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创新路径探索

2020-07-14 08:44王柳涵
西部学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民族复兴思政课爱国主义

摘要: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维护民族独立和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高校作为传播爱国主义的前沿阵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旗帜鲜明地坚持指导思想、转变教育理念、突出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以及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把爱国主义教育更好更全面地融入高校教学工作。

关键词:爱国主义;思政课;民族复兴

中图分类号:D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10-0092-03

2019 年 11 月 12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中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1] 爱国主义既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又是动员和团结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精神旗帜。爱国主义教育紧紧聚焦青少年群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作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前沿阵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中华民族正处于关键转型时期,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但我国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存在教育学习氛围不浓、教育手段单一、教育效果不佳等问题,迫切需要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进而推进爱国主义教育更好更全面地融入高校教学工作。

一、旗帜鲜明坚持指导思想,保持爱国主义教育的科学性

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都是爱国主义的坚定实践者和倡导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摆脱了水深火热的生活状况。在中国的改革发展建设过程中,爱国主义教育发挥着不可比拟的巨大作用。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牢把握“两个巩固”①,增强“四个意识”②,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八个统一”③,高举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旗帜,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把爱国主义的教育成果转化为受教育者的自觉行动。

二、順应时代发展要求,转变爱国主义教育理念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这 24 个字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而在公民层面把爱国摆在首位,突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目前,我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社会正面临转型,第一个一百年目标即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前进方向和发展目标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为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使爱国主义在新时期发挥更鲜明的作用,就必须转变爱国主义教育理念。高校传统的教育方式为教育者单纯地传授书本知识,受教育者被动接受的过程。这种照本宣科的教育方式抹杀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国主义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无从谈起。

为了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好地融入高校教学工作,首先,要把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时代在不断发展进步,如若脱离实际,则寸步难行。也就是说要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创新性改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育客体主体化、教育主体客体化。其次,要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历史教育相融合,通过教育灌输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使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培养起爱国主义情怀。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昨天发展到在世界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今天,靠的就是一批批爱国主义人士抛头颅洒热血,立志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而支撑着他们的精神力量就是爱国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者带领学生学习中国共产党史、中国改革开放史以及国史,领悟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刻内涵,了解新中国不是随手就建立起来的,而是一代又一代人民付出艰辛努力甚至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换来的,体会如今的美好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能够主动意识到并担负起新时代赋予青年的使命和责任。

三、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

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和国防教育等。就其本质来说,爱国主义就是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三者的统一。新的历史条件下,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突出其民族性与时代性,才能更好地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首先,教育者应该充分认识到学校在弘扬爱国主义教育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使爱国主义教育贯穿思政课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把历史作为教育的基本素材,引导受教育者了解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历经的艰辛历程和产生的辉煌成就,加强对受教育者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使受教育者在感悟历史中不断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对国家的认同感。高校要建立起爱国主义长效培养机制,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要突出爱国主义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重要地位,讲述有代表性的红色革命根据地的历史故事,播放激励人心的红色电影,使其了解红色政权是通过怎样的艰辛才建立发展起来的,增强受教育者的爱国意识、团结意识,坚定民族自强信念。[2]

其次,爱国主义教育要突出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联系,从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3] 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是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文化认同是培养爱国主义的主要条件,一个大国的崛起如果没有强大的精神文明做支撑,是难以立足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在历史的长河中,北宋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南宋有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清朝有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均寄托了爱国主义人士的强烈责任感,丰富了爱国主义的精神内涵,成为保家卫国的强大精神力量。到了近代,中国大片国土被列强瓜分,一大批仁人志士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以谭嗣同为例,他为中国被列强欺凌而痛心疾首,为摆脱民族危机苦心孤诣、惨淡经营。戊戌变法失败后,放弃逃生,他认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流血而牺牲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哪怕以生命为代价,而后于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刀斧悬颈而神色不变,临终时还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种舍身报国的精神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爱国主义者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前赴后继,它鼓舞着全体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最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必须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内容相契合,书本中的知识必须能够体现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内容,体现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明特征。既要将爱国主义教育写入教材,也要实现爱国主义教育与哲学科目有机结合。同时教材应该紧紧把握前沿问题和新精神,根据中央颁布印发的有关文件进行及时的修订,密切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动向。[4]

四、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确保爱国主义教育方式的前瞻性

教育方式的有效性与先进性决定了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接受程度,良好的教育方式会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常常借助于影视节目或在教材中编写爱国主义经典事例,榜样教育、举办爱国主义演讲比赛等,这样的教育方式大同小异,起到的教育效果却是微乎其微,受教育者通过教育者的灌输和说教,仍对什么是爱国主义概念模糊,没有一个清楚正确的理解。因此, 要改变目前的状况,就要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从课堂内与课堂外两方面入手。

