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 刘新玲
摘 要:近两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腾飞,手机短视频等社交软件的火爆,在各种美景美照、视频的推动下,不少“网红打卡”旅游景点层出不穷。这些“网红打卡圣地”以视觉消费为基础,以媒介传播为推手,以消费者满足为导向,成长为了这一时代独特的娱乐、信息、消费的全新结合体。但与此同时,也引发了大量的参与者主体性失落问题。文章亚文化研究的视角出发,探讨“网红打卡”这一现象的发展逻辑,并在此基础上对此现象进行审视和反思。
关键词:网红打卡;亚文化现象;青少年
青年亚文化作为一种普遍而又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人类社会文化结构中必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相对于主流文化,青年一代的文化以其青春性、多变性和挑战性的特性有别于位居主体的成人文化;而相对于基本认同主流价值的青年文化,青年亚文化则具有非主流、边缘性的“亚”文化或“次”文化特征。“网红打卡”现象是两年来一直广泛流行于青年群体当中的一种社会现象,伴随着各种商业营销和消费主义的鼓吹之下,“网红打卡”行为泛滥,并且形成带有鲜明“无脑跟风”色彩的青年亚文化集体,对当代青年的行为和价值观造成巨大冲击。综上所述,“网红打卡”行为是一种以现实为物质载体,网络为传播纽带,崇尚展现自我,跟随时尚潮流,但过程中盲目冲动,缺乏思考的青年亚文化现象。因此,深入研究“网红打卡”亚文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其对青少年和当代社会造成的影响并对进行反思,对于青少年的价值观引导具有现实意义。
一、“网红打卡”亚文化现象的由来及分类概述
“打卡”一词来自职场,本意是“工作人员上下班把考勤卡放在磁卡机上记录上班和下班的时间”。但在网络中传播后,衍生成为来“提醒戒除某些坏习惯所做的承诺或者为了养成一个好习惯而努力的一种记录”,继而演变成为“新生代对某种坚持事宜或态度的记录”。“打卡”人前往网红地点,拍照留念,并在社交平台表示:第一,这个热议的地方本人来过了;第二,本人拍照或拍视频而且在社交平台中上传了。微信朋友圈中出现的“网红打卡”是指人们利用微信朋友圈这一平台, 以展示自我的旅游、出行等成果为主要内容,以文字、图片、视频和链接分享的方式来发布打卡信息,进而通过好友的评论、點赞,进行人际交往的行为。 其具体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类:
(一)“网红展”。“网红展”,亦称“快闪展”,是一种最先由海外兴起的沉浸式娱乐展。通过当下最受欢迎的时尚元素及道具,结合VR、投影等新媒体手段,共同组成了声、光、电的令参观者有“沉浸式”体验的幻想世界。2018年起,北上广深等国内一线城市的热门商圈、广场、街区等人流量较大的地方,开始流行以“网红艺术展”、“网红沉浸式互动展”等命名的,面积在上百平到数千平米不等的类似展览,涵盖不同的主题区,以场景、道具、情节、互动等形式构成了沉浸式的体验。这些展览十分吸引年轻的受众参观并使其乐于在社交媒体上进行“打卡”式传播。
(二)“网红”旅游景点。近两年,随着“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社交软件火爆,不少曾今小众的旅游景点也渐渐出现在人们视线中。有时连当地人也不明白,对于他们来说一些常见普通的地方,一夜之间就变得人潮汹涌。就是通过短视频社交软件的迅速传播,让这些原本小众的旅游景点甚至是未开发的普通小村落一下子走红,再加上一些滤镜、修图或剪辑效果的美化,让社交平台另一端的观众看了就跃跃欲试,一时间大批游客慕名而来,特别是在法定节假日里,这些在短视频等社交平台爆红的景点自然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目标。
(三)“网红”店铺。“网红”餐厅、 “网红”甜品店、“网红”书店…… 这些“网红”店铺都具备一些重要的特点: 第一,颜值高。可能是产品的颜值高,也可能是店铺的颜值高,并且通过颜值高的产品或店铺吸引顾客,从而促进消费; 第二,年轻化。网红店的目标受众大多都是青少年群体,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高,更热爱新颖奇特的事物。因此,网红店铺所呈现出的年轻化的状态,会让年轻人甘愿买单; 第三,营销方式新颖。有些“网红”店铺本身就是“网红”所开,因此本身具备大量的年轻粉丝。有些店铺则是通过明星代言或者各种社交平台大肆渲染进行推广,增加知名度。
二、“网红打卡”青年亚文化现象的生成机理
