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笑琦
摘要:本文以楼兰文书为主要论述对象,重点论述楼兰“新隶体”的书体特征,楼兰楷书书风为河西地域书风,打破了书法传播规律。作为三国、西晋时期的书法墨迹,相较于当时其他各地区,书风具有先进性,楼兰新隶体为楷书的成熟发展提供实证,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楼兰文书;长沙走马楼简牍;新隶体;先进性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06-0057-01
“楷书”之名,始于晋,南北朝时期,成为主要书体,在隋唐时期,己成为专指。在楷书形成之前,约东汉中期,因实用所需,从隶书中演变出有明显特征且书写简便的俗书(俗书即民间通俗流行的书体,别于正书),裘锡圭在《文字学概要》中,将这种俗书称之为“新隶体”。
一、楼兰“新隶体”
东晋之前,即用正体隶书刻碑勒铭,近年来,简牍、残纸陆续发掘,才有“新隶体”而世,其中以19世纪,楼兰地区出土的三国西晋时期文书最具代表性。楼兰楷书书体为典型的“新隶体”,书体特征介于成熟隶书与成熟楷书之间,既参有成熟楷书的笔画特点,又夹杂隶书的用笔方法,为早期楷书。
1.笔画变化:新隶体改变隶书的用笔方法,起笔顺锋直入“”,收笔改重压挑笔的“燕尾”为轻挑“”或直接收笔“”。撇笔,捺笔适应实用快速书写,笔画末端出尖“”。用笔的变化引起笔画改变,出现新笔画。新隶体将隶书的横折画由“”变为“”,勾画从无到有“”,戈勾由隶书的“燕尾”变为“”。
2.书体特征演进:笔画的变化推动书体特征的演进。新隶体将隶书横画的“蚕头燕尾”变为“横平竖直”,变隶书横向、扁宽为新隶体纵向、瘦长的字形特征。至此,新隶体己经基本具备成熟楷书风貌。这些用笔方法、笔画特点、书体特征适应于日常实用。
二、西北河西地区“新隶体”书风的先进性
近年来,与楼兰文书同时期简牍亦有陆续发掘,其中1996年长沙走马楼发掘出土三国孙吴时期简牍最具代表性。三国时,孙吴统一江南地区有独特的地域书风,有“吴士书”之称,王僧虔《论书》载:陆机书,吴士书也,无以校其多少。”①东晋葛洪《抱扑子·外篇》载:“吴之善书,则有皇象、刘纂、岑伯然、朱季平,皆一代之绝手,如中州有锺元常、胡孔明、张芝、索靖,各一邦之妙,并用古体,俱足周事。余谓废己习之法,更勤苦以学中国之书,尚可不须也。”②从记载可知:吴国书家善古体篆书,具有落后性,且“各一邦之妙”、无以校其多少”,书法成就不输与中原书法,长沙走马楼简牍为“吴士书”重要代表。
楼兰文书出土于西北河西地区,代表三国曹魏、西晋时期“河西书风”,出土文书有纪年最早为嘉平四年,最晚为永嘉六年。长沙走马楼简牍出土于长沙,可代表三国孙吴、西晋时期“吴士书风”,出土简牍有纪年最早为建安二十五年,最晚为嘉禾六年,两者相较,书写时间约相差20-30年,未能引起书体特征的革新,两地仍然延续原来的书体而貌,但楼兰文书与长沙走马楼简牍相较,书体而貌有所不同,向成熟楷书的发展程度亦不同。
楼兰文书与长沙走马楼简牍皆为“新隶体”,皆保留隶书古意,两者总体上朝着书写便捷、笔画美观的方向发展,皆变隶书横画的“蚕头燕尾”为“横平竖直”,变隶书扁宽、横向的字形为瘦长、纵向的字形,都有笔势产生,横画由隶书的“平直”变为向右上方倾斜,笔画更有张力,造成字势动荡。但楼兰文书较长沙走马楼简牍,横画收笔更加轻便,捺画末端出锋短而干脆,字形更加瘦长,点画笔势、字间字势参入动态关系。综上,两者皆为“新隶体”,但楼兰文书较长沙走马楼简牍在笔画、用笔和字形上体現出了先进性。
楼兰文书为三国曹魏、西晋时期墨迹,长沙走马楼简牍为三国孙吴时期简牍.属相同时期文书,发掘地分居河西地区、江南地区,代表两地书法风貌。两者皆属新隶体,但细较之下,楼兰文书在笔画、用笔和字形上均更接近成熟楷书,笔画娴熟,字形更加整肃,更具艺术审美性,具有先进性,同时长沙走马楼简牍的落后性侧而说明文献记载吴国书法尚古体的真实性。边远地区对文化的接受具有滞后性是文化的传播规律,书法属文化的一部分,在传播中亦是如此。长沙郡府虽距孙吴都城建业较远,在三国时期属南夷,但孙吴统治者对长沙郡十分重视,此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均较发达,走马楼简牍文书为长沙郡府公私,是“吴士书”的典型代表。楼兰地处西北边远地区,统治者对此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而的管理均较为松弛,统治力度不及长沙,而楼兰“新隶体”体现出的先进性与统治力度不足关系密切,同时说明了楼兰对书体的接受,改造是非常积极的,违反了书法传播规律,意义重大。
楼兰文书的而世证实了魏晋时期已有别于隶书的新隶体出现,为楷书的成熟奠定了基础,代表了河西地区的楷书书风。楼兰虽居西北河西地区,但较全国各地区,楷书书风具有的先进性,西北地区并不滞后。此时的“新隶体”仅应用于日常实用书写,还不足以取代隶书成为官方正体。
注释:
①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②庞月光,抱扑子.外篇[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