋白原与糖蛋白结合, 从而抑制机体血小板聚集, 在此药的药理研究中还有学者指出, 此药可抑制血小板生成, 减少其他激动剂对血小板聚集的诱导作用[7]。
氟伐他汀作为一种还原酶抑制剂, 可减少机体肝脏合成胆固醇, 为临床高脂血症治疗中的常用药物, 此药也可抑制动脉硬化, 改善患者体内微循环, 并有效降低患者红细胞体积、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等, 达到良好的血脂调节及抗动脉硬化作用[8]。一般患者服用此藥后, 其体内胆固醇代谢逐渐改善, 血浆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被迅速清除, 继而促使其血脂水平恢复正常水平[9]。此外, 近年来氟伐他汀的临床研究中又提出本品可使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功能正常化, 有效减少粥样斑块纤维毛破裂即血栓的形成, 在冠心病的治疗中具有良好效果。吴杏梅等[10]的研究中, 将氟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用于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 其与常规治疗进行对比, 发现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效果更佳,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更高, 评估患者生活质量显示为观察组的患者生活质量更高, 而整个治疗期间患者不良反应较少, 与常规治疗方案无明显差异。其研究结果与本次研究基本一致。本次研究中联合给药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更高、ADL评分更高, NIHSS评分更低,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更高, 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更低,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整体治疗较常规治疗更为显著, 而不良反应观察中联合用药组与参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此用药方案整体安全性较高。但此次研究样本量较少, 需从后续中进一步研究补充。
综上所述, 在脑梗死临床治疗中应用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进行治疗效果显著, 且整体用药安全性较高, 可为此类患者首选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刘瑞浩, 鹿晓君. 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治疗脑梗塞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7, 2(11):16-17.
[2] 马辉, 姚召. 脑梗塞治疗中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的实际效果.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7, 4(69):13620.
[3] 周福宜, 陈锦坤. 脑梗塞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的疗效分析.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7, 49(2):86-87.
[4]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1, 2(3):50-59.
[5] 谭钦峰. 氯吡格雷与氟伐他汀联合治疗脑梗塞的临床效果分析. 海峡药学, 2017, 29(9):192-193.
[6] 邵宝德, 赵学俊. 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 20(16):69-71.
[7] 罗园园, 李永林. 桂枝茯苓胶囊联合氯吡格雷对脑梗塞恢复期脑功能康复的影响. 陕西中医, 2017, 38(12):1639-1640.
[8] 董金华, 陆敏智, 苏春燕, 等.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护理探讨. 系统医学, 2017, 2(1):137-139.
[9] 沈萍. 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治疗脑梗塞的临床观察.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7, 28(8):66-67.
[10] 吴杏梅, 刘金瑶, 陈楚裕, 等. 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治疗脑梗塞的临床效果探析. 北方药学, 2017, 14(8):45.
[收稿日期:2019-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