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之
我在陶瓷企业工作了一辈子,2010年才退休。那时,我真担心从繁忙的工作状态转变为赋闲在家,会不适应。还好,很快,我结识了几位“陶朋瓷友”。
所谓“结识”,其实早就认识。这几位朋友退休前都在景德镇不同的陶瓷企业任职,且都从事过宣传工作,文字功夫甚为了得。只不过在职时大家各忙各的,交流不多。现在都退休了,相同的经历,共同的爱好,或许还有存于心底的一股使命感,让我们自然而然形成了一个团体,希望用自己手中的笔,给子孙后代留下一部相对真实准确的历史。
我们都经历了景德镇国有陶瓷企业崛起、鼎盛至衰落、解体的过程,深刻感受到这一段历史的波澜壮阔。景德镇国有陶瓷企业在60年间,创造了瓷都历史的许多非凡记录。在党的领导下,瓷业工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近乎废墟的基础上恢复和发展了景德镇的陶瓷生产,至20世纪90年代,景德镇瓷业已具现代规模,实现了陶瓷产业跨越式发展。国有陶瓷企业时代,是瓷都历史的巅峰时期之一。如此辉煌的成就,理应名垂青史。
任何一段历史,总难免留下一些未解之谜。我们接触到一些陶瓷历史专著,也会发现一些误记。为此,我们经常对历史问题进行研讨、争辩。例如,为什么把景德镇陶瓷泛称为“十大瓷厂”,新中国成立初期景德镇到底有几个私私联营瓷厂、几个合作社,景德镇第一座煤窑始于何时,等等。我们还经常学习有关景德镇陶瓷现代史的资料,对其中的一些误记进行辨析。我们在争论中获得了事实的真相,我们为每一个史料的勘正而感到快乐和欣慰。
我们还参与了一些景德镇陶瓷书籍的编撰工作。在景德镇陶瓷十大瓷厂博览馆的主持下,我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编写了《景德镇国窑60年》一书,第一次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景德镇国有陶瓷企业60年的历史。我们还应景德镇市委党校的邀请,编写了名为《景德镇陶瓷300问》的小册子,为党校向各地来宾宣传景德镇陶瓷文化提供了资料。
我们都是“景德镇陶瓷历史研究会”的成员,是《景德镇日报》《瓷苑》栏目的投稿者,是《景德镇陶瓷》《皇窑瓷典》《中国瓷都》等刊物的特约撰稿人。在这些平台上,我们畅谈当年“十大瓷厂”火热的生产场景和峥嵘岁月,分析和评论景德镇陶瓷过去和现在的得失成败。除集中活动外,我们分别受邀参加了一些单位的日常工作。有人参加了市地方志——《中国瓷都·景德镇瓷业志》的编撰工作,第一次对景德镇陶瓷1949—1984年的历史作了全面总结;有人主持了“陶瓷人口述历史”的工作,挖掘整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陶瓷往事;有人把陶瓷元素引进“双创双修”领域,在城市建设中发挥陶瓷优势;有人策划筹备了不少国际陶瓷展,继续着“让景德镇走向世界”的征程……我则参加了《江西省志·景德镇陶瓷文化志》的编撰工作,为系统总结景德镇陶瓷文化贡献了自己的绵薄之力。
我們非常清楚,国有陶瓷企业取得的成绩,均来自于计划经济时代。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兴起后,国有陶瓷企业体制的脆弱性全部显露出来,最终只能退出历史舞台。其中的历史教训是什么?这也是我们在思索探讨的问题。
就这样,我们几个退休“老倌”继续畅游在景德镇国有陶瓷的历史长河中,享受着“老有所乐”的优哉游哉。有这些“陶朋瓷友”,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