(一)社会主义事业(工业化)的不断发展青年亚文化现象的产生创造了客观的物质条件。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活更加富裕,为青年们参与文化活动提供了经济保障。 机械化则使得人们解放双手,去从事更加丰富、有创造性的活动,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工作日从一周六天逐渐减少到五天半,1995年工作日调整为一周五天,公众假期也相应延长,列如春节、国庆节、劳动节等都增加了假期的时间。这些休闲时间的增多,都为青少年参与各种流行文化和亚文化活动提供了时间保障。“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高速铁路、民用航空、高速公路等现代交通运输方式,使“说走就走的旅行”成为现实。
(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青年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来自四面八方的人求同存异,这就要去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城市的文化也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多元性。商场、电影院、书店、剧院、展览馆、博物馆等作为重要的文化基础设施,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网红打卡”青年亚文化在繁荣的城市中也找到了自己的舞台。
(三)一胎政策下的青年亚文化具有独特性。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国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计划生育政策,这对现代中国家庭的规模和结构的变化产生了决定作用。在我国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现代女性一方面受到高等教育,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另一方面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以现代女性为主要群体的“网红打卡”行为为他们缓解现实压力,提供了一个出口。同时,“打卡”的用户很大程度上有外部自我形象构建的需求,并且在这一方面女性大于男性。同时,80后、90后、00后这一代人又与互联网和社会媒体同时出生,“计划生育”政策让他们孤独、互联网和媒体则让他们抱团取暖。“网红打卡”行为依托于当下年轻人中最火的景点和事物,使得他们能在社交圈展示自我,互相“称赞”,这是80后、90后、00后抱团取暖的重要方式。
(四)“网红”经济下商家的营销手段加剧了“网红打卡”行为在青少年中的蔓延。“网红打卡”的主要分享平台是微信朋友圈,其分享是一种几乎零成本、效率却极高的传播手段。商家如果在微博、小红书等年轻人汇集的APP以游客的身份进行宣传并买“热搜”占据前排,消费者很难判断是否是营销。在“网红”店铺如果商家有“朋友圈晒图打折”的活动,也会有主动帮商家“达成营销行为”的“分享者”。借助互联网“云传播”的效应,使得更多的人直奔心仪的人气景点“打卡”。在这些人看来,去旅游的目的是为了发朋友圈。他们不太关注自身在旅行中享受了什么,而是“打卡式”奔赴一个又一个人气景点。然后,一组9张图将“打卡”景点展示在自己的朋友圈里。继续扩散。朋友圈广告是一种“熟人圈”的广告, 是基于社交关系链的互动传播, 有很高的传受信任度。另一方面, 朋友圈中点对点传播的封闭空间, 使得广告有更高的到达率。商家这种“熟人营销”手段加剧了“网红打卡”行为的蔓延。
三、“网红打卡”亚文化现象产生的影响分析
(一) 积极影响。第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随着 “网红”景点在各平台传播开来,游客纷至沓来,网红景区经济效益可观。很多原生态自然景观一跃成为“网红”,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产生着巨大的推动。游客衣、食、住、行等多方面的需要,也大大完善了当地的旅游业。第二,满足当代年轻人社交需要。朋友圈中的“网红打卡”实践者将自己的“打卡”内容展现在朋友圈,在展示自我的同时其实也是想要融入社交圈的表现。别人在“打卡”,而自己没有,就会有种与群体相背离的不安和焦虑,甚至有种被群体隔离的孤独感,害怕自己与社交圈中所营造的氛围格格不入。继而,原本的“旁观者”也为塑造理想的形象、获得彼此的认同肯定,缓解知识焦虑而在不知不觉中加入这个打卡队伍,转变为“表演者”。《2018微信年度数据报告》显示,2018年每天有10.1亿用户登录微信。除了基本的社交,用户还会通过微信朋友圈分享生活、表达情感。90后“打卡”群体的微信朋友圈往往涵盖自己从小到大的亲朋好友,“互赞”是与之保持练习和维系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消极影响。