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俊超
摘要:本文分析读图时代下摄影的表达,对影响摄影文化传播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在信息疾速传播的今天,讀图已成为大众获取知识的习惯和生活方式,读图使文化得到更广泛、更直接的传播,已经成为人们认识和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图像充斥下的今天,摄影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方便和快乐,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日趋密切和重要,从多维度阐述摄影图片内容,已不在是一家之谈,而呈现百家争鸣的态势,这也正是现今读图时代下,摄影表达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读图时代;摄影图像;表达
一、摄影图像内涵与外延的发展
摄影最初作为绘画的工具被画家所采用,艺术属性当是摄影的基本属性之一;摄影所表达的内容则是摄影图像的重要价值取向。摄影是一门运用纪实手段去传递视觉语言的艺术,摄影图片具有文献价值。从画意摄影到纪实摄影,每一幅图片都是一个瞬间,每一幅图片都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和审美价值。摄影图片的传播具主观性,传播者在选取拍摄对象时,已主观对其进行了取舍,这个过程已经加入了传播者自己的内涵判断。电子信号的出现,从根本上打破了传播空间和时间的封锁,增大了信息量与群体的数量,使更多的图像信息实现了共享。
摄影图像有其重要的机械复制性,它可以复制现实生活中各种事物的形象,因此被主流所推崇,摄影外延的发展也代表了复制技术一个新的水平。图像是人对视觉感知的物质再现,既包括视频,也包括照片。国家版权局于2020年6月首次发布《关于规范摄影作品版权秩序的通知》,这是国家多年来首次单独针对某个艺术门类出台的规范性措施,也是历史上首个关于摄影版权的文件,引起新闻、出版和摄影各界的极大关注。可见图像内容的真实性和唯一性已经提高到国家标准。进入信息大爆炸时代,图像作为形象、便捷的阅读方式风行世界,图片的创作生产和传播使用得到爆发式增长,不仅在传统报纸、杂志等媒体上被大量地使用,在网络上更成为一种主要的语言。根统计,2019年数据显示我国各互联网平台上线运营以来,使用图片高达570亿幅。
二、当今社会下的读图时代
当代文化中显著的现象之一就是读图时代的到来,图像成为文化传播,情感传达与观念交流的主要的手段。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曾指出:“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的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在现今社会,读图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大众将焦点集中在图像内容深度的同时,也注重将图像体验与文化体验相结合。读图时代的摄影强调多维度的纪实性,要具有视觉冲击力、传播力、文化延伸力的文化诉求。美国学者米歇尔在《图像转向》一文中所说,在视觉文化时代,“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视觉文化,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而且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大众生活在图像包围之中,图像兼具新闻传播和视觉传播两方面的特质,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文字的传播先决条件是识字断句,而图像降低了文化传播门槛,消除了民族、宗教、文化的隔阂,读图时代带动了文化普及。视觉语言的元素在摄影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视觉语言与摄影艺术互助有通,相辅相成给图像画龙点睛。由于每位摄影者所关注的客观对象的角度不同,所运用的摄影语言及视觉传达方式产生很大区别。视觉语言与摄影艺术存在着共同点,摄影不是简单的记录世界,它是观察、理解、想象和意图之间的一个复杂、持续和自发的互动过程。疫情期间,网络刷屏的那张百年前孩童跟医生互相鞠躬的照片,而今又有孩童与医生互相鞠躬的照片,历史惊人的相似,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一名艺术学院副教授发文称这是医德与良性的传承,他是从摄影主体的行为及大众心理来感慨的,而一名知名摄影评论家则从摄影的纪实性,真实性来质疑疫情期间的这张照片是否涉嫌摆拍,拍摄者有何摄影素质能抓拍到这样横平竖直,信息量满满的照片。真实是这些文本在理论视野中的根本特性,但考虑到这些图像可能被制作,这种“真实”本身是可疑的,这就要求我们面对应接不暇的图象时,要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和评判标准。
三、图像的内容表达与传播
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大众需要及时获取信息,便于更直观、方便的认知世界,此刻图像要比文字更符合大众社会的需要。图像与文字相比更具潜力的原因是图像的表述是直观灵动的,观看图像是多维度感知的,大众逐渐从阅读文字的理性转向观看图像的感性。提高图像的使用性,加强摄影文化传播中的文化研究,对图像进行大众传播有着重要的作用。
摄影师玛尔塔·希尔说过这样一句话:用照相机把发生的事件记录在案,予以证实并进行描述的可能性,这就赋予摄影相对于其他艺术形式唯一独有的权力,这就是真实性。很多时候,图像表达的内容胜过其他,通过图像传达出的信息能够迅速地传递到观者,并改变着人们的思考和行为。一条时效性极强的微博,配以标准化、现场感的图片,在数几小时内便可转发几十万次,展现了极强的传播效果,在这一普通的传播行为中,展示了图像传播的影响力。图像作为一种传播符号,它穿越了文字的障碍,消除了不同语言之间的沟通屏障,它不受地域限制,是人人都能看懂的世界语言。一幅没有文字说明的图片,它所传达的内容是一定的,来自全球的观者都能读出其中的表达。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既有传统的媒体传播方式,在今天,不仅专业人士可以传播信息,普通大众也可以拍摄并通过网络媒体传播图像。相比文字,图像广泛的传播需要更强的媒介技术支撑,而新媒体的发展为图像的传播打造了一个良好的媒介环境。如伯格所说,图像不仅是用于重现那些消逝的事物,使其长久地存在,而且也是在展示了事物或者人是如何被看的。图像的表达和传播实际上是人的一种文化活动和实践行为,应该保有它自身的真实和客观。
参考文献:
[1] [美]苏珊·桑塔格.论摄影[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
[2]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M],腾守尧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 李鸿祥.视觉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5.
[4] 米尔佐夫.视觉文化导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5] 约翰·伯格.观看之道[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