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莉萍 沈俊华 高 栩 邓美珍 简丹桦 戴丽娜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福建 福州 350202)
我国中小企业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制度于1980年9月初建立,分别于1993年、1999年、2005年、2007年、2011年作了修改,个人所得税法不断完善。2018年8月,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法从根本上进行变革,从薪酬、医疗、子女的教育等方面提出完善的细则,且正式颁布《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办法》。自现行个税法施行以来,惠民效果逐步显现,为中小企业发展增添了一股新的活力。
现行个税法自2019年1月1日起全面施行。本次改革对我国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的部分内容提出了新要求,具体内容如下。
现行个税法以一个纳税年度为单位重新调整了居民个人与非居民个人划分居住时间认定标准为183天。即: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无住所但在中国境内居住累计超过183天的为居民纳税人,居民纳税人需将其在中国境内和境外全部所得,按照现行个人所得税法征收管理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非居民个人是指在中国境内无住所且不居住,或无住所在中国境内居住累计不超过183天为非居民纳税人,非居民纳税人仅以其在中国境内所得,按照现行个人所得税法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
现行个税法从综合所得、经营所得、资本所得、偶然所得四个大类对各项个人所得征税项目进行整合,这意味着我国个人所得税征收税制正式步入由分类税转化为综合税制的变革进程。以综合所得大类中的工资、薪酬所得为例,现行个税法对其起征点由原来每月可扣除3500元提高至5000元,同时扩大3%、10%、20%三挡低税率的级距,这对中低层收入人群有明显的减税效果。
现行个税法新增六项专项附加扣除,即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租房费用、赡养老人,纳税人可在符合上述条件的基础上,对有关支出进行税前扣除。其目的立足于人们的日常起居生活,满足不同群体及各个家庭的生活需求,以此来保障广大纳税人的基本权利,实现真正的税收公平。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标准较固化,以扣除固定金额为标准的“定额扣除法”为主,该扣除法存在一定缺陷,未能充分考虑不同纳税人的纳税能力。此外,“定额扣除法”对我国不同地区纳税情况也缺乏考量,以城市、农村经济水平差距为例,其未能以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人均收入差异为依据合理制定起征点。由此可见,相同的扣费标准并不能适用所有纳税人和所有地区。该方法容易忽略纳税人的实际经济情况、家庭结构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从而造成个人所得税收有失公平,不能贯彻公平税收原则,不利于税收稳定。
一直以来,我国个税制度偏向于劳动性收入所得,资本性所得税率与之相比明显略低,在2019年1月新税制改革下,仍然执行20%的税率。反观劳动性收入所得,则执行七级超额累进税率,最高税率为45%。不言而喻,两者有显著的税率差距。倘若以年度税前收入2500000元为例,利息股息红利等资本性所得对应的税负仅为20%,在不涉及专项扣除的情况下,经营所得和综合所得的应纳税额为809500元和916080元,税负分别32.38%和36.64%[1]。这容易造成劳动性所得和资本性所得的税负不均衡,不利于调节国民收入分配差距大的问题,同时影响国家税收收入。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互联网时代下,人们的收入渠道呈多元化趋势发展,新型收入方式不断涌现,例如靠流量赚钱的公众号、红包打赏的网红直播、代购、电商微商等分散型收入占个人所得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形成一批高收入人群,这类人容易逃离税务监管,成为征管的盲点。在我国2019年1月施行的新个人所得税法中,并未将新型收入列入当前的计征种类中,未对此类征收项目进行及时更新,使得当前征收项目不尽完善,存在税收流失隐患。征收项目更新不全面不仅造成税收流失,也对实行自行申报和代扣代缴的纳税人略失公平。因此,应尽快完善征收项目类别,增强覆盖面,构建新型收入的税收管理机制,最大程度地降低税收流失,解决隐蔽的不公平。
我国现行的征税模式以代扣代缴为主,网上自行申报为辅,其中网上自行纳税申报为相关纳税群体带来了便捷,年所得12万元以上的个人,只需下载个税APP便可进行信息填写和申报。然而,尽管个税采取了信用信息系统,征税部门与纳税人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依然存在。当纳税人填报纳税信息不严谨时,会导致税务部门掌握纳税人的数据信息出现偏差。例如许多公司未建立完整的财务制度,通常聘用代理纳税人员,因此容易出现计算错误或者多头采集数据的情况,导致信息不对称;除此之外,数据信息管理平台不健全,数据来源较单一,税务部门与其他部门信息沟通较不成熟,在信息共享化方面尚待改善,以上不足致使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不断浮现。在信息复杂繁多的新形势下,对税务部门信息监管增加了难度,在纳税人以现金交易代替银行转账的情况下,倘若现金制度不健全,税务机关便难以进行信息监管,会造成核查不实。
