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毛泽东阶层和谐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跨越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等历史阶段,而这些历史阶段正是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状况复杂多变的时代。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理论,毛泽东阶层和谐思想不但具有深刻的时代价值,它的理论精髓——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调查研究和善抓主要矛盾,对分析和解决当前中国社会所存在的阶级、阶层问题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阶层和谐;理论精髓;时代价值
毛泽东阶层和谐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正确认识和处理革命、改造、建设时期阶层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围绕解决阶层矛盾、促进阶层和谐而积累的一系列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它形成和发展于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复杂而多元的时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充分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阶层思想并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一系列被实践证明了正确的、有效解决阶层和谐问题的重要思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毛泽东阶层和谐理论研究和关注的重点不同。第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着重关注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间的阶层和谐。通过团结这两个阶层以凝聚最广大、最坚强的力量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第二,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着重协调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间的关系。因为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造,大资产阶级已经被消灭,而实现阶层和谐的主要对象转变为民主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促进这两部分人直接的阶层和谐,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和发展;第三,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其关注重点则是实现知识分子阶层和无产阶级间的阶层和谐。
此时,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构成了我国“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新型社会结构,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的主旋律。因此,唯有促进知识分子和无产阶级间的和谐,才能将建设社会主义的主要力量凝聚起来,围绕一致的目标,加速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进程。以上这些内容,充分反映了毛泽东阶层和谐理论具有深刻的时代价值,尤其是它所蕴含的理论精髓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
一、毛泽东阶层和谐思想的理论精髓
在改革开放四十年后的今天,随着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巨大变革,社会阶层结构进一步分化,新的社会阶层逐渐产生,不同社会阶层间的矛盾逐渐突显,种种新的社会矛盾与冲突纷沓而至。时代赋予了我们新的使命,也提出了新的问题。我们更应该从既有的历史经验中寻求规律,从理论中更好地回应现实问题。毋庸置疑,毛泽东阶层和谐理论中的重要理论精髓既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的宝贵思想精华,也是我们解决当代社会阶级、阶层矛盾,实现阶层和谐的重要指南。
(一)理论联系实际
毛泽东阶层和谐理论之所以能够产生,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实现了将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和中国革命、建设的具体情况相结合,也就是说,它产生的前提就是理论联系实际。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的情况完全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资本主义发展时代,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在中国占少数,农民、小资产阶级占大多数。所以,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难以直接分析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的具体情况。实际上,中共早期在阶级阶层问题的分析上就出现过偏差,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党在幼年时期出现的一系列失误。比如,当时“陈独秀对农民阶级———这一革命的主力军看法却不够准确,他认为农民一方面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而无法改变其私有观念;另一方面认为农民在农村中既分散又落后,难于统一。”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则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采取政治、经济相关联的二元阶级划分标准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阶级、阶层进行了准确的划分。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提出了“统一战线“理论,其主要主张在于: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将全国各族人民和各个阶级、阶层群众紧密地团结起来,从而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毋庸置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与统一战线的建立密不可分,而统一战线之所以能够建立也在于毛泽东等人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将理论与实际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深入分析社会矛盾、发现了阶层和谐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从而推动革命实践成功。
(二)注重调查研究
任何理论都不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而是在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深入的社会实践后,结合前人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毛泽东阶层和谐理论也不例外,特别是注重调查研究作为毛泽东阶层和谐思想的基本原则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从毛泽东最早对中国社会阶级、阶层情况的分析来看,他就不是仅从马克思、恩格斯文本中的抽象概念出发的,而是在深入调查后从实际掌握的具体数据出发来分析中国社会阶级阶层问题。毛泽东其后总结经验:“在当时我对于农村阶级的结合,仍不是十分了解的。 到井冈山之后,我作了寻乌调查,才弄清了富农与地主的问题,提出解决富农问题的办法,……贫农与雇农的问题,是在兴国调查之后才弄清楚的。”正是通过调查研究,才使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跨越了历史的长河仍能与中国的具体国情、具体实际相结合,也使毛泽东阶层和谐思想中关于阶级、阶层分析的理论既避免了陳独秀忽视农民阶层的“右”倾机会主义,也避免了张国焘只重工人运动的“左”倾机会主义,成功预见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动摇性,体现了高超的政治预见性。
