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校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研究

2020-07-14 06:25
科技视界 2020年34期
关键词:救急冷敷伤者

刘 静

(河北政法职业学院体育部,河北 石家庄 050000)

0 引言

在高职院校中,体育教学是学生们非常热爱的一项活动课程。高职教育的体育课程与中小学教育的课程模式有本质区别,高职体育课程专业性更强,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爱好选择更为具体的学习内容。 但是,部分体育课程对抗强度大易造成运动损伤,因此损伤预防与处理手段是学生必须掌握的。

1 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的产生原因

1.1 学校因素

体育教学中产生运动损伤的学校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运动保护装备方面,一些高职院校存在运动保护装备短缺的问题,比如护膝、护腕等装备不全,导致体育课上部分学生没有运动保护装备可以穿戴,可能导致运动损伤风险的增加。 同时,部分高职院校的运动保护装备管理人员疏于管理,没有定期对破损装备进行统计上报,导致学校运动保护装备更换不及时。二是高职院校未能开设运动损伤预防与处理等相关课程,虽然目前高职院校每年都根据社会需求新增许多课程,但是并没有加强对运动损伤的重视,没有针对运动损伤开设专业的损伤预防、 处理等技能课程, 未能给学生提供科学应对运动损伤的学习机会。学生没有受到专业的损伤预防与处理培训,很容易在一些较为激烈的体育运动中受到伤害, 比如在篮球、足球项目中,由于缺乏专业医护知识,很难保证自己的身体不受到运动损伤。

1.2 教师因素

教师因素是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受到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部分教师教学态度存在问题,对运动损伤的重视程度不足,只是简单地教导学生在运动中要注意安全,无法有效地预防运动损伤。 第二,教师对学生要求的热身活动应付对待、时间不达标。 部分体育教师只是简单地命令学生绕操场跑两圈,便让学生自由活动,跑步活动无法使学生的身体肌肉运动细胞达到运动标准,因此在进行激烈的对抗运动时很容易拉伤肌肉, 造成运动损伤。第三,教师的课程运动任务制定不严谨,没有正确把握学生的运动承受量,使得部分学生适应不了运动强度,导致运动损伤的出现。第四,教师没有在课程中关注学生的运动情况。 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是不同的,能够承受的运动强度也是有差异的,但是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运动适应度没有清晰的认识,很容易因为运动太投入而忽略自己身体的运动承受能力,造成肌肉拉伤、组织挫伤等问题。 如果教师课堂上全程关注学生的运动状况,就能够及时提醒学生适度运动,避免身体受到伤害。

1.3 学生因素

学生是体育教学中的运动主体, 如果自身不多加注意,很容易导致身体遭受损伤。造成运动损伤的学生因素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第一, 没有树立科学的运动观。 部分学生认为准备活动、热身运动是没有用处的,直接进行体育运动也不会造成身体损伤, 思想上轻视了运动强度。第二,平时不动,突然加大运动量,身体素质不达标。 高职院校, 大多数学生都以文化课学习为主,日常运动量相对较少,对身体的控制能力较弱,因此身体素质大多不强。在体育课程中,如果学生忽略自身的身体素质追求高强度的运动, 很容易导致身体受到伤害。同时,有些学生自尊心强,不能量力而行,必然会出现身体擦伤、肌腱拉伤等现象。 第三,不听教师的教导。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在体育课程中不听从教师的安排,忽视教师的嘱咐,对教师布置的热身运动置之不理,最终会导致运行损伤的出现。

2 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措施

2.1 加强安全思想教育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加强安全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运动观。在进行室外如轮滑课等运动时,教师要下发运动防护装备,监督学生正确佩戴。在学生进行热身运动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普及安全防护知识,并讲解一些简单的损伤处理技能。同时,课上老师应具备相应的安全常识知识,课中,任课教师定期开展多种安全知识普及活动,比如运动防护知识竞赛活动,通过抽题问答等形式,考验学生防护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对成绩优异者予以奖励。

2.2 做好运动准备活动

运动准备活动是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措施。科学的运动准备活动能促进学生的血液循环,使身体调节在一个兴奋的状态, 能够适应即将进行的体育活动。科学的运动准备活动要保证充足的运动准备时间,至少要进行20 分钟。 慢跑完成后,身体会感觉到微热,这时需要再进行从上到下肢体活动, 如上肢运动、躯干运动、下肢运动及腕关节、踝关节运动等。

2.3 强化自身身体素质

强化自身身体素质是减少运动损伤的有效途径。体育课程运动对强化自身身体素质有所帮助,但是高职学生的体育课程大多为一周两节,因此课程运动周期过长,对身体素质的提升效果有限。 为强化自身身体素质,教师要引导学生,让学生制定日常健身计划,养成长期运动的习惯,比如进行晨跑和夜跑,长期坚持能有效地改善身体状况。注意日常健身运动要保证强度合理,不能强度过大,最好是前期只进行一些有氧运动,后期逐步增大运动量,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标。