统一的基础费用扣除标准,对于生活在经济发达地区的人们而言,纳税人所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并不会对其生活水平产生较大的影响。但这对于经济不发达的偏远地区而言,将会对多数人造成税负压力,甚至有可能进一步拉大当地的贫富差距。因此,可通过对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标准实行弹性机制,采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克服单一征税的问题及其弊端。具体地说,就是由国家相关部门在结合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因素后,再以家庭为单位,计算出各阶段家庭必要的整体费用,同时基于此为参考,设定出一个合理的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区间[2],在对当地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物价水平及家庭收支情况进行综合考量分析之后,重新在费用扣除区间内设定该地区具体的费用扣除标准,以此实现各地区税收分配公平。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改善因所得税费用扣除不合理而导致偏远地区个人所得税税负的不公平性,从而切实有效地落实我国个人税收公平分配的原则。
我国对个人所得税纳税所得始终贯穿着“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格局[3],现行个税法虽明显改善了中低层收入人群的税负压力,但尚未对资本性所得做出实质性改革。此外,现行个税法中将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等劳动收入所得全部综合累进征收,最高阶边际税率达到45%,却对资本性收入所得实施征收比例为20%。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劳动者的积极性,不利于实现税收收入再分配。因此,笔者认为,国家应针对个人所得税中资本性所得的税负与劳动性所得的税负差异,调整现行个人资本性所得的征收税率,或对低收入的家庭给予适当的补贴或者返还,以此手段将其税收分层化,有效解决贫富差距问题。
现行个人所得税征收办法对纳税义务人利用移动支付获取的隐形收入的监督控制力度不够,造成一定的税收流失。今后个税改革中,国家有关部门可将该部分收入作为重点关注内容,通过建立第三方支付平台代收代缴税收制度[4],进一步扩大个税征收覆盖面,全面获取个人所得的具体金额。同时对第三方支付平台实施严格的监督制度,尽可能保障纳税的全面性和规范性,不断优化税收层次。以依托互联网平台获得经营所得的电子商务经营者为例,计算其个人经营所得的重要凭证依据就是税务发票。因此,税务机关应积极鼓励各大电子商务平台使用电子发票,同时设置相应的检查程序,对电子商务经营者所开具电子发票的真实性等进行核验,并对电子发票的流通实施全程追踪,以打击不法分子利用开具虚假发票隐藏个人真实经营所得进行逃税的行为。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们的收入来源日趋丰富,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国家须结合当前的移动互联网以及信息时代的背景,逐步健全完善有关个人所得税的统一征收监督管理制度,建立有关纳税义务人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以大数据技术为支撑,充分利用好现有的纳税义务人识别号管理制度,对税务机关现存的纳税义务人申报缴纳的交易记录,个人资产收入所得的相关信息来源等各类信息进行收集整理[5]。同时与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其他第三方负责征信的管理平台部门相互合作,进行资源共享,共同建立出以纳税义务人识别号为主体的更为详细、完善的征信数据库,为实现纳税义务人信息管理共享提供平台。该信息共享平台不仅可解决税务管理部门因信息不对称问题造成的税务稽查不实,而且可有效减少偷税漏税现象的发生,保障了公民平等纳税的权利与义务。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以及个税的不断改革完善,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度仍存在费用扣除标准制定缺乏科学性、征税范围不全面等问题,信息化时代纳税人信息的多样复杂特征也给个税征管带来了一定难度,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个税收入流失。对此,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完善,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个人所得税制度,使个税能更大程度地发挥其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