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玉
摘要:自西方文化传入后,我国的器乐音乐逐渐建立起了更为理性、系统的音乐学习方式,练习曲作为器乐学习中重要的一环,越来越受到重视,以刘德海先生为首,开启了琵琶练习曲练习的新思维、新景象。中国传统音乐源远流长,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最早出现于西周末年,美学思想主要受儒家、道家思想影响而独成一派。中国的哲学以生命为体系,与西方唯理的体系不同,追求意味、价值、境界与意境,“兰生幽谷中,倒影还自然。无人作妍媛,春风发微笑。”在中国传统关学思想中,一朵花就是一个圆满自足的世界。“练习曲就是音乐”刘德海先生也对此作出强调,技术、速度与情感相偎依,一弹一挑、一个长音皆可给予关的想象。在本书前言中,刘德海先生就强调了技术训练的实质就是关感训练,并提出以“中和”思想为基础的右手阴阳之美、曲线之美及左手虚实之关的美学观念。
关键词:刘德海;琵琶;美学
中图分类号:J632. 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06-0087-01
一、中和之美
“中和”审美观以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为基础产生,也是中国音乐美学的根本思想之一。“中”源于《易经》,意为中间,处于中位一般是吉祥的意思。而‘‘和”为“中”的引申,意为和谐、平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达道也。”推崇音乐上的和谐之美,使人与自然“和故万物皆化”。刘德海先生秉承了这一传统思想观念,并运用、贯穿于琵琶艺术之中。
弹挑指法作为琵琶音乐重要的技法之一,至今定有三种:“龙眼形”、“风眼形”与“丝竹形”,龙眼形善慢善文,音色厚实细腻;凤眼形善快善武,音色坚挺而快速,刘德海先生认为于两者之中的“丝竹形”为常态练习最佳,触弦点“取两极之中,以中位立足点。”。轮指亦然,以中指为点,立于中点,大指、食指于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以保证最佳触弦点。刘德海先生主张“多点论”,认为“一点轮”首先是对弹挑技术代替拨子的后退,弹为阳刚之美,挑为阴柔之美”一阴一阳正是弹挑的技术魅力所在。轮指的多点论,则为刘德海先生提出的“曲线之美”。传统弹拨乐器多以点状的音响形式出现,而琵琶的轮指以五个手指的快速过弦,将点连成线,成为弹拨乐器中独有的富有歌唱性的线状音响形式,因五个手指触弦的角度不同,形成了波浪形音响效果的曲线之美。而这也体现了刘德海先生对儒家观点“和而不同”的审美追求。只有中才能求其和,只有和才能求其美,和而不同则体现了更人性化的艺术精神追求。
二、意境之美
我国著名美学大师宗白华提出美在意象,“象如日,创化万物,明朗万物”,“象”本由来于《周易》,指卦象:得失、凶吉,而这里的“象”既不是客体的形象也不是想象,而是在物之上加以自己的“意”所产生盼“象”,言不尽意”而“象可尽意”。“象”与“境”相同,意境一词原始佛教语汇,最早见于唐代王昌龄的《诗格》之中,由此也派生出了许多美学概念,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境界说”。音乐中的意境以节奏、速度、音高等音乐要素来传达,它不类建筑、书法和绘画的直观冲击,音乐没有语言没有视觉观感,全凭听觉与想象来营造。如此音乐意境之美应从何处落脚,如何去理解?
刘德海先生提出的左手虚实之美,正是创造音乐意境美的重要手段。琵琶自波斯传入中原后经过不断汉化改进,吸收借鉴了古琴等中国传统乐器的演奏技法与特色,使得琵琶成为了表现力十分丰富的乐器。琵琶指法中左手的泛音、颤音、推拉音,以及需要右手控制的“软着陆”“鱼咬尾”等技法,成为琵琶情感表达的重要手段,以自然放松的状态通过左右手的“轻拢慢捻抹复挑”传递美的享受。“带着感情就是带着美感练技术”刘德海先生主张在练技术的时候就要关注乐与情的结合,防止在技术难度增大的乐曲中使之成为负担。以“开门三件事”三首练习曲为例,曲谱标有中强、中速、平和等演奏要求,此外还有“骨肉”兼有之要求。骨在于弹挑之间的干净,利落,肉则在于颤音、余音、推拉音所表达出的到位的音乐感。而‘‘鱼咬尾”这一练习要点则基于对余音的保持,以小鱼戏水的想象加以练习之中,对演奏的连贯性与音色的训练都很帮助,这不仅是美感的练习,也是立意为象观其意的情感練习。
刘德海先生的琵琶练习曲集是他创作的练习曲之中的精华凝结,他以深厚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底蕴开始了对琵琶的不断探索,注重传统音乐传承的同时吸收借鉴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不断探寻琵琶发展的各种可能性,超越时间、文化、民族与宗教,将琵琶艺术从演奏到作品、实践经验到哲学的思辨,总结自己数十年辛勤探索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艺术品格与美学观念。《每日必弹》琵琶练习曲集,对每位琵琶学习者形成良好学习习惯都有重要帮助,从入门学习便带着一种美感意识,对其审美经验、审美观念、演奏水平和生活品质都会有显著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德海,每日必弹琵琶练习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
[2]杨清,行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5(03).
[3]陈祥.浅谈刘德海与侮日必弹》[J].科教导刊,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