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宏
摘要:版画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具有自己特殊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中国版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诞生可以追溯到汉朝,从其发展来看,被称为中国版画的雏形是汉画像石砖。它虽是一种建筑物上具有装饰性的艺术品,但由於它以石砖为地,以刀代笔,显见版画的某些属性,后人以纸拓印,便是精彩的“版画”。
关键词:版画;创作;特点
中图分类号:J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06-0040-01
作为中国美术四大门类之一,版画是最古老的但也是最年轻的画种。在版画的创作中,无论是采用现代方式或是传统方式,只有与特定的生活建立起固有的联系,才会显示出他们特定的艺术价值。
一、版画的起源及创作特点
版画的四大版种——木刻、石版、铜版、丝网版画中,木刻最早源于中国唐代,在基本技法层而,版画与中国画、油画的创作是相通的,传统中国画理论中对于构图就有比较完整的一个体系,例如东晋顾恺之在《论画》中提出的“以形写神”“置陈布势”的构图原则,从人物画的角度,说明画家如何“取势”,讲的就是经营画而布局的方法和重要性。
南齐绘画理论家谢赫的《画品》中更是提出了“六法”,其中“经营位置”,即是画而的布置安排和整体的画而气韵之间的关联。以上两个概念的提出,都是强调构图在创作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在画而上留白,也是中国画构图的一种特殊方式,那是从实境中拓展开来的审美想象空间,试图通过创作,传递主观意识。虽然油画创作中的灵活改动是版画所不能实现的——这也赋予了版画高度理性的创作特点。但是,油画创作中的很多元素被版画所吸收,尤其是现代版画的创作中,抽象的东西、写意的东西与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的风格等在同步发展,油画风格对版画风格的影响日益深刻。
二、版画创作的风格及文化拓展
艺术来源于生活,不管是创作版画还是写文章,都要有现实生活作为背景资料,不能空泛的去创作。在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例子能供人去思考,去启发灵感。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你认真的用心去观察,去思考,去留意身边发生的小事,就能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在单调中创造不单调。例如清代的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他所画的竹子让世人称奇,他的竹子无论是样式、形状都是那么的栩栩如生,让欣赏者拍案叫绝。他之所以能有这样旷世绝伦的创作都是因为平时细心的观察,在生活中发现版画的艺术。
在版画的艺术中创造生活,生活和版画艺术相互联系,版画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平时多注意留心去观察,去感受,这样才能创造出精美的版画艺术作品,才能去发掘蕴藏的艺术。中国文化底蕴很深厚,一幅有灵魂的版画创作要具有中华优秀传统的文化积淀,在作品创作的过程中应该反映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信仰,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
现代中国版画界“卓绝之天才”古元的创作表现了国家对新生活的极大热情,他的版画创作中就有探索摆脱现代科技的痕跻,巧妙地将画而黑白进行处理,刀法严整而有旋律感,并且向民间版画创作方式学习,向中国传统绘画学习,努力探索版画艺术的民族化和大众化的艺术风格,在版画的创作中走自己风格的新道路。这正是版画最动人、最精彩的价值。
《棉花丰收》是一幅表现皖西南产棉区农民摘棉花的劳动情景的版画,采用了传统的黑白版画线刻的形式。版画线刻好似中国画的白描,有着精雕细镂、婉约秀丽的艺术特色,这也是徽派版画的主要艺术特征。特别是用阳线刻,有利于更加直接细腻地刻画女性劳动者的动态和表情,更能充分深入的表现棉花植物的繁茂和质感,从而烘托丰收的氛围,表达“生命与劳动”的主题。创作这幅版画时,在借鉴传统的同时,又注重突出时代审美精神,力争使构图较为饱满,凸显前景的棉花地,在棉花植物上大做文章,没有拘泥于棉花成熟期的客观物像,而是把棉花的各个生长期的一些表象特征融为一体,包括嫩叶、花蕊、棉桃、棉絮等,这样既丰富了画而,又升华了作品的内涵。对女性劳动者的刻画着重是朴实健康,以及动态、衣着的美感和人物组合的变化,主次分明,前后有致。远景的棉花垛和大型棉花采摘机。在刀法上稍有变化,采用直线硬朗的刻法,这样与人物的柔美产生对比,既突出了主体又丰富了画而。天空闲云的用线也是为了与密集的棉花地用线形成对比关系。总之,画而的每一部分都是为传达和表现整体节奏,而整体形式又都是为表现真情实感的。
总之,随着近几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不断变化和整体调整,版画的特色日益彰显出来,正逐渐成为非充满活力的一个画种。版画与一般绘画不同,是因为它使用特定的板材、工具与印制的特点所决定的,版画自身的局限性反而成就版画的艺术特色。版画创作中有许多可以深入探索的方向,并且以很大的包容性、最广阔的空间给创作者以灵感。
参考文献:
[1]李雷.談民间美术造型特征与现代构成的结合——版画创作随感[J].美术,1998(03).
[2]余曼.呈现心迹——谈版画创作中的情感因素[J].文化月刊,2009(07).
[3]张新江.谈丝网版画创作中的设计意识[J].丝网印刷,20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