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作用效果研究

2020-07-14 01:52刘冬梅李晓玲
甘肃科技 2020年1期
关键词:治疗师步行肢体

刘冬梅,李晓玲

(白银市中心医院,甘肃 平川 730913)

脑卒中患者普遍存在肢体功能障碍,其接受临床治疗与护理干预的目的在于更好的恢复其正常的肢体功能[1]。核心稳定性训练作为当前备受推崇的运动康复训练,其有效性已经运动康复医学证实,特别是针对机体非稳态下的控制能力,此项训练优势突出,且对其提高帮助极大,能够帮助机体获得更好、更满意的平衡能力和运动功能,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对运动损伤产生良好预防作用[2]。基于此,本研究于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过程中开展核心稳定性训练,收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8年2月~2019年2月期间在本院就诊的84例脑卒中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42例,男23例,女19例,年龄 40~68 岁,平均年龄(58.16±10.28)岁,病程1~3 个月,平均病程(2.28±0.51)个月;研究组 42 例,男 24 例,女 18 例,年龄 41~70 岁,平均年龄(58.19±10.25)岁,病程 1~3 个月,平均病程(2.25±0.49)个月。2 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均符合《各类脑血管病的诊断要点》相关诊断标准,且经CT或MRI作进一步证实;②初次脑卒中,且病程不超过3个月;③患者拥有清晰的意识。

排除标准:①既往发生脑卒中、脑肿瘤以及其他神经精神系统疾病;②下肢存在明确骨关节疾病,无法进行相关康复训练;③疾病进展成为脑梗死或脑出血者;④重要脏器功能障碍;⑤严重认知功能障碍,无法与医护人员进行正常交流。

1.3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具体内容:①良肢摆放;②功能性电刺激;③肌肉牵伸技术;④减重步行训练;⑤2 次/d,30min/次,5d/周,4 周。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核心稳定性训练,具体内容:

1)增加患者腹部肌肉力量,使其腹内压得以增强。具体实施:患者依据治疗师提示将健侧腿平稳放置于床上,侧坐于床。使身体保持直立状态,接下来依据治疗师提示,缓慢将重心侧移,使之偏向患侧,将其维持在患侧坐骨结节处。在治疗师扶持与协助下,作用患者患侧上肢,尽可能抑制联合反应,治疗师提示并逐渐引导患者,使其缓慢后仰,直至与床面成45°即可。治疗师确定患者核心稳定性,如果较弱情况下则建议进行主动式后仰平移训练,使其患侧腹部肌肉紧张度增加,同时力量得以增强。观察患者腹部力量较之前有所提高情况下,再开始引导患者进行主动式后仰旋转训练,促使患者双侧腹部力量更为接近、更加均衡,使其整体动态稳定性明显增加。训练次数与时间:2次/d,10min/次。

2)改善并进一步强化核心肌群的运动控制能力。具体实施:床上放置Bobath球,治疗师坐在球上,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平躺在床上,在治疗师指导下患者调整双下肢姿势,直至以屈髋屈膝呈90°,同时平稳置于治疗师双侧大腿上。治疗师首先需要用自己的双手牢牢握住患者双手,依据治疗师提示患者开始主动运动,即躯干前屈,在此项活动进行过程中,患者多通过控制双侧腹部肌肉,使之有效进行向心收缩,但需要治疗师多次提醒患者双侧腹肌应平衡产生力量,患者在进行躯干伸展运动过程中,治疗师则应多次提醒患者着重感受腹部肌肉的伸展过程。此项训练存在肩关节脱位的风险,多建议有2名专业治疗师配合操作,如条件不允许,则对治疗师要求十分严苛。训练次数与时间:2次/d,5min/次。

3)激活桥网状脊髓路。具体实施:患者取站位,选择站位训练,首先治疗师应调整治疗床高度,建议治疗床与患者髂前上棘持平,待其维持相同高度后,取一个枕头,将其放在床上,治疗师调整站位,站在患者身体后侧,治疗师右手放在患者的腹部,再提示患者弯腰,直至患者趴在放置在治疗床的枕头上。治疗师右手开始用力,作用于患者腹部,对其用力挤压,腹部受到刺激开始收缩,治疗师左手则需要放在患侧坐骨结节处,在患者收腹时治疗师应提示患者踮高双足跟,调整运动方向,使之与地面保持垂直。在此项训练过程中,治疗师应密切观察患者患侧膝关节,避免其出现异常屈曲,使得背部短缩肌肉能够在此项训练中得以更好牵张。训练次数与时间:2 次/d,15min/次。

1.4 观察指标

(1)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对比。分别采取Berg平衡评分(Berg Balance Scale,BBS)、Holden 功能步行分类量表 (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 scale,FAC)加以评定,随着评定分值的增大,机体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越好。

(2)步速、步长、步宽对比。主要采用足印分析法,2组均由相关专业人员进行实施,测定并如实记录患者徒步或者借助手杖,同时在无其他人帮助下独立走完10m长步道的时间参数、距离参数,测量3次患侧步速、步长、步宽,最终测定结果为3次平均值。

1.5 统计学处理

对本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采用均数±标准差(±s)描述,组间或组内比较行t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对比

干预前2组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评定分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评定分值均明显提高 (P<0.05),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对比 (±s,分)

