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德辉 周炳峰 李昌城 韩计平
摘 要:通过近年来的探索和创新,交口县积累了精准提升森林质量的大量数据和实战经验。分析林菌融合循环发展的优势,助推特色产业的有效发展,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多赢共进。
关键词:森林;精准经营;林菌融合
文章编号:1004-7026(2020)12-0071-03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6.2 文献标志码:A
1 研究背景
交口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吕梁市最南端,总面积1 259 km2,辖4个镇3个乡,95个行政村,381个自然村,总人口12.4万。境内矿产资源丰富、生态植被良好,但受区位立地条件影响,农村布局分散,农业基础薄弱,属典型的资源型欠发达山区县,也属山西省贫困县。近年来,交口县坚决扛起脱贫攻坚责任,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近自然经营为指导,以统筹资源、林菌结合、组合生产为思路,创新森林精准经营模式,全面推进森林质量精准提质和交口夏菇产业增效,探索出一条生态改善、产业兴旺、经济发展、群众增收的乡村振兴之路。
党的十九大首次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写入报告,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方略;《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中增加了“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这一表述,成为党的重要执政理念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05年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就提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2016年1月26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2次会议强调,要着力提升森林质量,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质量优先,要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2019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实地了解祁连山生态恢复和保护情况后指出,要正确处理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关系,积极发展生态环保、可持续的产业;2019年7月,中办国办印发《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方案》,按照“科学修复、保障民生”的原则,推进建立全面保护、系统恢复、用途管控、权责明确的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体系,为实施森林精准经营提供了政策支撑。
交口县素有“生态山城”之称,境内森林广袤,物种丰富,森林覆盖率为42.4%,林木绿化率为65.4%,有杨、柳、松、柏、槐、栎、榆、桐、椴、椿等139个树种,200种草本植物和200余种野生中药材,是全国辽东栎的核心分布区,是全国沙棘、汾州核桃主产区之一,也是生态康养、休闲避暑胜地。但是,在践行“两山理论”的过程中,交口县也面临着历史性的抉择和困惑。就森林现状而言,缺乏科学有效经营,立木蓄积仅为60.6 m3/hm2,较全国平均水平低30个百分点。从整体来看,林分结构不优,自然更新受阻,森林质量不高,生态系统脆弱,长远发展令人堪忧。就民生建设而言,全县有49个整体贫困村,贫困户8 781户23 840人,贫困发生率为25.2%。近年来,经过全县上下凝心聚力,合力攻坚,截至2018年底,贫困发生率降至0.73%,虽实现整体脱贫摘帽,但农业产业基础薄弱,巩固提升脱贫成效和接续实施乡村振兴任务依然艰巨。全县占国土面积71%的林地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没有直接联系,群众缺乏参与渠道,共建共享程度极低。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征程中,如何践行好“两山理论”,保护好、发展好特有森林资源,在一个战场打赢生态、扶贫两场战役,成为摆在交口县委、县政府面前的现实课题和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要想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就要有正确的理念、科学的规划和专业的技术作为支撑。交口县于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组织召开全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和交口夏菇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与农业农村部、中科院、中国农大等科研院所的多名国内权威专家长期合作,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深入论证研判,按照统筹资源、林菌结合、组合生产的思路,全面推进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和交口夏菇标准化生产,为科学推动天然林保护修复提供了方案,为决胜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2 统筹两大资源
交口生态、气候优势明显,全县拥有90 000 hm2林地,其中有集中连片乔木林地53 300 hm2,灌木林地26 700 hm2,疏林地2 467 hm2,未成林造林地3 133 hm2,无立木林地和宜林地4 000 hm2;县域内吕梁林局交口中心林场经营面积44 700 hm2,县国营林场经营面积27 300 hm2,森林经营潜力巨大;境内水质、土壤优良,天然林产出的菌棒原料无污染、质量优。
同时,交口地处的中纬度带,是香菇生产黄金纬度带。受纬度、地形和海拔影响,交口昼夜温差大,最高昼夜温差达10 ℃以上,生产的香菇品质高、质量优。交口整体气候温凉,最热月7月的月平均气温为19 ℃,可持续进行夏季香菇生产,填补全国市场空白,极具市场竞争力。为此,交口立足这两大资源优势,对标对本、找准定位、科学规划、组合生产、融合发展,为践行“两山理论”明确了方向。
