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纪勇
【摘要】 目的 采用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 分析不同通气模式下的临床疗效。方法 64例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3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ST通气模式, 观察组患者采用平均容积保证压力支持下的通气模式。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气指标、pH值及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经皮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分别为(96.85±1.09)%、(77.87±1.29)mm Hg(1 mm Hg=0.133 kPa), 高于对照组的(92.32±1.05)%、(71.53±1.19)mm Hg;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为(50.10±1.28)mm Hg, 低于对照组的(57.63±1.85)mm Hg,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932、20.435、18.935, P<0.05)。治疗后, 观察组pH值为(7.51±0.24), 高于对照组的(7.20±0.1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61, 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8%(30/32)高于对照组的75.0%(24/3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67, P<0.05)。结论 采用平均容积保证压力支持下的通气模式有利于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病情康复, 血气指标改善效果好, 临床症状控制情况佳, 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 无创呼吸机;不同通气模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8.019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主要是由气道和肺部发生炎症引发的疾病, 炎症致使气道和肺部结构改变、黏液纤毛功能发生障碍性病变, 患者逐渐出现以不完全可逆性的气流受阻为特征的慢阻肺, 主要包含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两种疾病。慢阻肺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疾病, 一旦患上这种疾病, 死亡率特别高, 慢阻肺导致我国每年将近百万人丢失了性命。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在我国属于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 在临床上多发于40岁以上的群体, 且伴有呼吸不畅、呼吸困难, 对患者的通气功能造成严重损伤, 并威胁到生命健康[1]。由此, 给予患者无创呼吸机实施治疗, 加强血氧供应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不同的通气模式所发挥的效用不同, 本次实验选取了2019年1~12月收治的64例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经过专业的科室检查, 确诊其属于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 并需要开展无创呼吸机治疗。对比不同通气模式下实施临床治疗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64例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36例, 女28例;年龄40~77岁, 平均年龄(55.6±7.14)岁;病程2~9年, 平均病程(4.5±1.6)年。所有患者在入院后登记一般资料, 以便查阅和进行全面病情分析, 经过专业的科室检查属于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 并开展无创呼吸机治疗。患者自愿参与实验调查。排除了呼吸机禁忌证、有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以及基础资料缺失的患者, 实验得到了家属的同意。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32例。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实施无创呼吸机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ST通气模式, 观察组采用平均容积保证压力支持下的通气模式, 卧位或者半卧位, 在参数设定上则为:吸入氧气的浓度<60%, 每次增加2 cm H2O(1 cm H2O=0.098 kPa), 而气压初始则为6 cm H2O, 最大数值则为20 cm H2O。此外, 目标呼吸时间则为0.8~1.2 s, 初始时间则为2.0 s。呼吸频率则为12~16次/min。潮气量设定为6~8 ml/kg。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气指标(经皮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H值及治疗效果。治疗效果判定标准:显效指患者的呼吸状况平稳, 临床症状得到改善;有效则为临床指标和血气指标改善较好, 呼吸状况有所缓解;无效则为上述指标均未达成。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兩组血气指标对比 治疗前, 观察组患者的经皮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分别为(82.17±1.11)%、(62.66±1.21)mm Hg和(70.51±1.18)mm Hg, 对照组分别为(82.35±1.24)%、(62.55±1.25)mm Hg和(70.44±1.50)mm Hg, 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12、0.358、0.207, P>0.05)。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经皮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分别为(96.85±1.09)%、(77.87±1.29)mm Hg, 高于对照组的(92.32±1.05)%、(71.53±1.19)mm Hg;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为(50.10±1.28)mm Hg, 低于对照组的(57.63±1.85)mm Hg,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932、20.435、18.935, P<0.05)。