表1 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对比 (±s,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平衡功能 步行能力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研究组 42 16.49±4.98 37.66±8.51a 1.25±0.37 2.69±0.82a对照组 42 16.45±5.03 29.43±8.26a 1.28±0.34 2.17±0.71a t p--0.038 4.497 0.387 3.796 0.969 0.000 0.700 0.000

2.2 步速、步长、步宽对比

干预前2组步速、步长、步宽评定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步速、步长、步宽评定结果均明显提高(P<0.05),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步速、步长、步宽对比 (±s)

表2 步速、步长、步宽对比 (±s)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aP<0.05。

例数 步速(cm/s) 步长(cm) 步宽(cm/s)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研究组 42 32.37±5.95 48.22±8.72a 33.05±5.26 47.97±7.31a 6.32±1.46 10.74±2.11a对照组 42 32.42±5.99 36.19±6.07a 32.98±5.19 36.18±5.76a 6.21±1.42 7.43±1.78a t-0.038 7.338 0.061 8.210 0.350 7.771 p-0.969 0.000 0.951 0.000 0.727 0.000组别

3 讨论

脑卒中发病后伴随出现姿势稳定性降低等诸多问题,进而患者平衡功能受到极为明显的明显,对其步行能力极为不利。多是由于患者发病后出现肌肉萎缩等情况,使得腹部肌肉力量发生异常改变,无法满足正常需求,无法抗重力,一定程度上造成活动能力的丢失,与此同时,躯干肌相反神经受到影响,其出现明显控制障碍,进而不再产生双侧活动。因此,出现支撑期和摆动期的缺失,导致姿势不再受到控制,联合反应出现又进一步使得机体平衡功能与步行能力的降低[3]。肢体正常运动功能往往离不开良好的核心稳定性,只有具备强大有力的核心稳定性,方能更为良好调节机体平衡功能、步行能力等。通常情况下,常规康复训练仍以肢体运动为主,所以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突出了肢体大肌肉群的运动训练,过于重视运动模式、肢体动作完成情况等,不可避免忽略了躯干部位力量的控制练习、髋关节部位力量的控制练习等诸多内容。将常规康复训练应用于脑卒中患者康复进程,虽然此项训练内容对患侧肢体十分有利,可明显增强其肌张力,同时有助于下肢负重能力的显著提高,但是此项训练并不能够改善肌肉控制。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施加核心稳定性训练,可以更好发挥调节作用,一方面有助于平衡机体肌群肌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强化机体肌群的控制能力,维持更为良好的肢体运动的协调性。核心稳定性训练通过确切强化机体核心稳定性以及躯体重心控制,进而为机体肢体的运动提供一个稳定而又良好的支点,肢体控制能力更加强大而具协调性[4]。核心稳定性训练具体作用机制为:一是此项训练有助于增强四肢运动控制能力,促使四肢能够维持正常的运动功能,并且能够将其力量完全发挥,核心肌群的稳定,不仅影响四肢动作是否拥有牢固支点,而且影响整体动作是否正确,通过为四肢肌肉收缩提供牢固支点,进而促使四肢肌肉收缩能力明显提升,不仅如此,还有助于协调肌肉与肌肉之间的运动,促使彼此间力量传递更为迅速,最终获得更为理想的四肢运动效率;二是通过有效的核心稳定性训练,能够对躯干产生直接诱导作用,使之对不同肢体动作可以进行相应调整,以保证躯干与肢体两个部位能够形成线性力量传递,最终有利于肢体运动功能,使之良好恢复;三是通过有效的核心稳定性训练,能够进一步强化机体感觉信息输入,利于兴奋的有效传导,进而使得肢体不同运动肌群保持一致,使之运动更具协调性,此外,借助核心稳定性训练,还能够进一步强化机体感知觉,特别是对患侧肢体的恢复尤为有利,进而帮助大脑功能重组,使之进程持续加快,患侧肢体活动范围明显扩大、协调控制能力明显提高。由此可见,辅助进行核心稳定性训练,优势突出,不仅仅能够加速肌肉间力量传递,而且有助于提高机体多个部位的灵活性,使得神经支配与肌肉二者之间始终保持协调、稳定,机体拥有良好的平衡能力。将此训练方法应用于脑卒中患者康复进程,患者接受系统而又规范的康复训练后,其核心肌群拥有更为良好的协调性、更加可靠的控制性,对躯干姿势调节产生有利影响,使之先天性逐渐恢复并不断增强,使得躯干拥有更为可靠的稳定性,能够恢复核心肌群与下肢之间的联系,交替运动更具协调性,帮助患者大脑恢复与功能重建。此外,核心稳定性训练疗效持久也可能是由于下述原因:此训练方法在患者出院后依然便于推进、实施,此训练方法更贴近患者生活实际,不再单纯强调躯干肌群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更加关注机体运动控制能力。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2组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评定分值均明显提高,且组间比较差异显著。与肖建华等[5]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提示脑卒中患者接受核心稳定性训练,对患者平衡能力的改善极具优势,对患者步行功能恢复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干预后2组步速、步长、步宽评定结果均明显提高,且组间比较差异显著。与舒馨馨等[6]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提示脑卒中患者接受核心稳定性训练,在恢复患者步行功能方面疗效显著。

猜你喜欢
治疗师步行肢体
2022年上海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火热招生中
魔方小区
步行回家
肢体语言
2020年上海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开始招生
沙盘游戏治疗师的成长
肢体写作漫谈
从步行到奔跑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精神分析心理学反移情概念的发展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