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佳瑶
【摘 要】景德镇陶瓷行业是一种陶瓷制造业形成的特殊文化之一。明清时期,随着景德镇陶瓷在,在生产过程扩大规模的中,按照不同的生产分工,形成了各种行业。每个行业分工协作,共同完成陶瓷业的生产,使景德镇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手工业城市,也是中国陶瓷业的象征。在千年瓷业发展和社会变迁的过程中,随着景德镇陶瓷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景德镇陶瓷生产由“四乡八坞”向城区集中,形成了以昌江为轴的城市发展特色,也形成了以产业聚落变迁为核心的陶瓷产业景观。所谓的动态文化,是指在动态陶瓷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文化,包括燃烧的火流动的船只、在街道上推动的独轮车、挑工所挑的瓷坯等。这些和瓷器生产中的三脚马、陶车、花凳、码头、淘桶等静态的文化景观形成鲜明的对比。
【关键词】景德镇;陶瓷产业;产业聚落
景德镇陶瓷业生产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汉代,“新平冶陶,始于汉世”。虽然目前还没有相关考古发掘来证实,但至少证明早在2000多年前,景德镇已经有人开始从事简单的陶瓷生产活动了。到了南北朝时期,景德镇陶瓷生产规模进步扩大,唐朝时期,景德镇瓷业生产已经声名远播,“唐武德二年,里人陶玉献假玉器,由是置务设镇,历代相因”。由于陶玉运送的瓷器非常精美,被认为是假玉器,运到长安以后,引起轰动,景德镇制瓷业开始迅速出名。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景德镇发现的唐代以来的民窑遗址比比皆是。在上千年陶瓷生产的历程中,形成了许多陶瓷生产的聚落。从地理分布和考古发掘遗址特征来看,景德镇陶瓷生产景观分布模式是由“四乡八邬”向景德镇市区集中。到了明清时期,完成在景德镇聚集,形成以瓷为核心的手工业城市。
景德镇产业聚落最初是由相互独立的村落构成,这些村落是景德镇陶瓷生产的基本元素,也是保障景德镇陶瓷生产的核心因素。由于当时陶瓷行业分工还不明显,单个村落包含了陶瓷生产的各个环节,形成各个单独的陶瓷聚落。
在探求景德镇产业聚落发生和演变的历程中,昌江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乃至产业轴,维系景德镇陶瓷产业聚落,在景德镇产业聚落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昌江成为瓷业生产的重要符号。
在村落的支撑下,在水系的维系下,景德镇形成了湖田、湘湖、瑶里、寿安、历阳等瓷业重镇。在景德镇陶瓷生产相对落后、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以这些古镇辐射周围村落,形成了大的瓷业生产聚落。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瓷业生产系统越来越向景德镇集中,周边的瓷业重镇相对衰落。这样,以景德镇为核心,辐射周边的县市,形成了更广范围的面状产业聚落景观结构。同时,这一集中过程也是景德镇产业分工明晰、逐步走向现代化的过程。
由上述三個层次结构辅助于时间维度,就形成了景德镇产业聚落的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特征。从横剖面视角来看,同一时期,几个不同的产业聚落城镇都在发展。从纵剖面的视角来看,聚落城镇也存在生命周期,由兴起、发展、壮大、衰退到消失。
陶瓷原料生产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符号运营系统,也形成了原料生产的文化景观。整个系统运营的核心是人力,包括矿工、扶塘师傅、挑工等,他们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利用各种有利的因素实现了产业生产的最大化。
眀朝时期,也是景德镇陶瓷辉煌时期,明朝宣德年间,御器厂有官窑58座表明了御器厂的生产规模。伴随着官窑而兴起的民窑生产规模也非常惊人,有民窑300多座,民窑贸易遍布世界的每个角落,景德镇也成为陶瓷生产的中心。“江西饶州府浮梁县,离县二十里须,为景德镇官窑设焉。明清时期,由于景德镇细瓷的需求量增加,松柴成了景德镇陶瓷生产的主要柴源。松柴的砍伐固定在每年的立冬到第二年的春分以前,由包工头约请当地农民砍伐.景德镇槎窑存在500多年的时间里,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随处可以找到槎柴。对于拥有上千个瓷窑的景德镇而言,需要窑柴的数量是非常惊人的。以槎窑为例,每次烧窑约32个小时,一次需要槎柴24~35吨2132。天下窑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余尝以分守督运至此其地,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寐,戏目之曰:四时雷电镇。”26清朝前期,景德镇延续了官窑和民窑陶瓷生产的辉煌,随着社会的繁荣和海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景德镇陶瓷业进步发展,仅在原来景德镇城区,就有各类会馆28个,可见当年景德镇的繁华程度,因此便有了“烟火近十万家,窑户与当铺当十之七,土著十之的局面。
结语
陶瓷民俗文化让人们了解景德镇瓷业生产发展过程,也是进一步认识景德镇的生产发展历史和景德镇社会现状的一扇窗户。从陶瓷习俗中可以看出人们对瓷业生产这个客观世界的认识,有从片面到全面、从不科学到科学的发展过程。这是景德镇瓷业工人在创造陶瓷文化成果时的反映,它从一个侧面记录了如何从蒙昧走向文明、从原始走向现代化的规律。
参考文献:
[1]邱国珍.景德镇民俗{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4
[2]吴逢辰.浮梁民俗{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