2. 2 两组患者pH值对比 治疗前, 观察组pH值为(7.18±0.12), 对照组为(7.17±0.16), 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83, P>0.05);治疗后, 观察组pH值为(7.51±0.24), 高于对照组的(7.20±0.1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61, P<0.05)。
2. 3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显效19例, 有效11例, 无效2例;对照组显效11例, 有效13例, 无效8例。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8%(30/32)高于对照组的75.0%(24/3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67, P<0.05)。
3 讨论
呼吸衰竭属于功能障碍疾病, 会引起一系列临床综合症状, 并由于肺组织病变、神经中枢异常、呼吸道病变引起, 且多数患者患有心肺疾病、支气管疾病, 在临床症状上表现出呼吸困难、急促等症状。引发呼吸衰竭的原因有很多, 包括神经肌肉疾病、胸膜病变、肺组织病变等, 而这些疾病都是由于呼吸肌群衰弱而引起的, 导致潮气量下降[2]。慢阻肺则属于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 会导致患者呼吸困难情况加重, 并多为2型呼吸衰竭。
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进步, 采用無创呼吸机辅助治疗, 有助于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病情改善, 在临床治疗中, 针对中轻度患者的病情改善效果良好, 得到了一致认可。无创正压通气具有重要意义, 有利于改善机体气体交换, 减少心脏负荷和呼吸机氧消耗量。此外, 在现阶段的研究中, 针对呼吸机模式也提出了不同的方案, 本文则针对这一具体问题作出深入讨论。
在临床治疗中, 针对该疾病的治疗有采用抗生素平喘祛痰类药物的策略, 有助于减轻气道感染和阻塞问题, 但是针对呼吸肌疲劳的控制效果不强。而使用呼吸兴奋剂的方案则可能增加呼吸肌负担, 加剧耗氧量。此外, 也有学者建议使用人工气道有创通气, 但是引起的并发症会加剧病情, 治疗结果并不乐观[3]。故而, 本研究推荐使用无创通气治疗模式, 其具有操作便利、患者痛苦小的优势, 且治疗费用低, 患者易承受。值得一提的是, 在使用过程中, 需观察患者的呼吸状况、呼吸频率以及对痰液的及时清除。在并发症护理上要根据情况降低氧流量, 并防止咽干咽痛、胃肠胀气等。除此之外, 无创呼吸机的应用可以防止面罩漏气、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 能够更好地为患者的治疗提供帮助, 其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最后, 强调在应用过程中护理人员的工作要加强排痰护理、呼吸道护理、呼吸机管理等, 并做好与患者之间的交流, 解决好心理问题、营养问题, 保障治疗的成效。
就本次研究结果看, 观察组的通气方案疗效更好, 在实际应用中, 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潮气量来调节呼吸压力、气流速度, 并采用最低的吸气压提供恒定的潮气量, 有助于降低呼吸肌负荷。此外, 在平均容积保证压力模式下, 患者的不良反应少, 能够降低人机对抗, 促使在短时间内达到预期目的, 并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疲劳, 实现对呼吸衰竭的控制[4]。反观ST通气模式, 会导致患者产生不适, 人机对抗性高, 并延长了通气治疗时间, 一定程度上导致通气效果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 慢阻肺对人体的伤害较大, 但是患者要树立正确的治疗意识和积极的心态, 在坚持正确的药物治疗及家庭氧疗过程中, 杜绝不良习惯, 健康合理饮食, 保证必须的营养, 进行必要的呼吸训练, 对疾病的根治和恢复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而呼吸衰竭属于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 其能够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日常生活无法自主维系。患者在康复治疗中, 其存在不良的心理情绪, 并扩大为逃避治疗, 缺乏信心。特别是对于重症监护下的患者, 病情更加危急, 治疗难度大, 风险性高。当患者患有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时候, 一定要选择正确的治疗方式, 迅速控制病情, 防止其造成其他身心危害。
除此之外, 有研究指出在无创通气下会存在一定程度的漏气, 而呼吸机需要调整供气, 如果大幅度的调整吸气压, 则会导致下次通气潮气量过大, 此时则会导致人机配合度下降, 引起患者损伤[5]。而观察组的治疗模式在患者呼吸稳定的情况下进行吸气压力的调整, 在不稳定下则暂停, 其能够有效地缓解上述问题。
综上所述, 采用平均容积保证压力支持下的通气模式有利于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病情康复, 血气指标改善效果好, 临床症状控制情况佳,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远航, 文艳红, 唐文辉. 无创呼吸机联合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疗效观察. 陕西医学杂志, 2017, 46(8):1095-1096.
[2] 孙理想, 庞程程. 无创呼吸机治疗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临床效果分析.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 10(17):71-73.
[3] 陈锦暖, 陈美华, 吴雷. 无创呼吸机不同通气模式治疗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分析. 中国实用医药, 2017, 12(34):11-12.
[4] 刘炜. 探究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应用无创呼吸机治疗护理方式的效果.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9, 4(18):80, 83.
[5] 闫圣杰. SIMV+PSV、ASV无创呼吸机治疗模式对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治疗效果.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9, 30(7):1016-1018.
[收稿日期:2020-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