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群书治要》看孝道与修身的关系

2020-07-14 02:28苗水
青年与社会 2020年13期
关键词:修身孝道

摘 要:《群书治要》作为一部治国理政宝典,非常重视领导者的个人修养,认为这是关乎国家治乱的关键之所在。孝道作为中华文化的大根大本,在个人修养中亦占据重要地位。理清孝道与修身的关系,对于今天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群书治要;孝道;修身

2019年3月,习主席在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在真学真信中堅定理想信念,在学思践悟中牢记初心使命,在细照笃行中不断修炼自我,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保持对党的忠诚心、对人民的感恩心、对事业的进取心、对法纪的敬畏心,做到信念坚、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这里提到的“修炼自我”,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说的修身功夫。为政之道,修身为本。广大干部如何通过修身提高自身执政能力,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现结合《群书治要》对这一问题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治国以修身为本,修身以孝为本

《群书治要》成书于唐贞观五年,其编撰目的在于“务乎政数”、“本求治要”,为唐太宗治理国家提供借鉴。编撰者魏征等人作为治国理政的专家,非常重视为政者的修身功夫,因为他们深知,修身是治国的根本,是关乎国家治乱的关键之所在。“(修)身者,治之本也。” “臣未尝闻身治而国乱者也,又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故本在身,不敢对以末。”

今天的领导干部要更加注重修身,因为当今社会种种的诱惑比以前不知增加了多少倍,堕落也比以前容易了太多。领导干部手中握有一定的权力,面临的诱惑又比平常人增加了很多,要想在这样的环境中不忘初心,做一个清正廉明的好干部,唯有依靠过硬的修身功夫才能实现。

既然修身如此重要,那么修身应该从哪里开始?《群书治要·孔子家语》中说“立身有义矣,而孝为本”,“是以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这里明确告诉我们,孝为修身之本,修身一定从孝亲开始。

(一)孝亲为修身之起点

修身的意思是修心养性,立德正身。正身是为政的首要前提。《论语·子路》中孔子说:“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领导干部如果不能端正自身,如何去领导别人?而立德正身,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尽孝,因为“夫孝,德之本也”,孝是道德的根本,如果连人世间最自然、最朴素的孝道都做不到的话,这个人还有什么德行可言!

北宋著名学者司马光说:“圣人之德莫加于孝,犹江河之有源,草木之有本,源远则流大,本固则叶繁。”他把孝对于修身立德的重要性比作江河之源、草木之本,没有孝,修身立德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可能取得成功。

(二)孝德为修身之内容

孝为德之本,孝德扩展即为一切德行,因而可以说落实孝德就是修身的全部内容。《群书治要·礼记》中曾子说:“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于亲,敢不敬乎?”日常起居不庄重、为国效力不忠诚、担任官职不负责、朋友交往没信用、作战之时不勇敢都是不孝的表现,如果这五点做不到,灾祸很快就会降临并牵连到自己的父母,怎么敢有丝毫不恭敬?曾子还从仁、义、忠、信、礼、行、强、乐等八个方面全面阐述了孝为德之本,认为孝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修身的德目虽多,都没有离开孝的范畴。

(三)孝心为修身之动力

孝心为一个人的修身提供强大的动力。一个有孝心的人会时刻不忘父母的教诲,念念想着为父母增光。《群书治要·孝经》云:“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通过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使父母声名显耀,这是孝子的目标。《群书治要·礼记》也说:“将为善,思贻父母令名,必果”。意思是孝子考虑到要给父母带来好名声,所以做善事一定会努力完成,绝不半途而废。《礼记·祭义》说孝子“一举足而不敢忘父母,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孝子时时刻刻记着父母,一言一行都想着给父母带来荣耀。《群书治要·礼记》还强调孝子要时刻记着先人的志向:“是故先王之孝也,色不忘乎目,声不绝乎耳,心志耆欲不忘乎心,安得不敬乎?”《礼记·中庸》对此举例说明:“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孝子要善于继承先人的志向、善于完成先人未竟的事业。因此,一个人若能以先人之志为己志,念念不忘为父母增光,自然会有无穷的动力来修正自己的身心。

(四)至孝为修身之终极目标

《大学》里面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修身的最终目的是“明明德”、“止于至善”。《群书治要·孝经》云:“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孝悌达到极致的时候,就可以“通于神明”,意思就是“明明德”,因此可以说修身的最终目标就是达到“至孝”,这时候每个人自性本具的德行完全显露,修身达到圆满的境界。

二、以孝修身的具体要求

《礼记·祭义》记载:“乐正子春下堂而伤其足,数月不出,犹有忧色。门弟子曰:夫子之足瘳矣,数月不出,犹有忧色,何也?曰:吾闻诸曾子,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故君子跬步弗敢忘孝也。”“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才算得上是孝。那什么是“全”?有两层意思,即“不亏其体”、“不辱其身”。《群书治要·魏志》也说“夫人为子之道,莫大于宝身全行,以显父母。”这里的“宝身全行”指的就是“不亏其体”、“不辱其身”。

孝子首先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群书治要·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不毁伤身体是孝的开始,因为古人认为这个身体并不是自己的,“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自身是父母身体的一部分。既然是父母的身体,当然要保护好,不然就是大不孝。要保护身体,就不能做冒险之事,《礼记》有很多这方面的训诫,诸如“道而弗径、舟而不游”,不要为了贪图捷径而去走危险的小道,过河时一定是乘船而不是游泳;“不登高、不临深、不处险地”,要尽量避开危险,不要拿身体去冒险。一旦身体受到毁伤,最伤心难过的就是父母了,令父母伤心绝不是孝子所为。

