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生土建筑的历史脉络及多样性

2020-07-14 08:27张玄若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多样性

张玄若

摘要:建筑是人居环境构成的主体要素。人居环境的原型是人类通过改变物质存在的形式而去搭建人与自然融洽的生存方式,而建筑成为关联人与自然环境的介质。生土建筑源于天然洞穴对人类原始生存方式的启示。是人类至今还在使用的可称其为建筑文化历史的活化石。我国黄河流域取材因地制宜的生土窑洞,这一源自原始横穴的居住方式在这里得以继续和发展,也可称其为人类居住文化的活化石。

关键词:生土建筑;历史脉络;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TU-092;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06-0196-01

一、引言

消费是指利用社会产品来满足人们各种需求的过程。对于时间的、空间的消费在生活中往往不同于对物质的消费那么直观。但是,从人类需求这一结果来看,对空间、时间的需求远比对一个单项的物质要大。例如,生活消费中我们去电影院观看一场电影、去健身房运动一个小时、去一个景区游览甚至去一个国家旅行。这些消费往往是对空间转移和时间消耗的过程。人类总是在扩大自身的活动空间:工作、交流人们需要开放的空间;生活、独处人们又需要隐私的空间。直至于对现代社会的我们来说建筑、房子的消费毫不夸张的说成为了我们最大的消费,并且人们还不断的追求着对建筑空间消费的升级。逆向来观察,建筑环境往往也体现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

二、建筑是人居环境构成的主体要素

人居环境的原型是人类通过改变物质存在的形式而去搭建人与自然融洽的生存方式,而建筑成为关联人与自然环境的介质。不论是最初的聚落还是到现在的城市建筑都勾画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文化图式。所以,人居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物质基础,也是人类文明范式的主要载体,它集中体现了人类文明存在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态势。建筑为人而立,人是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因子。在人类发展探索的过程中,现代文明一度把“建筑”孤立起来,形成了“格子间”、“鱼罐头”等导致引发我们忧虑思考的“千城一而”。当我们回到生态系统中重新思考建筑的存在方式和人类的生存方式时,又一次的,需要我们追根溯源去了解每一片土地上‘长出来的建筑是什么模样。

在我国,最早记载人类穴居的文字是《礼记·礼运》中的“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巢”;《易·系辞>里记述的:“上古穴居而野处……”;《诗经·大雅·绵》记载的“古公直父,陶覆陶穴,未有家室”等。穴居在我国历史上可推到七八千年前。几乎遍布我国的大江南北。从穴居开始人类便开始了生土建筑的探索和发展。生土建筑,是人类使用历史最为悠久、分布地域最为广阔的建筑类型,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发展体系的主要根源。中国的生土建筑从最初的横穴、竖穴、土掌屋、大型夯土高台建筑到如今保留于民间的土木房屋,以及众多形式的窑洞民居。可以说,对生土物理性能的不断发挥,始终贯穿于中国建筑文化和人居环境的发展脉络。

三、生土建筑

生土建筑主要指用未经改变其物理属性,以原状土作为主体结构或被用作填充、覆掩的建筑。按结构形式和建造工艺可分为:生土窑洞、土坯窑洞、土坯建筑、夯土建筑、掩土建筑、混合泥土建筑等。生土建筑源于天然洞穴对人类原始生存方式的启示。是人类至今还在使用的可称其为建筑文化历史的活化石。

我国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黄土覆盖自30米到300米不等,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生土窑洞,这一源自原始横穴的居住方式在这里得以继续和发展,并因其所处地区的地形地貌的差异而演变为风格各异的崖窑、独立式窑和地坑窑院,也可称其为人类居住文化的活化石。

西起祁连山以东,东至太行山以西,南起秦岭以北,北到长城以南,属于中国的黄土高原地带,中国的生土建筑可以说直接来源于对黄土物理特性的发挥和经营。黄土质地的构成决定着生土建筑的结构形式、空间尺度和形态。因此我国陕北地区形成了因“土”制宜的多种形式的窑洞。德国人包·鲁道夫斯基撰写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日本學者关野贞的《中国的穴居》以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侯继尧和王军先生的《中国窑洞》、王晓华教授的《生土建筑的生命机制》都对黄土高原的自然条件、生土建筑的发展脉络、窑洞村落的形态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细致的阐述,对陕北窑洞多样性的发掘也更为深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居住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特别是当社会进入了工业化、信息化时代,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在现代文明高速发展下这样一座座窑洞院连接在一起的“地坑院”村庄称为中国最神奇的地下村庄、凹在地下的村庄、刻在黄土地上的符号、人类居住文明的活化石,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一种生土建筑群。

参考文献:

[1]侯继尧,王军.中国窑洞[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王晓华,生土建筑的生命机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2010.

[3]包·鲁道夫斯基,没有建筑师的建筑[M].台北:大佳出版社,1987.

[4]关野贞.中国的穴居.

猜你喜欢
多样性
浅析阿拉伯语初级阶段听力教学材料的选择
利用网络教学多样性 开展有效教学
海洋微生物次生代谢的生物合成机制
舞蹈表演的表现形式多样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