3 突出两个目标
坚持生态、经济双赢共进,依托独特优势,在精准提升全域森林质量的过程中,科学发展香菇特色产业。在追求立木蓄积、放大生态效应的同时,实现抚育产出散碎物料综合利用的经济效应;在追求林业产值长周期目标产出的同时,实现抚育过程中的短周期經济产出;在推进林菌产业发展的同时,带动群众通过产业就业实现稳定增收。通过理念创新、理论创新、实践探路,实现了以森林为基础,远近结合、扬短促长、多赢共进的全新发展,有效破解了林业产业“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发展禁锢,探索找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有效路径。
4 强化两项举措
围绕森林质量和林业产业,始终把握“精准”和“标准”原则,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计划,以栎类天然次生林为主,立足于萌生化的基本林情,遵循树木起源的禀赋差异,实行矮林、中林、乔林,幼龄林、中龄林、老龄林的分类分段、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精准经营。同时全面推进国储林建设、露天矿区修复造林、灌木林转化和行道树更新,创新打造全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和黄土高原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实行农业品牌发展计划,以森林的精准经营为基础,统筹推进林菌、林牧产业,强化生态、绿色、自然理念,系统构建原料、生产、产品标准体系,以标准保品质,以品质创品牌,着力提升夏菇、山猪、沙棘“交口三宝”品牌的质量和影响力。
5 融合两大产业
坚持林菌结合、组合生产,全链条延伸、全产业带动。通过森林质量分类经营,可快速培养形成优质木材,满足国家储备林建设需要,同时可大幅减少食用菌原料林培育过程,实现森林高品质、多功能、长链条发展。此外,在抚育过程中的选树打号、疏伐修枝、补植更新、选种育苗等各个环节,可以雇佣大量农民,实现就近就业。
利用抚育产出物,有效保障食用菌产业原料供应,助推实现食用菌产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让广大农民真正成为生态产业工人、香菇产业主人、乡村振兴主力,从而使环境改善、群众增收、经济发展、乡村振兴。
6 形成了森林经营系统规划
交口县先后编制完成《交口县以栎类天然次生林经营为核心的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计划》《交口县以森林经营收获剩余物为原料支持食用菌产业发展计划》《交口县森林质量精准提升与重点示范工程布局计划》《交口县国储林发展计划》,实施交口县灌木林转变、行道树更新、露天废矿修复造林经营计划等,形成了以天然次生林森林质量精准提升为基础的“科学保育森林、创新修复生态、提质增量增效、助推相关产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打造全域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示范县,为吕梁乃至全省全域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提供了示范引领范本。
7 实现了林业生产提质增效
交口县实施了6个栎类经营示范样板基地,通过示范试验,香菇原料平均产量为1~2 t/667 m2,可实现经济产出200~400元/667 m2。按照年抚育6 667 hm2,
5~10年抚育1次,全县9万hm2天然次生林可持续保障6 000万棒菌棒的原料供应。通过5年期模拟测算,经营后林分结构将得到改善,生长率、蓄积量均得到有效提升。通过精准经营,利用自然力生长,有效降低了经营成本;利用次生林中保留树生长的时间积累,有效缩短了国家储备林建设周期;通过精准抚育,有效提升了立木质量、生长量和生态功能;通过目标培养,有效增加了下一代林分价值,栎类、椴树、檀木、五角枫等优质树种价值形成更快、更大。
8 助推了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通过林业、林牧、林菌组合生产、循环发展,全县形成以食用菌、特色养殖、核桃林为主的“3+N”扶贫产业格局。预计到十三五末,实现5 000万棒食用菌、100万头生猪养殖、1.3万hm2优质核桃林的特色产业规模。截至目前,全县种植食用菌3 200万棒,猪出栏30万头,核桃林提质增效2 667 hm2,3大产业带贫益贫率达到87%。特别是食用菌产业,形成香菇、平菇、猴头菇、黑木耳、茯苓等多元发展态势,覆盖全县7个乡镇和60%的行政村。其中以栎类原料为主的夏季香菇种植2 500万棒,建成韦禾、天麟两个现代化示范园区和双池枣林“十里香菇长廊”,建立中国夏菇产业电子商务平台,出口韩国50万菌棒,形成“企业管两头、农户包生产、政府搞服务”的产业带动架构,带动65%的贫困户稳定增收。
9 开启了转型发展全新模式
据《交口县志》记载,交口县有丰富的栎类资源,从康乾年代就有,现有树龄在200~500年的成片辽东栎类古树林。结合森林经营,交口县将不断挖掘栎类文化,基于栎类的发展历史和目前林分的多样性,建成全国首个古橡树森林公园,并且以此为基点,着力打造全国首个天然林教学培训基地、栎类古树科研保护国际交流基地、栎类品种保护基地、辽东栎优种培育基地和国家储备林基地,助推全县生态康养、文化旅游产业提速发展,为巩固提升脱贫成效、同步小康和鄉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实践表明,“绿水青山”是乡村发展的底色,而“金山银山”则是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交口县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林菌循环发展的创新探路,破解了当前森林经营、生态修复的一些难题,既是“一个战场打赢两场攻坚战”的再升级版,又是践行“两山”理论,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实践,为贫困山区巩固脱贫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借鉴与启示。实践证明,当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环境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只要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因地制宜、遵循科学,谋划长远、苦干实干,“绿水青山”才可以成为“金山银山”,贫困农村才能实现乡村振兴。
(编辑:周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