第一,一昧追求“打卡”,或导致文化枯萎。尼尔 波兹曼(Neil Postman)曾在其著作《娱乐至死》(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中谈到: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在赫胥黎的构想中,人们将沉溺于工业化、模式化的产品无法自拔,被事物的表象所欺骗,习惯性麻木地接受那些浮于表面的现象,从而丧失了探索真理的能力,真理将被淹没在无聊繁琐的世事中。赫胥黎的担心与 “网红打卡”行为的出现与流行似乎如出一辙。旅游打卡本事变现对生活的热爱,但却在朋友圈中渐渐成为个人通过有选择地展示来期待获取他人关注和认可的一种“表演”,打卡人极力在中构建和塑造自己在他人心中理想化形象。所以每当他们在朋友圈完成了打卡时,就开始期待有人点赞、盼望有人评价,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受关注度和存在感。打卡本身只是一种形式,有意义的是打卡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所因为痴迷打卡而忘了初衷,就如同《娱乐至死》中所说,失了探索真理的能力,真理将被淹没在无聊繁琐的世事中。在被好友“点赞”过程中,渐渐地会沉浸在被夸赞的优越感与成就感中,变成为了打卡而打卡。而且以点赞的形式来获取关注度和满足感的行为会渐渐发展成偏执的心理,长此以往,混淆真实自我和“照片中”自我,产生认知偏差,加剧自我认同危机,并最终迷失真实的自我,甚至还会影响自身的学习实践能力。第二,时间和资源的浪费。随着网红景点的诞生,带来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如有些景点照片经滤镜处理后和原貌相距甚远,没有达到游客的期望值,最后演变成闹心之旅。盲目跟风的“打卡”式的行为,不仅造成时间的浪费,也是对社会公共资源的一种浪费。第三,存在安全隐患。“打卡”旅游很难真正享受到旅游所带来的乐趣。人气景点人山人海,吃饭、如厕都需要排长龙的尴尬场景尚在其次,关键是一些网红景点位于水边、山边,且有的区域处于全开放状态,人一拥挤,很容易造成意外情况发生。第四,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一些原生态自然景观遭到大量游客“侵襲”,游客超过地域承载能力,导致当地生态破坏严重,给景点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失。
面对当下最为流行的“网红打卡“亚文化现象,青少年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歌德曾经说过,人之所以爱旅行,不是为了抵达目的地,而是为了享受旅途中的种种乐趣。如果旅游沦为简单的“打卡”发朋友圈,出行只为获得点赞和他人的羡慕,对于旅游者本身而言,远远背离了旅行自身具有的意义。游客更应该要注重旅游本身的意义,从中体会到乐趣,而不是拘泥于形式,过分追求他人的赞赏和执于“打卡”,容易陷入形式化的“打卡怪圈”中,只看重关注度,而忽视自身内在充实与提高。
参考文献
[1] 陈一,马中红. 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拍客:炫目与自恋 [M].江苏: 苏州大学出版社,2013: 1-5.
[2]马中红.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转向[J].文艺研究,2010(12):104-112.
[3]陈霖.新媒介空间与青年亚文化传播[J].江苏社会科学,2016(04):199-205.
[4]王桂亭.话语权的回归:论网络语境下的青年影像[J].当代青年研究,2013(02):23-27.
[5]方健华.赛伯空间:又一个“娱乐至死”的舞台?——关于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发展影响的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14(07):25-30.
[6]徐振祥.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06):64-66.
作者简介:李欣(1994- ),女,宁夏石嘴山人,硕士,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青年问题研究;刘新玲(1966-),女,河南人新乡人,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青年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