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给我“不知天高地厚”的勇气

2020-07-14 08:25庞晓畅
求学·文科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双学位中文系课外书

庞晓畅

“你那么年轻,那么富于诗意地谈论着想象的短暂,你是什么样的年轻人呀,这些如此沉重的字眼是如此轻易地打你的唇间吐出,难道你凭借想象的光芒一下子飞抵了岁月的最深处?而我要到什么时候才开始迈近它?让我更快地老去吧,既然我无法以年轻的姿态走近你,那么就让我在岁月的最深处与你会晤。”

——孙甘露 《我是少年酒坛子》

因为保送的原因,我最终的专业是世界文学,而非我最心仪的中文系,所以从大一开始,我就考虑了读第二学位。对我来说,学位,不仅仅是为了拿到又一个证书,重要的是,它为我提供了一个接触新学科、新专业的机会。

高中时我就对中文系充满了热情,只希望能早日通过高考这关,然后不受约束地读书和写作。高中时升学的压力不必赘述,于是读书有时也成了一种奢侈。寄宿制学校里能流通的“闲书”有限,全依仗学校栅栏外三轮车上的流动书摊。杂志到货的日子最快乐,从食堂胡乱打包一份吃的塞进书包,而后飞快地跑回寝室,一手翻书,一手扒饭,经常是杂志看完了饭还没吃几口。平日里为了提防老师查寝干脆把这些课外书都平铺在床板上,再盖上床单,每晚就这样幸福地枕着三毛的撒哈拉与张爱玲的白月光入眠。那时的我带着中文系的梦想,敬畏地对着前人的脚印比比画画,警惕地跟检查的老师躲躲藏藏。不想听课时就悄悄打开电子词典看里面的唐诗宋词鉴赏辞典,心情不好时(通常是因为做不出导数题)就跑到图书馆里,在洒满阳光的角落里读马尔克斯。

如今我到了大学,到了曾经无限憧憬的人生阶段,但不知为什么,现在的阅读似乎已经和过去不同了。没有宿管查寝,没有被语数外政史地填满的日程表,为什么不读书了?有了手机,有了电脑,有了kindle,有了更大的图书馆,为什么不读书了?

带着这样的疑惑,我走进了面试教室。

双学位面试的时候,院系要求每个人提交一篇个人陈述,我没有再写,面试时,我只拿了一篇自己之前写的小说过去,题目是《我曾惊悸于我悬而未决的诗歌命运》——这是我的真实写照:悬而未决的,我的诗歌命运。彼时,我的大学生活已经过去了将近一年,在这一年里,在这个“众神云集”的园子里,我无数次被比较、被打击,但是偶尔也被鼓舞、被关怀。我开始思考我的专业和我的内心的关系,我的梦想和我的专业的关系。都说从高中到大学的金榜题名是鲤鱼跃龙门,不错,可是跃过龙门之后呢?从小溪进入千顷烟波、万丈深海之后呢?“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在别人眼里,你有幸进入广阔的天地,可是个中迷惘、惧怕、失落,大概只有自己知道。“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我似乎确实是已乘青云而去,可是有时再想起当“举子”的时光,又会感叹于那时的专注、笃定和认真。一年过去,我真的实现自己曾经的梦想了吗?我真的兑现自己曾经的约定了吗?

那天老师们似乎问了我一些专业上的问题,如今我已经一个都想不起来了。只记得最后,坐在中间的那位主考官问我,你对中文系的哪个方向感兴趣呢?我思索了很久很久,在尴尬的安静里,我最终回答:“对不起,老师,我还没有想好。”老师们都笑了。那一刻我忽然发现,我不是没有想好,而是从来没有想过,说实话,我连中文系到底有哪些方向都不是特别清楚。高中时的我笃定地说,我想学中文,可我对中文又了解多少?如果说高中至少有热忱,那么到了大学,我又有什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真的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将来想做什么。也许我一直生活在一种幻象里——在枯燥的中学学习中,我喜欢看课外书,喜欢摘抄优美的句子,把写作文作为格式化、军事化生活中,唯一的可以自由发挥的地方。我向往文学,如同不安分的心向往着自由。可是到了大学,当我有了更多消磨时间的方式,有了更多的信息新闻娱乐八卦作为刺激感官的“毒药”时,我便找不到方向了。

走出面试教室,我终于想明白了这一切。我仍然失落,却似乎不再那么茫然。

一年之后,我按照双学位的课表选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这门课。上课铃响,老师走进教室——竟然就是那位面试时的主考官。他当然已经不记得我,我只是众多二学位学生中的一个。在那学期的期末论文的最后,我夹了一张纸条给老师,告诉他我就是那个连那样简单的面试问题都没有准备的人——这大概是面试的大忌,然而谢谢你们还是同意让我进入汉语言文学的大门,然后自己去探索。

也许,我们对另一门学科的了解只是读了幾本相关的书籍,只是听了学长学姐们的几句描述,但这都不是它的全貌。在我真的开始上中文系的课之后,我才发现,这个专业里的很多东西——课程设置、课程形式等,都并不是我所想的,那些小时候对中文系的幻想和憧憬也并不都是真实的:原来中文系不是培养作家的,原来中文系里还有语言学,原来中文系不是只看课外书就能学好的……所以我觉得,选择双学位是我大学里做过的最重要也最正确的决定。因为是否喜欢、是否合适、是否想进一步探索,这些难以回答的问题都需要亲身经历过才能回答。

我的第一专业是世界文学,第二专业是汉语言文学,本专和二专距离很是相近。我想,这两个专业就像自圆心出发的两条线,开始时距离很近,以至于在很多不了解人文学科的人看来这就像是同一条道路。然而,随着学习的深入,它们却导向不同的方向,扩展出不同的世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两个学科从此便“老死不相往来”——这两条路之间,又有无数毛细血管般的小路将它们联通,从而互相补充,互相完善。不只是外文和中文,我想,任何两个学科之间都有相通性,有些可能不是知识上的直接联系,但也一定有学习方法、人格塑造等方面的关系。易卜生说经验是一面镜子,莎士比亚说经验是一颗宝石,所有的经历都有价值,所有的钻研都有收获。我想,这就是二学位的意义所在。

又一年过去,我终于渐渐清楚了自己的方向,也慢慢找回了当初对文学的热爱。我听见我的心清楚地说,我还想读中文系,我还想学文学,这一次,它不再是虚构的感觉,而是真真实实的选择。

“你那么年轻,那么富于诗意地谈论着想象的短暂,你是什么样的年轻人呀,这些如此沉重的字眼是如此轻易地打你的唇间吐出,难道你凭借想象的光芒一下子飞抵了岁月的最深处?……”

我想很多人心里都会对某个专业产生兴趣,如果在能够接触的时候选择离开,那心里大概总是有后悔和遗憾在的。所以,哪怕当初向往中文系的我,只是在向往一种“幻影”,如同用幼稚的声音轻易地吐出沉重的字眼,但我依然很勇敢地上前抓住了它。毕竟,有时我们缺的就是这种幼稚的热忱和“不知天高地厚”的勇气吧。

猜你喜欢
双学位中文系课外书
地方高校双学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文系何为?
爱看课外书的我
课外书
长治学院中文系简介
我国大学本科双学位教育政策研究
《新高考·数学版》调查问卷
中原工学院双学位教学满意度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