以孝修身更重要的是要做到“不辱其身”,这是更高层次的尽孝。“不辱其身”是指一个人在道德品行上不能有污损,不然就会败坏父母的名声,这是极其严重的不孝。《礼记·祭义》云“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能够不使自己的父母受到羞辱,才可以算是孝。《孝经》云:“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三、以孝修身的利益

以孝修身在健康、智慧、事业等方面都会获得莫大的利益。《中庸》记载,孔老夫子称赞舜王时说道:“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真正有大德行的人,一定会得到与他的德行相称的地位、福禄、名声和寿命。大舜正是以其至孝的德行最后位居天子,富有四海,高寿而终,为后人做了最好的示范。

(一)孝与健康

《论语·雍也》子曰:“知者乐,仁者寿。”仁慈的人大多健康长寿,而孝为仁之本,故而也可以说“孝者寿”。从古今中外的许多案例来看,孝顺之人健康长寿的比例非常高,这是什么原因?

古人认为,人体健康与体内气血运行密切相关。《群书治要·管子》记载:“道血气以求长年、长心、长德,此为身也。”通过调理血气,以求寿命长久、修养身心、提高德行,这就是修身。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说“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元真”就是“先天之真气”,若五脏的元真之气通达顺畅,那么人就会安和、健康。

《伤寒杂病论》中说:“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中医认为,五行与五常、五脏都是对应的,它们的关系是:木金火水土、仁义礼智信、肝肺心肾脾,肝仁属木,肺义属金,心礼属火,肾智属水,脾信属土。就是说,五常之德落实的好,可以滋养五脏中和之气:仁养肝,礼养心,信养脾,义养肺,智养肾。

所以,行五常可以养五脏,曾国藩先生深得此法要领。他在《养身要言》中说:“一阳初动处,万物始生时,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仁所以养肝也;扩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裁之吾心而安,拨之天理而顺,义所以养肺也;内有整齐思虑,外而敬慎威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礼所以养心也;心欲其定,气欲其定,神欲其定,体欲其定,智所以养肾也;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作事有恒,容止有定,信所以养脾也。”

既然行五常可以养五脏,而五常根本是仁,仁的根本是孝。所以孝道做得好,五常之德就具备了,五脏自然元真通畅,身体健康就会水到渠成。

(二)孝与智慧

孝道可以启发智慧。《大学》里说“致知在格物”,要获得智慧就要“格物”,就是革除物欲的意思,人减少欲望可以获得智慧,因为欲望少的人内心比较清静,这时候自性本具的智慧就会透露出来。孝顺之人为了使父母安心,自然而然就会减少很多欲望,放下很多非分之想,无形之中做到了“格物”,因而随着其孝行的进步,其智慧亦必不断提升。

《孝经·感应章》说:“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能尽心尽力孝敬父母的人,必能明了天地万物之理,最终达到无所不通的境界。这就是孝道启发智慧的证明。

三国时期吴国的陆绩,是一位大孝子。小时候随父亲去人家做客,临走还不忘给母亲带几个橘子,留下了“陆绩怀橘”的故事。陆绩长大后博学多识,智慧过人,通晓天文地理,做过浑天图,成为我国早期的大科学家。这是孝道开启智慧的典范。

(三)孝与事业

俗话说“诸事不顺因不孝”,做什么事情都不顺利,归根结底在于没有孝心。如果一个人连对他恩德最大的父母都不孝敬,那他就纯粹以利害的原则来为人处世。这件事对我有利益有好处,我就全力以赴;对自己没有好处的事,绝不会去做。《群书治要·周易》上有一句话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就是说和你一样的人,会感召在一起成为朋友。一个人以功利之心为人处世,他所感召的朋友也是以利害之心和他相交往的。如果周围全是这样的人,做事怎么可能顺利?

这句话反过来也可以说“诸事顺利皆因孝”,孝道可以帮助事业一帆风顺。因为若一个人孝敬父母,他就懂得知恩报恩,会培养起恩义、情义、道义的处事原则,那他所结交的朋友也一定是知恩报恩的。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自然会有很多人全力相助,何愁事业不会成功?

综上可见,《群书治要》非常重视统治者的自身修养,并认为孝道与修身的关系十分密切,修身离不开孝道。修身以孝亲为起点,以孝德为内容,以孝心为动力,以至孝为终极目标。修身的关键是修养道德。孝是道德之根本,也是落实仁道的根本,在儒家伦理道德架构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根源性的作用,对“仁”、“义”、“礼”、“智”、“信”诸德均有统摄与指导作用。正是在孝道的基础上,其余诸德才能萌芽并茁壮成长。能行孝道,则其余诸德自然具备,《礼记·祭义》中说:“仁者仁此者也,礼者履此者也,义者宜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乐自顺此生,刑自反此作。”可见一切道德都是围绕“孝”而存在,没有了孝,修身将无从谈起。

参考文献

[1] (唐)魏征等撰,刘余莉主编.《群书治要》译注[M].北京:中国书店,2013.

[2] (宋)司马光撰.进古文孝经指解表[A].见:周海生,骆明.《中华孝文化研究集成(2):历代《孝经》序跋题识》[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3] (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4] 王竹星等主编.《金匮要略》白话精解[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5] 陈戍国.礼记校注[M]. 长沙:岳麓书社,2004.

作者简介:苗水(1982- ),男,汉族,山东临沂人,现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伦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國传统伦理学。

猜你喜欢
修身孝道
打好“修身”基础 方能“担当”大任
大学生践行孝道的途径探析
在家风建设中如何增进亲子教育
搭建孝道教育与实践平台,探索校园文化育人新途径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尽孝而亲不待
明清家训“修身、齐家、处事”思想探析
绝对“孝道”有悖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