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杰
摘要: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开始建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经过将近四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各方面有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进入新时代,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现在的中国迫切需要各方面的人才,为了应对这一变化,研究生不断扩招,在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研究生教育质量正面临严峻的考验。面对各种担忧与质疑,如何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已经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国家、社会和学校三个层面对于如何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质量;研究对策
一、国家宏观调控
国家作为统领全局的领导力量,对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国家要加强研究生教育法律法规建设。
研究生教育法律法规具有国家强制力,有利于各研究生招生培养单位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更好的发挥自身优势。例如199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了《关于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管理规定》,该规定进一步明确了招生单位在管理工作上的权责,标志着我国硕士研究生管理体制走向成熟[1]。
(二)国家要严格监督管理机制。
国家的方针政策是否贯彻落实,是否得到有效的执行还需要相关的监督管理机制的配合。在研究生教育领域建立了包括全国研究生教育委员会、高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等学术组织,执行组织对研究生培养方案、研究生导师资质审批和授予研究生学位等都具有权利。国家要进一步加强研究生教育监管机制,建立健全研究生培养单位互相监督机制,对研究生教育质量进行定期抽检和评估[2]。
(三)国家要加大财政投入。
财政拨款是国家管理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经济手段,主要包括拨款、资助、投资、奖励等,对于研究生教育质量是十分重要的经济保障。当前我国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研究生奖励资助政策,包括入学奖学金、国家奖学金以及针对贫困学生的生活补贴等,这些政策既鼓舞了学生报考的积极性,也提高了研究生教育质量。在今后一个时期,国家还需重视提高教师薪资待遇,为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
二、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一)建立健全社会考评机制。
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基本上依然是政府主导,研究生教育评估工作主要由教育行政机构或其下属机构负责,他们对学校的评估方法过于死板,部分高校可能会采取消极的态度去应付,从而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而社会考评机制完全独立于政府、大学校之外,不受政府和学校的限制,目前我国的民间评估主要是以大学排行榜、研究生专业排行榜的形式来体现,例如艾瑞深中国大学校友会排名,但是这些排行榜的评估标准和评估结果还存在着很多的争议,不如国外的一些大学排行榜有说服力[3]。因此,国家要大力支持这些民间的评估机构。
(二)利用市场供求机制。
研究生教育发展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涉及研究生教育的规模、结构、效率等。如在学位授权点设置上,政府应结合所支持行业发展前景和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通过论证后决策是否设置某学科的学位授权点。在学位授权点数量以及区域布局上,主要应考虑相关行业的人才需求总量以及某地区的相对需求量,而后进行规划和设计,使研究生人才供给与相关行业领域对专门人才的需求相匹配。当某学科培养的人才超过市场需求时,就要压缩该学科相应学位授权点的人才培养规模,减少人才供给;反之则要适当扩大该学科学位授权点的人才培养规模,扩大人才供给。
三、学校保障内部质量
(一)改进招生选拔方式
袁本涛[4]、陈洪捷[5]强调要在招生阶段就重视学生特性与培养目标的匹配,筛选适合的生源进入培养序列。在过程中避免“流水线型”“浅水养鱼型”培养方式,积极探索多导师联合指导、跨学科联合培养等培养方式以及项目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等学习模式,逐步生成一个更扁平化、更有效率、更符合研究生培养的内外部环境。招生单位可根据学校的优势和特色采取不同的考察方式。其次要加大复试比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能够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而这个目标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而在研究生招生复试中能够考察到学生的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要适当增加复试在研究生招生考试中的比重。最后要严格准入机制,所有招生环节必须在公正公平的原则下进行,对于不符合研究生入学资质的学生要采取宁缺毋滥的态度,而对于一些在特殊领域有卓越才能的学生可以破格录取。
(二)健全学习培养模式
当前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吸取了西方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经验,多采取导师制,学习年限为2~3年,但是在具体操作中依然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研究生连年扩招,导致师资力量缺乏,导师在完成自身的科研任务的同时进行研究生培养工作明显精力不够,很多研究生在两年的学习时间中不能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学校应当扩大师资队伍的同时调整优化课程设置,同时可以开展各项学术活动、英文演讲、参观体验实践基地等,让学生通过实战得到快速的提高。同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将这些活动纳入学校奖学金评定环节,更好的激发学生参加实践的积极性。
(三)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導师是研究生成长道路上的领路人和指明灯,导师的文化素养、精神品质等各个方面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从而间接地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首先要建立严格的导师遴选聘用制度。真正实施导师负责制,打破导师终身聘任制。控制导师资格的评审,由专门的学术委员会进行导师的遴选。应从学术、科研水平和学生培养水平两个方面对导师进行评定,改变只上不下的导师终身制,保证导师队伍的高素质、高水平、高质量。其次要加强对导师培训工作。注重对导师的定期培训,加强支持导师参加各种学术交流的力度,不断提高导师队伍的创新素质和能力,提高导师队伍的学术水平。可以聘请著名导师举办讲座,对新增导师做一些如何指导学生的培训。为导师提供必要的研究生培养配套经费,使导师能够给研究生提供参与科研机会,促进师生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何谐.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的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7.
[2]修晓辉.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9.
[3]杨洋.多元治理视角下我国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主体职能研究[D].广西大学,2016.
[4]袁本涛,王传毅,冯柳青.基于协整理论的我国研究生教育与经济、科技协调发展研究[J].教育研究,2013,34(09):33-41.
[5]陈洪捷,沈文钦,高耀,赵世奎.学位授权审核机制改革与我国研究生教育治理路径的调整[J].教育研究,2016,37(01):1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