(三)善抓主要矛盾
无论是在革命、改革还是建设年代,在促进阶层和谐的实践上,这一精髓都得到了灵活的运用和生动的体现。比如在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转变为全国性的执政党,其首要任务之一就是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有步骤地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中国此时的社会矛盾也产生了变化,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呈现出全新的状态,也就更需要针对新的国情抓住主要矛盾对新中国的阶级和阶层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作出深入分析。毛泽东指出:“在我们国家中,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的矛盾。”以此论断为基础明确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经历了社会主义改造后,阶级矛盾已不再是社会主要矛盾,强调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必须坚持正确处理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实现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关系和谐。
二、毛泽东阶层和谐理论的时代价值
理论的发展在于更好地指导实践,深刻理解毛泽东阶层和谐理论的理论精髓,对准确把握我国现阶段阶层新变化、正确处理好现阶段阶层关系、构建和谐的社会阶层关系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这正体现了毛泽东阶层和谐理论的时代价值。
(一)理论联系实际为解决阶级、阶层问题提供重要前提
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原则既是毛泽东阶层和谐理论产生的前提,也是我们今天研究和分析中国社会阶级、阶层问题的出发点。改革开放的启动,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国经济的发展逐步挣脱束缚,多种所有制经济制度的引入,新生事物和新型机制的产生,使中国经济生机盎然。但是,中国社会结构也加剧变化,新的社会阶层产生,各个社会阶层间的利益关系、矛盾问题更加复杂化,可以说,当代中国社会的治理问题更复杂多样、治理难度更显著提高。只有准确而全面地把握我国社会阶层的利益差别和具体矛盾、了解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现状和变化趋势,才能正确制定相应的路线、方针、政策。因此,必须学习毛泽东阶层和谐理论中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坚持根据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阶层变化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以动态的眼光看待中国社会的发展,而不是静态地、死板地态度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情况。唯有如此,才能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在当代的继续发展,促进阶层和谐理论的发展与创新,乃至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二)注重调查研究是分析当前阶级、阶层情况的重要途径
到今天来看,注重调查研究的基本原则仍旧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仍是我们分析当今中国社会个阶层具体情况的重要途径。无论是当今世界,还是当今中国,都处于发展、变革和调整的重要时期。特别是中国,经历了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整个社会阶级、阶层有了巨大变化,社会成员所处的身份地位也有了相应改变。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中“以生产资料的占有和产品分配的方式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两个阶级一个阶层”,显然已经脱离了中国的具体实际。因此,必须注重调查研究,深入实际,对中国社会内部各个不同社会阶层进行具体的调研,才能了解各阶层利益需求,解决阶层间矛盾,最终促进阶层和谐。也唯有通过调查研究,方可获得第一手真实的社会资料;唯有获得真实的社会资料,才可对复杂的社会阶层情况作出准确地分析和判断;唯有经过准确地分析和判断,才能在把握各个阶层群体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方面的利益诉求基础上制定正确的阶级、阶层政策,最终正确处理和协调改革中不同社会层次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善抓主要矛盾是解决当前阶级、阶层问题的重要方法
自1978年年底开始的改革开放是中国阶级阶层分化的一个分水岭,40年来,中国社会阶级内部的“分层化”与阶级外部的“新生化”现象同时并存。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有两次重大变化:第一次是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社会结构大大简化,奠定了“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基本格局;第二次则始于40多年前开始的改革开放,与前者不同的是,较少的阶级、阶层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而逐渐有了增多的趋势。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不断产生,他们承担新的社会工作,组成新的社会群体。所以说,就目前来看,中国社会呈现出多阶级、阶层的态势:第一,原来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的组成层次更加丰富,工人、农民也可以由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来承担;第二,随着共同富裕的实现,整个中国社会的中间阶层人数不断扩大、成长;第三,新的阶层人士数量也在不断增加,逐步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由此可见,面对愈加复杂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应学习和运用毛泽东阶层和谐理论中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把握重点的,从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中梳理出清晰的思路,以抓主要矛盾为最重要的手段,最终促进各方面矛盾得到全面解决。我们也应注意到,当前经济利益矛盾的产生主要来源于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转变、物质利益根源的变化,因此,能否妥善处理好社会各阶级、阶层的经济利益关系、防止人民内部非对抗性的经济利益矛盾向对抗性的经济利益矛盾演变是我们促进阶层和谐的最重要任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而毛泽东阶层和谐思想中的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必将为我们今后的探索提供重要的指引和参考。
参考文献
[1] 汤池,论毛泽东阶层和谐思想的形成依据[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4).
[2] 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3]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作者简介:汤池(1987- ),女,湖南益阳人,讲师,中共益阳市委党校基础理论教研室副主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党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