首先,在课堂内要开展互动式教育模式,选取有价值的案例进行讨论,充分挖掘受教育者的探索能力,使其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从而真正掌握爱国主义的本质内涵,教育者在传播爱国主义教育时应结合时事热点、形势政策和国家層面发布的权威信息,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与时效性。[5] 另一方面,教育者应通过榜样教育来引导受教育者,榜样带有示范性和典型性特征,选取一些身边的贴近现实的真人真事,通过身边的榜样力量来鼓舞、激发受教育者模仿、学习榜样的行为和品质,使教育内容更加贴近实际,逐渐实现内化。[6] 透过电视媒介和文学作品传播的榜样典型,受教育者无法产生兴趣和共鸣,认为榜样远离日常生活,通常观看结束后对受教育者起不到激励和鼓舞作用。因此教育者在列举榜样典型例子进行灌输时,应与受教育者的实际接受情况相结合。

最后,要教学实践走出课堂,使教学活动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单纯的固化的课堂教学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在课堂外教育者既可以组织受教育者去参观纪念馆,参与公益志愿活动,也可以组织受教育者参加与爱国主义教育相关的学术报告会。这种社会实践类的教育方式,既摆脱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又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在了解国情民意的同时,还能强化家国天下情怀和培养强烈的责任担当。

五、重视网络影响,实现爱国主义教育与互联网相融合

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正在迅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同时互联网自身携带的传播优势,促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和途径得以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说是应运而生。近年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网络媒体已经成为联结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的纽带。爱国主义教育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爱国主义教育网络平台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继续完善爱国主义教育线上学习平台,高校要积极开设网络党校、网络团校等教育平台,加大学 习“学习强国”的力度,这些学习平台不仅能使受教育 者了解到近期的时事热点和国家动态,更能深入学习党 的历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利用好这些学习平台,既 可以帮助受教育者更深层次地理解“爱国主义是什么” “为什么爱国”和“爱国主义如何做”,又满足了受教育者在互联网时代学习的智能化、便捷化的需求。[7]  网络是把双刃剑,由于互联网具有虚拟性的特征,它在给人类 社会提供便捷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新问题和新挑 战。互联网中多元的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 矛盾,互联网中多元的信息量与现实人处理信息能力有 限存在冲突,互联网存在的潜在安全风险还未得到有效 的控制,因此在利用新媒体学习平台的同时,要注重净化 网络空间,加强网络监管,使网络的正能量能够守住主阵 地,占据主流地位。

另一方面,各高校的网站、官方微博、公众号等网上平台应紧紧聚焦爱国主义这一主题,在网上平台增加爱国主义相关教育栏目,撰写爱国主义相关的文章,播放与爱国主义相关联的宣传片,使受教育者在登陆网上平台时就能够感受到浓厚的爱国主义气息。网站在选取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时,需要注意的是,内容要贴近现实,符合受教育者的需求,选取一些受教育者关心的话题,从而使受教育者产生浓厚的兴趣,利于爱国主义教育内化于心。[8]

六、结语

爱国主义教育是塑造人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其目的是通过用爱国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灌输和陶冶人们, 培养人们对祖国的情感,树立对祖国的信念和信心,产生爱国意识并稳定成爱国行为。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心系国家前途和命运,主动献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身的力量。[9]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直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肩负着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任务。[10] 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更好地融入高校教学工作,是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效路径。

注  释 :

①“两个巩固”即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二要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②“四个意识”即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③“八个统一”即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N]. 人民日报 ,2019-10-28.

[2] 梁冰倩 . 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形成渊源、时代内涵及弘扬路径 [J].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9(5).

[3] 李琼 . 新形势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路径 [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7(4).

[4] 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N]. 人民日报 ,2015-12-31.

[5] 朱尉 . 让爱国主义全方位融入思政课教学 [N]. 陕西日报 ,2019-11-29.

[6] 蔡毅强 . 大学生对国家强盛的关注与行为取向——论民族复兴之梦与大学生的行为自觉 [J].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1).

[7] 黎适 .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D]. 云南大学 ,2015.

[8] 吴林龙 . 新形势下爱国主义教育的逻辑进路 [J]. 思想理论教育 ,2016(11).

[9] 胡咚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爱国主义教育教学专题研究——兼论“基础”课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爱国主义教育重要论述精神 [J]. 思想理论教育 ,2016(9).

[10] 陈勇 , 梅红 , 王欢 .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历史回顾、基本经验和探索创新 [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9(9).

作者简介:王柳涵(1997—),女,河南南阳人,单位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李直)

猜你喜欢
民族复兴思政课爱国主义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特”在何处
做好青少年人生扣子的“五道题”
传统射箭复兴中的民族主义
供电企业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