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银凤 石颖 王维红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新技术、新产业要求高等教育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文章对国内外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研,分析现阶段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不足,给出了基于数学素养的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方案,为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一种新的探索途径。
关键词:数学素养;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具有较高数学素养的人才就是具有提出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适应新技术、新产业等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本科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将逐渐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渠道,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息息相关。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过程,不仅能提升推理能力、抽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还能培养创新能力,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由于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融合,渗透在科学技术和实际生产过程中,因此高校采取基于数学素养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能够使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特别是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以及“互联网+”的重大战略背景下,亟需一大批具有较高的数学素养、较强的科研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对于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构建一个以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本科生人才培养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现有本科生培养方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分别从营造浓厚的数学文化氛围、重构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创新教育(产学研)和基于通识教育的专业培养五个方面,对本科生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进行研究,为高水平大学本科生的培养积累理论和实践经验。
目前,我国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存在以下问题:
(一)校园数学文化氛围不浓厚
工科本科生必修的数学课为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部分专业还会选修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数理方程和数学建模,除此之外的数学选修课很少或者是几乎没有,缺乏对数学文化发展的认识、数学美学的鉴赏、数学前沿动态的了解和对数学理论知识应用的了解。
(二)课程体系不完善
本科生的课程设置主要以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程为主,选修课为辅,存在为完成学分而学习选修课的现象。在课程建设上,缺乏长远规划和灵活性、忽视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在课程质量上,课程层次区分不大、各专业授课内容未区分、重理论轻实践,部分课程知识陈旧。
(三)实践教学不健全
实践教学是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关键,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时不够、条件提供不足、指导师资不足等原因,存在课程单一,所占学时比例小,简化研究内容、方法与手段,过程评价与监控不严格等问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现状:麻省理工学院采取“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校内学习理论知识,在企业学习专业技能。“双元制”培养模式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目标,既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又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哈佛大学提出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为学生的多元发展提供了支持基础。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课程设置没有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根据区域发展和区域人才需求设置培养目标,在学校学习三年的理论,再到相关的企业进行专业培训一年。日本东京大学提出“推迟專业化”人才培养模式,本科生前两年学习通识教育的课程,在第二年重新选择专业,后两年学习专业课和专业技能。
国内研究现状: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贺金玉提出以“多向选择,分流培养”和“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为原则的培养目标,增设职业教育平台,教学内容与专业前沿动态、科研、教研成果相联系,课堂空间延伸到生产实践、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突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陈正元提出以“多科性、应用型和开放式”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目标。在专业设置、课程设计和培养过程方面:范巍提出“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多方向”的教学体系,从理论—素质—实践出发,形成能力为重心的教学体系;张日新提出采取 “学科基础培养”+“专业方向培养”的两段式培养,在“公共课程”+“学科课程”平台上开设多个方向的专业课程;汪禄应提出以“市场需求”为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准则、以“能力本位”为课程体系取向、以灵活的“课程开发”为课程体系的措施,在传统学科化的课程模式中,增加应用型和实践型课程。关于培养方式方面:聂邦军、王芙蓉提出校企联合培养方式,与企业合作开办实践“强化班”,培养了学生敬业精神、工程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提升了其实践动手能力。
综上,国内外高校多是从课程改革、产学研结合等方面探讨人才培养模式和经验,对于实践基地的建设、实践效果的检验研究较少,缺乏整体性的把握。
三、基于数学素养的本科生创新型人才培养x体系的研究
以本科生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从营造浓厚的数学文化氛围、重构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创新教育(产学研)和基于通识教育的专业培养五个方面,提出以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本科生人才培养体系。
(一)营造浓厚的数学文化氛围
课上课下开展多层次的数学文化活动和趣味竞赛,让学生了解和体验数学的魅力,将数学融入生活,营造良好的数学氛围,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举办各种数学学术活动,举行学术报告会,让学生了解数学思想的发展历程、数学中的美及数学在实际生活和科技中的应用,为后期的科技创新活动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重构课程体系
依据数学与各学科的交叉性和渗透性特点,以服务各专业为中心,根据各专业要求和培养目标,为各专业定制相应的课程模块。调整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选修课和实践课的比例,在保证学生知识结构完整的前提下,增大选修课和实践课比例,压缩课内学时,处理好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