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教学法在中职语文诗歌教学中的运用

2020-07-14 08:45池海燕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0年2期

【摘 要】沉浸式教学从语文学习规律入手,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近作者、理解文本、感悟主旨、拓展延伸,在潜移默化中达成学习目标。中职语文诗歌教学,可以通过“视听、涵咏、批注、体察”四个利于学生沉浸于诗歌阅读的有效环节来开展,引导学生沉醉于美妙的诗歌世界,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关键词】视听近境;涵咏入境;批注沉境;体察出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12-0021-02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由此可见,课堂上调动学生的情绪是一种必要的教学手段。沉浸式教学应充分利用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的文化,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造适宜的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情绪。

沉浸式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处在某种情境或思想活动中,从而获得最佳的情感、生活体验。沉浸式教学是一门艺术,它是从语文学习规律入手,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走近作者、理解文本、感悟主旨、拓展延伸,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达成学习目标。因此,在中职语文课堂中运用沉浸式教学法,能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对诗歌的学习,也是很有积极意义的[1]。那么,在中職语文诗歌教学中,如何才能有效地开展沉浸式教学呢?

一、运用视听,初觉情境之美

随着课堂上电子媒介的普遍运用,教师合理使用图像、音乐、视频等媒体手段,可以拓展语文教学的信息通道,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沉浸其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中职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诗歌,抒情性都很强,是训练学生听说能力的极好材料。而广播、电视、电影、网络视频等媒介,储存着丰富的视听资源,教师可以借助这些媒介弥补学生视听材料不足的缺陷,帮助学生完成课文素材的信息整合,创设出生动的语言情境,营造氛围,来实现不断提高学生语言素养能力的目的[2]。为此,教学中笔者是这样运用视听资源创造情境的。如讲解《登高》这首诗时,先是播放自己制作的有关《沁园春·长沙》和《天净沙·秋思》的视频。《沁园春·长沙》这首词选择的是生机勃勃、绚丽多彩的画面,配合高亢昂扬的背景音乐;而《天净沙·秋思》这首元曲,配合的画面是黄昏、枯树、老鸦、瘦马、孤独的游子等,再配合低沉舒缓的音乐,给人以灰暗之感。通过画面、背景音乐的渲染,以视听手段调动视听感官,让学生感受不同文人笔下秋景之不同,情境之不同,再引入将要学习的作品,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当然,若要有效运用视听手段,就要提高语文教师的信息化设备运用能力,消除语文教师对新技术的排斥心理,使教师积极运用视听资源,并主动参加相关技术培训,从信息技术中提取能够服务于中职语文教学的内容,这样视听资源才会真正在中职语文课堂散发出璀璨的光芒。

二、“涵咏诵读”,感悟情境之味

“涵咏诵读”指的是沉浸在诗歌当中,反复琢磨玩味,这是诗歌教学的一项重要手段。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强调“加强涵咏诵读,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中职语文诗歌课堂中,语文教学应当以语言为切入点。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三到”:眼到、口到、脑到,通过反复诵读,大胆想象,把文字转变成色彩纷呈的景物、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色兼备的事物、感人至深的情趣。这样学生才能通过熟读深思,深入了解文本,感悟文本所创设的情境。为此,诗歌教学中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涵咏诵读,感悟情境的:如学习《山居秋暝》一诗时,首先是音读,要求学生初次朗读诗文时,给生字注音,读准字音;其次是范读,让学生认真倾听名家朗诵,明确五言律诗的朗读节奏(2/2/1,2/1/2);最后是意读,要求学生参考课文注解,结合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这样,通过一次次不同形式的朗读来带动并加深学生对诗文的感悟,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语感。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该始终把诵读放在重要位置,引导学生通过不同方式进行诵读,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感悟力。

三、“圈点批注”,品味情境之韵

学习诗文时,用符号、线条或简洁的文字加以标注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学生沉浸在文本中,必然会产生自己的一些感悟,这些感悟若没有及时表达出来,学习效果就会打折扣。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圈点批注”学习方法,自主品味语言,进行智慧阅读。在中职语文课堂上,由于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教师在点拨指导时,应针对文本多鼓励学生放手去写,只要学生能把自己的感受表达清楚,都应该给予适当的表扬,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之后,会自然而然融入感情,品味语言,创设情境,从而感受到沉浸式情境的韵味。为此,诗歌教学中笔者是这样运用“圈点批注”方法,帮助学生品味情境

的:如讲解《静女》一诗时,指导学生用符号标注五类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特殊句式。笔者要求学生先用红笔圈出“见、说、女、归、匪”等通假字,然后在边上标注并解释所通之字,举一反三,一步步疏通文义,引导学生感知课文的主旨。最后笔者发现学生很快就学会这首诗,并且能进行背诵,这可以说是收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

四、“体察出境”,领会情境之意

所谓“体察出境”,是指学生在充分领悟诗歌文本的基础上,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拓展延伸,领会沉浸式情境包含的深层含义,从而提升学习能力,达成学习目标。教学中,当学生沉浸于文本学习时,还应进行切己体察。“体察”是为了生成自己的见解,是为了“出境”,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从而形成自己的理解与感受,带来阅读的愉悦感,达到“畅神”的效果。在中职语文课堂上,学生的表达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可以借助相应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体察出境”,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创作,让其沉浸其中,从而更好地进行知识迁移,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为此,教学中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体察出境”,领会情境之意的:如在讲解《一剪梅》一词时,引导学生在理解本词主旨的基础上,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根据自己对诗文的理解,选择印象最深的意象画一幅画并命名。从学生上交的作品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学生领悟到了《一剪梅》这首词的内涵,而且能够看出他们的理解程度。这样教师就可以对学生做个性化的评价,以激励学生。

南宋理学家朱熹曾提出“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咏、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这六条读书法,这与“沉浸式”教学有相似之处。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视听、涵咏、批注、体察”这四个有效环节来开展教学,引导学生沉醉于美妙的诗歌世界,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沈坚.初中语文“沉浸式”教学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

[2]阮班莲.探析“沉浸式”阅读目标达成的路径[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Z2).

【作者简介】

池海燕(1975~),女,福建三明人,本科,中级讲师。研究方向:中职语文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