2.4 掌握一般急救手段

一般救急手段是应对运动损伤的重要措施,教师和学生都需要进行了解,并认真学习和掌握常见的救急方法和技能, 这样既可以避免运动损伤的扩大化,而且还可以确保学生的身体健康。一般救急手段主要包括四类医学处理方法:第一,止血法。出血分为外出血和内出血,如果在体育运动中出现内出血,必须立刻送往医院进行救治。在体育运动时如果出现外出血可以采用两种止血方法:一是绷带加压包扎法,适用于毛细血管出血和小动、静脉出血。 出血伤者首先要把受伤部位抬高,以减少出血量,然后用无菌敷料对伤口进行敷用,最后用绷带小心地包扎,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出血血管加压而达到止血目的。二是指压法,这种方法是一种临时性的止血法,通过用手指对出血部位上方的压迫,使出血血管贴近骨头从而减小血液流通,能有效地实现止血。但是,在按压一段时间后,还需要用止血钳来进一步提升止血效果,从而为后续治疗打好基础。第二,急救包扎。包扎是一项对熟练度要求较高的技术,正确的包扎要保证合适的松紧度,既不能过松使得包扎无济于事,也不能太紧影响血液的流通。同时,包扎应从创口的远处开始进行,动作要缓慢轻柔,避免使伤者更加疼痛。此外,包扎完成后要进行打结处理,但是要注意不能把结口正好压在创口处,还要保证结口的牢固,防止结口自然打开,最好再用医用胶带进行简单缠绕。第三,冷敷热疗法。针对不同的情况, 需要采用冷敷和热疗两种救急手段。冷敷主要用于伤口产生初期的救急,在进行冷敷前应先抬高伤者肢体,然后用冰袋冷敷20 分钟左右,如果没有冰袋也可用冷水毛巾进行敷用,但是每隔几分钟都要将毛巾置于冷水中浸湿。冷敷能有效降低创口温度,压制神经末梢,减轻痛觉,同时能缓解充血使血管紧缩从而抑制血液循环。热疗主要分为热敷和红外线照射两种,通常用于受伤的24 小时后。热敷一般使用热水袋进行救急, 但是要保证热水袋的水温适中,避免温度过高烧伤伤者,也要避免温度过低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红外线照射需要使用红外线灯,疗程通常为一天两次,每次不超过半小时。 在进行治疗前要对设备进行预热, 治疗中红外线灯距离伤者应不超过半米,但是距离也不能太近,否则会导致伤者灼伤。这种方法和冷敷的作用是相反的, 它能促进血管扩张,增强血液循环,促使伤口快速愈合。 一天使用的频率不能过多,最好是2~3 次,时间一般以半小时左右为宜。第四,人工呼吸法。当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出现休克、呼吸骤停等现象时, 要立即采用人工呼吸法进行救急。如果伤者的心跳同时骤停,还应配合人工胸外压进行急救, 这种情况最好由两个人同时进行两种救急手段,从而抢救伤者。 日常所说的人工呼吸法主要指口对口吹气法,在进行救治前,要先使伤者仰卧,并把伤者头部最大程度的后仰,之后掰开伤者的口部并铺一层纱布,防止口腔异物被救治者吸入。 然后救治者一只手微托伤者的下颌,另一只手紧捏伤者的鼻孔深吸气,再向伤者口腔进行吹气。当吹气后,救治者要马上松开伤者的鼻腔。 在完成以上动作后,救治者需要不断重复进行,大约保持每分钟17 次吹气。

3 小结

在高职院校中,为减少学生发生运动损伤,学校、教师和学生要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安全思想教育,首先让学生思想上重视;做好运动准备活动,使身体肌肉、关节都处于适宜的的运动状态;强化自身身体素质,使身体健壮、挺拔,杜绝驼背、“豆芽菜”等不良身体状态;掌握一般救急手段,必要时可以自救、互救、帮助他人,确保学生科学运动。

猜你喜欢
救急冷敷伤者
“两元保险”能抵御多大风险?——区区两元,却能“多元”救急
天干物燥鼻出血 自灸止血可救急
爱眼有道系列之二十九 得了眼病,是热敷还是冷敷
鼻舒朗冷敷凝露
帮助
将伤者送往医院后再开溜是否构成逃逸罪
TRISim: A Triage Simulation System to Exploit and Assess Triage Operations for Hospital Managers- Development, Validation and Experiment -
医院替患者众筹救急 善举或违法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
消肿止痛酊结合冷敷在骨伤科中的应用